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无限论文范文资料 与无限时空中的新生命观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无限范文 科目:本科论文 2024-03-02

《无限时空中的新生命观》:本文是一篇关于无限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在宇宙人间的一切疑问之中,唯有死亡最大!

可以想见:若无死亡,则无健康与否的问题,则无医学的可能.若无死亡,则无想象的必要,人类就不会存在艺术.若无死亡,则无恐惧,则监狱不起作用,军队亦不必存在,国家也无意义,连带着爱国者与叛国贼的概念也不复存在.若无死亡,则既不会有朋友,也不会有敌人,也不会与亲人、爱人、路人与陌生人这些分别.若无死亡,人类完全不必要喜悦,也不必要悲伤,也没有惆怅、迷惘、激动与失望这些种种情绪.可以说,人类一切种种,皆建立在“凡人必死”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基础之上.

然而,在宇宙人间的一切期望之中,唯有“不死”最大!

上至帝王霸主,下至寻常百姓、贩夫乞丐,无不怕死,恐惧死亡来临,竭尽一切可能,来抵抗这一噩梦.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一生创立雄业,平六国,统天下,他认为自己的功业集三皇五帝于一身,高到了极点,因此自命名为“皇帝”.当晚年将近的时候,想起死亡的恐怖,不禁悚然,连续几次派人到海岛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历代帝王,莫不如此.然而当我们看到秦始皇陵的时候,不禁升起感慨:纵然雄壮威武如秦始皇者,也无非是一抔黄土.看起来不死之想,毕竟茫然.

在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中,《圣经》对于死亡则有另一种明确的答案,那就是耶稣的信徒可以复活,而且得到永生.《圣经》里说:“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又说:“论到死人复活,神在经上向你们所说的,你们没有念过吗?”

“末日复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根本教义.使徒保罗说:“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凡得救的人必与耶稣基督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复活”一词在《新约》提到115次之多,可见《新约》是以“复活”为题,首先复活的是耶稣基督,作了初熟的果子.他的复活见证了神的无限能力.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昌明发达,使得《圣经》对死亡的解释愈来愈不足以经得起细微的推敲,渐渐退守单纯的信仰安慰.尽管如此,基督教以自己强大的社交形态,真诚负责的家庭观念,道德自律的社会功用,仍然在很多国家地区起到社会文化中流砥柱的作用.

同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道教也具有类似的情形.《道德经》本来是一本深邃博大的哲学著作,它和《庄子》一样,被道教奉为经典之后,才慢慢成为一种性命修行的宗教经典.道教是一种极为浪漫、充满瑰丽色彩的宗教,在幼稚的表象下,隐藏着达观、释然的人生思想.这都是十分了不起的.但道教对于人身修炼成神仙,能够腾空飞升,长生不老的思想,可谓浪漫有余而实证不足,难以采信.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道教更多地向修心健体方面发展,并且在保持长寿方面取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反而在当代社会找到了稳妥的立足之地.然而生死问题,确实非道教所能.

中国传统佛教,尤其是禅宗,对于生死的解释,有一套曲回周折、玄妙莫测的解释.

试举一个例子,出自《景德传灯录》.庞蕴居士一家四口,全都因为参禅而悟道.有一天他预言说,自己要在中午入灭(死亡),她女儿就走到外面观看日头,回来骗父亲说,今天有日食,不知道是不是中午噢.庞蕴就奇怪,走出去看天色的时候,回来发现女儿抢先一步坐着入灭了(坐化).庞蕴笑道:“这小姑娘比我还机灵.”庞蕴只好又活了七天,跟客人聊天的时候,枕着客人的膝盖死了.庞蕴的妻子庞婆去将死讯告诉自己正在田间干活的儿子,儿子立即就拄着锄头死了.庞婆犹然觉得他们死得并不够符合禅者的标准,没有足够的洒脱,她吟了一首偈子:

坐卧立化未为奇,不及庞婆撒手归.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

这种“想死就死,来去无踪”的洒脱与自在,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然而,这距离人间烟火又是何其遥远?与真实的痛彻骨髓的生死别离又是何其南辕北辙?这种诗意潇洒的故事,不仅不能安慰世人的伤痛,反而增添了莫名的滑稽与荒诞.

当代佛教界受人敬重的星云大师说:“禅观的世界是生死的,也是涅槃的.死亡朽坏的只是身体,我们的真如自性,法身慧命没有生死.所以在禅者的境界里,生命是永恒不死的,永远在涅槃里,永远如如不动.”然而,实事求是地说,“真如自性、法身慧命”,这些玄妙而高深的词藻,对于生死面前巨大的恐惧与困惑,当真能够化而解之吗?

一位来自西藏,并且在东南亚与澳大利亚皆有影响力的祈竹仁宝哲,对死亡过程有这样的描述,这出自于他的著作《福慧明灯》.

“没多久后,临死者吐出一口浊气,医生便宣布此人断气了,家人也在此时哭声四起.在这一刹那,亡者的意念是有取决性意义的.人在死时的意念,可以分为善心、不善心及无记心.善心是指皈依心、对三宝及上师的信心、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等.不善心是指贪、嗔、痴等等.无记心则是不善不恶的中性心态.这死时的一念,有极强的力量,亡者的下一生将善道或恶道,就是看这一念了.”

笔者引用这样的一段话,并非是因为这是一份重要的文献,而是这段话其实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无论是传统的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有类似的表述.且不说一个活得好好的人如此确凿坚决地描述濒死过程那么活灵活现是否具有可信度,即便具有可信度,那么,谁来对如此难以捕捉的“死时的一念”的性质进行分析和规定呢?

这种颇为流行的说法,使很多佛教徒陷入了巨大的恐慌,因为所谓的“慈心、悲心以及菩提心”是如此的不好把握,“对三宝的信心”也相对抽象,那么,最后能够牢牢抓住的,就是“对上师的信心”了.将生死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归结为众人对自己的信心是否足够虔诚,这不是一个坦荡和真诚的答案.

佛教对于生死问题有自己明确、肯定、完整和理性的解答.如佛教的凈土思想在中国唐代以善导大师为集大成者,成为影响深远的宗派之一,即净土宗.

无限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无限时空中的新生命观为适合无限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无限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