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塾师论文范文资料 与师道立则善人多论清代乡村塾师教化实践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塾师范文 科目:本科论文 2024-02-02

《师道立则善人多论清代乡村塾师教化实践》:本论文可用于塾师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塾师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摘 要:

清代的乡村塾师虽然大部分属于底层士人,但是仍然具有士人那种以国家意识形态或者儒家意识形态重塑乡民的精神世界和重构当地礼仪习俗的情怀.他们通过教育化俗、乡言化俗、礼仪化俗、惩恶扬善等方面的教化实践,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化民成俗的作用.教育化俗,是乡村塾师推广教化的基点;乡言化俗的方式,深入当地乡民的日常生活,浅白易懂,利于不同层次受众的接受;礼仪化俗则实现了其对于乡土礼仪风俗从言论到实践的重构;惩恶扬善是乡村塾师教化实践的核心部分,具有遏制劣行,使人心向善的效果.

关键词:清代;乡村塾师;教化;师道

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7387(2014)01-0148-06

关于明清时期塾师在乡村社会中积极的教化作用,本人曾经从其参和国家教化组织,撰写通俗的诗歌、戏曲、族谱、碑文,孝敬父母,遵守礼制,救助弱势群体等方面做过初步的探讨.[1]随着研究的深入,本人发现乡村塾师的教化实践活动远非如此,还有更具说服力和特色的实践内容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本文试图从清代乡村塾师的教育化俗、乡言化俗、礼仪化俗、惩恶扬善等方面展开论述,探求其以国家意识形态重新构建乡民精神世界及风俗习惯的过程.

一、教育化俗

《周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2]一些清代官吏和学者特别强调蒙养教育对于教化的积极作用.清初任官广东的汤来贺在《孙六言歌序》中写道:“兹承乏岭表,思以教化先政刑,因取《六言歌》旧本删订,攒续数十首以补其所未备,和《养蒙图说》并梓以训童蒙.倘塾师留意于风化,日讲明而不倦,使斯民童而习焉,积久而扩充焉,以正其情,以复其性,庶几风移俗易,咸遵六谕以成孝友婣睦之风.戢干戈而槖弓矢,兴礼乐而致太平,于斯民有厚望焉.”[3]嘉道年间湖南人严如熤认为:“欲正教之兴,则必使城镇村落之间多读书务正之人.查习教徒众,西北为盛.南方州县应试童生,常二三千人.西北则著名州县应试童生,或止数十名百名,则读书之人寥寥可知.读书明理之人少,无怪邪教之得以蛊惑愚民也等村落中有一二明理之童生,即可少数十户吃教之愚民.”[4]可见读书明理对于乡民风化的重要性.同时期的陶澍也在《〈阴骘文引蒙〉序》中说:“许君石华以丁生绍中所注《阴隲文》见示.其书不征事迹,语简而明,为童孺所能解,意欲塾师于讲授经义之前授以此篇.俾童蒙先入为主,终身受益.置之乡塾中为《小学》之辅,将见口诵躬行.蒙养正则善人多.斯亦化民成俗之一助也.”[5]可见,治理地方的官吏和留意风教的士大夫均将蒙养教育看做是化民成俗的重要手段之一.

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6]这种思想对清代乡村塾师自身的教化觉悟影响至深,成为其教学实践的有效指南.将教化思想融入教学,革新教学内容,是塾师们化民成俗的有效方式之一.如乾隆时秀水人徐侣郊馆珠溪,“教子弟一以《小学》为宗,风俗为之一变.”[7]又如无锡人余治(1809~1874),“其为教虽初学童蒙,必日和讲孝子悌弟,及善恶果报故事一二条.谓‘师道立则善人多’”[8].

在清代的乡村社会,一些塾师还利用自己“师”的身份、社会威望和其掌握的文化权力、文化资源积极主动地展开教化,以化民成俗,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如嘉庆九年副榜贡生番禺人黄位清,“家居授徒”.“昔时里中老儒如君者凡十余辈,皆醇朴方谨.贫者惟授徒自给,不肯妄有所取.所学深浅不同,而必勤恳自力,讲诵不辍,乡俗咸敬重之.此其人虽不用于世,而有益于士习民风者不少.”[9]嘉道时人程步蟾,“授徒四十余年,不离屋之旁舍”.邑巨室恒聘以重币,皆坚辞不往.人问是何原因,其曰:“世所谓师者,特师之云尔,未必果从其言也.今吾里读书者皆信吾、师吾,惟吾言是从.其不读书者闻吾言而悦信之,从之,亦即师吾者也.凡不子不弟者,吾将孝友之;乔桀卓鸷者,吾将驯柔之;贪者,吾廉之;奢靡者,吾素朴之,使吾一里之俗小变于前,吾心安矣.不犹愈于不家食者邪?”[10]可以看出,作为乡里塾师,不管是黄位清还是程步蟾,都在当地获得了乡民的信赖,有一定的社会威信,掌握着一定的文化权利,成为其教化乡里的有力保证.同时,他们出于士人的使命感和对乡里的热爱之情,不仅将教化乡里看做是应尽之责任,还将其视为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途径.又如道咸时昭文人(分常熟置)孙宝书,“会遭粤贼之乱,县城陷焉.侍朗夫公避寇于南通州之乡,父子皆以授徒餬口,饔飱几不给,而不妄受人一钱一粟.来学者亦皆窭人子.朗夫公曰:‘今日多一读书之子弟,他日即少一失业之游民,天下之乱其少弭乎?若较量修脯,则贫民子弟废学者必多.多一废学之子弟,即多一失业之游民矣.’乃和其乡之父老,约有来学者,修脯之多寡有无,均不问.乡人感其意,争就学.君承朗夫公之训,终其身以授徒为事.盖以韦布之士无补于时,惟出其所学启牖后进.其秀杰者可以有成,其愚顽者亦化为善良,不致流于不肖.乡闾安靖,争讼衰息,于世不为无补.”[11]以授徒糊口的孙宝书父子,以“今日多一读书之子弟,他日即少一失业之游民”为教学宗旨,不问“修脯之多寡有无”,最终,“乡闾安靖,争讼衰息”,教化效果显而易见.也就是说,这些乡村塾师因为其教书育人的身份,无意中充当了弟子和乡民精神领袖的角色,重构和改造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以乡言化俗

在乡村社会,一般小民知识文化水平较低,极易接受乡言琐语,对于文言书面之词略觉疏远.一些乡村塾师身处其中,对此深有感触.出于一种社会的道德感和责任感,面对不良的社会风气,他们深恶痛绝,决定用俗浅乡言来写文创作,以此移风易俗,化民成俗.明代即有乡村塾师尝试此种创作,如昆山人沈次谷“悯俗之日薄,因演《小学古事》为诗歌,颇杂以俗语,使闾巷妇女童稚皆能知之”.[12]清代乡村塾师亦继承此种作风,并发扬光大.康雍时陕西泾阳人王承烈,“家极贫,授徒供甘旨,岁饥未尝缺.居镇城和乡人按保甲法稽察巡守,编善俗歌谣.令守城行夜者讲诵,乡人化之.”[13]这些用乡言所写的善俗歌谣,通俗易懂,重构了乡民的*观和精神世界,亦成为乡土文化的一部分,改造了民间习俗.

塾师论文参考资料:

护师论文

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

副主任护师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论文范文

师道杂志

健康管理师论文

结论:师道立则善人多论清代乡村塾师教化实践为适合不知如何写塾师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塾师的意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