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中提琴论文范文资料 与概论中提琴艺术在欧洲和中国历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中提琴范文 科目:本科论文 2024-03-21

《概论中提琴艺术在欧洲和中国历程》:该文是关于中提琴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中提琴艺术的发展走过漫长而复杂的历程.经过不同时期音乐家们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中提琴已成为弦乐家族中的重要成员,现代中提琴艺术也达到很高水平.中国中提琴艺术虽然起步较晚,但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亦已取做到骄人成果.

【关键词】中提琴;艺术;音乐史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中提琴是一种富有内涵,风格独特,表现力丰富,极具人性化的乐器.但在弦乐艺术发展长河中,中提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并不被人们所重视,甚至被许多作曲家遗忘,在1700年至1750年的半个世纪内,连制琴师也几乎停止中提琴的制作.直到20世纪初,这种乐器才真正为人们所赏识.现今,中提琴已是弦乐艺术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它在乐队中的作用是其他乐器所不能替代的.本文主要分析和論述中提琴艺术的发展过程,期望能对关注中提琴的人们丰富音乐文化知识,提高音乐和心理素质,优化内在修养和气质等方面有所帮助.

一、中提琴在欧洲的起源与发展

中提琴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提琴艺术起源于15世纪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经过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现代主义时期,才逐渐发展成为繁荣旺盛的艺术流派.19世纪前,中提琴不太受到音乐家重视,仅把它作为乐队中的伴奏声部,起着支持其他乐器的作用.直到19世纪下半叶,人们才逐渐认识和承认中提琴独特优美的音色和音域的可塑性.中提琴的作用也从伴奏到重奏,再由重奏发展到独奏,成为集音调、和声、曲式变化等创作手法于一身的多元化、个性化的独奏乐器.

(一)中提琴艺术的起源与成形

中提琴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其始祖应是中世纪的“维奥尔琴”,它一般有五根弦,其中一根是伴音弦.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流行的是一种叫“维奥”的弓形乐器,外形已非常接近提琴.16世纪中叶,维奥尔族琴发生了名称上的分化:把琴夹在*中间演奏的叫“维奥拉达甘巴”;把琴放在肩上演奏的叫“维奥拉达布拉乔”.这两类琴的同一词语“维奥拉(Viola)”就是今天中提琴的英语名称.到17世纪初,意大利制琴大师阿马蒂在1564年设计出只有四根弦的提琴,这类提琴便是现今大、中、小提琴的共同前身.我们知道小提琴、大提琴都是在意大利另一制琴大师斯特拉迪瓦里手中定型的,但对中提琴的尺寸一直争论不休.直到19世纪末,特蒂斯才设计制造出16?英寸的特蒂斯型中提琴,中提琴才初步拥有了相对合适的尺寸.

中提琴的作曲、演奏和教学大概起源于15世纪末的意大利.它是随着室内乐、歌剧和交响乐等艺术形体的出现与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16世纪下半叶,管弦乐队的成员中就开始有中提琴.最早的中提琴作品是佛罗伦萨的肯皮斯1644年发表的小提琴和中提琴奏鸣曲和威尼斯作曲家湼里在1651年为中提琴写的奏鸣曲.最早的中提琴演奏家是德国的史塔米茲,最早把中提琴从“陪衬”地位提升起来的是海顿,他将中提琴放进标准弦乐四重奏中.

巴洛克时期是中提琴发展的萌芽时期,有三位杰出的音乐家(泰勒曼,巴赫和亨德尔)对中提琴艺术的开拓起到重要作用.泰勒曼为中提琴写了三首协奏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731年发表的《G大调协奏曲》,这是历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中提琴协奏曲,在中提琴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巴赫是著名的小提琴家,一生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他不仅创作了无伴奏作品,也为中提琴声部的表现力铺设了新的道路.而巴赫最为完美的中提琴作品是《勃兰登堡协奏曲》,这部作品用两把中提琴独奏来表现出乐器的音色特点.亨德尔主创方向是歌剧和舞台音乐,在他的管弦乐作品中,把中提琴的地位提高到与第二小提琴等同,使中提琴的音响产生奇特的效果.随后,以海顿和莫扎特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乐派,创作了大量弦乐四重奏以及中提琴的重奏独奏作品,从而使中提琴艺术被更多音乐家关注.海顿是最早创作小提琴、中提琴二重奏作品以及最终确定弦乐四重奏的音乐家.他为小提琴、中提琴写了六首奏鸣曲和84首弦乐四重奏作品.但由于当时的条件和环境所限,海顿创作的奏鸣曲被认为仅只是中提琴为小提琴伴奏的作品.莫扎特则在海顿二重奏基础上,为中堤琴和小提琴创作的两首重奏,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二重奏.在作品中,两件乐器是完全平等的对话.在莫扎特的一些作品中,也采用两把中提琴:一把作为独奏,一把作为和声.这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将中提琴的性能和手法发挥做到淋漓尽致.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作曲家梅西的《乌达尔》歌剧中,自始至终不用小提琴,把弦乐最基本和最高的声部交给中提琴演奏.在19世纪中期,柏辽兹赋予中堤琴以更为重要的角色.

1833年,帕格尼尼十分欣赏柏辽茲的幻想交响曲,为了要演奏自己刚刚获得的斯特拉迪瓦里的一把超大中提琴,就要求柏辽茲为其谱曲.次年,柏辽兹为他写了《哈罗尔德在意大利》,这部作品不但把中提琴独奏写做到十分精彩,而且运用了中提琴的所有音域,声部也写做到非常优美.随后,帕格尼尼自己也写了一首《为大号中提琴而作的奏鸣曲》.于是1834年就产生了两部重量级的中提琴作品.

在巴赫、海顿、莫扎特、帕格尼尼等许多音乐前辈凿山铺路之后,贝多芬这位音乐大师把弦乐四重奏这一音乐体裁进一步发挥到了巅峰.他还为大、中、小提琴写了五首弦乐三重奏及两首五重奏,尤其在四重奏中,中提琴声部以新的面貌独自进行自由叙述.瓦格纳则对中提琴声部的运用进行了一些创新,将中提琴声部向复杂化迈进了一大歩.施特劳斯的作品又极大地挖掘出中提琴潜在的丰富表现力,使中提琴的性能在乐队中的运用达到空前水平.

由于一系列音乐家对中提琴艺术的不断探索和追求,终于使中提琴从“伴奏”声中走出来,成为乐队中和声、复调等内部织体的主体,担任起重要的角色,为以后全面发展,迈进新征途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二)中提琴艺术的继承与提高

20世纪前,中提琴作品大都是改编自小提琴、大提琴或其他乐器的乐曲,自身的著名作品较少,而且,演奏中提琴的音乐家也大多由小提琴手.进入20世纪,音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陆续出现了许多中提琴作曲家和演奏家.他们在继承前人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表现技法和风格各异的作品层出不穷.

中提琴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概论中提琴艺术在欧洲和中国历程为关于中提琴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中提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