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新诗论文范文资料 与新诗活用典范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新诗范文 科目:本科论文 2024-01-25

《新诗活用典范例》: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新诗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1936年,辛笛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创作了《挽歌》.这首诗,可以说是新诗三十年代“活用典”的经典之作.

青年辛笛不仅酷爱李商隐的诗歌,深受影响;而且在清华大学期间,就开始读《荒原》,随后在爱丁堡大学留学时,曾聆听艾略特演讲,倍受启发.辛笛后来自述:“等旧诗歌中爱谴词用典,只要运用适当,往往能增加不少韵味,我常为之赞叹不已.后来我研究艾略特时,发现他爱在比喻中运用典故乃至以典来加强修辞,这种手法和我国古典诗歌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1]正是从李商隐和艾略特的用典艺术中获取营养,辛笛的新诗用典,才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但是,这篇经典之作发表之后,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少有人知,少有评价.由于辛笛在《挽歌》中,像李商隐一样是在典故中驰骋幻想,创造全新的境界,所以诗中除了船横在河上,会让人联想起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其余三个典故,在诗中已是了无痕迹.作者不说,读者很难了解,也就读不懂这首诗.就连“九叶”诗人兼诗评家唐湜,直到晚年,因为不了解《挽歌》的典故,按诗的字面来解读,和原意相去甚远.[2]

直到1981年,辛笛到香港中文大学访问时,和叶维廉谈诗,才明确说出《挽歌》四个典故的来源:唐朝韦应物的诗句、英国大诗人济慈的墓志铭、希腊神话“忘川”、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的名言.[3]后来,叶维廉将访谈发表,才逐渐为世人所知.

此时,距辛笛创作《挽歌》,已45年矣.

虽然有品位的读者,都会被《挽歌》清新简洁的文字和汉诗意味所吸引,但因为不了解诗中典故,很难深入解读.用典,使《挽歌》这首经典之作的流传,延迟了很多年月.其中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诗学缺少对新诗名家名篇典故的研究和解读,即所谓的“详注”.因为没有诗评家对典故的*,名篇的传播,就会受阻.所以,著名诗人郑敏先生呼吁:要像古典诗学对古典诗歌名家名篇代代详注那样,现代诗学也要建立对新诗名家名篇“详注”的传统,这是新诗走向广大读者不可或缺的关键之一.[4]

船横在河上

无人问起渡者

天上的灯火

河上的寥阔

风吹草绿

吹动智慧的影子

智慧是用水写成的

声音自草中来

怀取你的名字

前程是“忘水”

相送且兼以相娱

——看一支芦苇

《挽歌》十二行,是不分段的三段式结构,每段四句.

第一段开篇二句:“船横在河上/无人问起渡者”.典故来自唐朝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粗读,会认为这两句源于古诗,似无脱胎换骨之新意.其实不然,“野渡”,是指平时就少有人来往的渡口,再加上大雨引发春潮,河水湍急,所以无人过渡,任凭“舟自横”.这句诗原本是写实意象,经辛笛化用,却成了死亡的隐喻意象:“船横在河上”,是隐喻“时间之河”上的“渡者” 已死,所以,无人的空船才横着,而不是无人过渡;更可悲的是:“渡者”死了,却“无人问起”.没有人关心“渡者”是活着,还是死去?这一层意思是潜藏着,和后面济慈墓志铭:“名字是写在水上”相呼应.

因为整首诗的意境,就是这条隐喻的“时间之河”,为了增加“时间之河”的写实意象和真实感,辛笛在韦应物典故的基础上“因文造境”,再进行想象:“天上的灯火/河上的寥阔”.加上这两句,就进一步发展了完全不同于韦应物原诗的广阔意境:无限高远的天上,星光在闪烁,空阔的河面,异常静寂.创造这样星夜下苍茫空阔的河流意境,也是为第二段,写晚风吹拂河边的青草,和星光下的风吹草动所诱发的幻想和幻像,提供前提条件.

第一段四句,组成“无人之境”的空境头,散发着淡淡的神秘感.那个消失了的“渡者”(死者),悄然引出《挽歌》的悼亡主题,哀而不伤的隐喻,奠定了挽歌的基调.

那么,这个从“时间之河”上消失、且无人问起的“渡者”,究竟暗示着何方神圣?

第二段四句,是暗引和化用济慈墓志铭的典故.济慈墓志铭非常著名,且流传很广.它是济慈生前自撰的,死后刻在他的墓碑上.有多种的中文译法:“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这是一般的译法,晚年余光中译为:“墓中人的名字只合用水来书写.”王佐良的《英国诗史》译为:“此地躺着一人,其名乃用水写.”

从“渡者”不在,悄然联想到济慈的墓志铭,这是“挽歌”内涵的进一步发展.但辛笛不是对济慈的墓志铭,作知性的思考,而是把这个墓志铭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的意象群和意境.由墓志铭,联想到济慈的墓,和墓上的青草,想象它就在诗中这条时间之河畔.“风吹草绿 / 吹动智慧的影子”, “智慧” 暗指济慈.星夜下,出现幻觉:风吹着河边墓上的绿草,恍惚看到诗人济慈的影子,并听到济慈从青青的墓草中发出来的声音:“智慧是用水写成的”.

“把名字写在水上”和“智慧是用水写成的”,貌似相似,实则相异.前者是指生命和诗篇,将同流水一起消失,充满着人生幻灭感;后者则令中国读者联想起“智者乐水”的典故,“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因为智慧像流水一样富有灵性,所以智者乐水.“智慧是用水写成的”,是指济慈用富有灵性的智慧,创造了不朽的诗篇.作者不露痕迹地改写了济慈墓志铭的内涵,其实暗藏着对墓志铭的否定.

济慈墓志铭:“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原意是说,诗人的名声和诗篇,犹如写在水上,时间像流水一样逝去,诗名和诗篇,也将水流名灭,永远消失.当年济慈重病在身,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表达遗恨:因为他的创作只有短短的六年时间,最好的作品还没有写出,壮志未酬身先死,所以他对自己的作品和诗名,能否流传后世,极度悲观.

但是,近二百年过去了,济慈的名字和诗篇却传遍了全世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艾略特特别景仰济慈,认为他是最接近现代风格的杰出诗人.1975年诺贝尔奖得主蒙塔莱,把济慈列为“至高无上的诗人.”余光中说:“一百多年来,济慈的声誉和日俱增,如今已远在浪漫派诸人之上.”也就是说,只要人类文明不灭,济慈的诗篇还将永远流传下去.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无人问起渡者”,全世界的读者并没有忘记大诗人济慈.我想:假如济慈天上有知,也会笑着修改他的墓志铭.

新诗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新诗活用典范例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新诗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雨巷 戴望舒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