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资料 与问题意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课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4-08

《问题意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课程》:本论文为您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摘 要:“问题意识”是主体对物质世界万事万物呈现的“问题”所展开的主观反映,是课程教学必须关注的焦点.“问题意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 读课程的教学有三个方面的启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倡导问题解决式教学;防止犯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的错误;导 读课程应聚焦问题的范围.

关键词: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 读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教条主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17)03-0109-04

近年來,学术界日益强调学术研究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问题意识”是主体对物质世界万事万物呈现的“问题”所展开的主观反映,既包括对“问题”所进行的探究和认知及其结果,又包括思维活动中对那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所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还包括对这些问题的执着探索所表现的精神状态.无论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还是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育方面,也无不强调“问题意识”.笔者认为,“问题意识”对哲学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 读课程的授课有以下三方面的启示:

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倡导问题解决式教学

目前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取一言堂、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只作笔记,不会思考,也不愿思考,提不出新颖别致、标新立异的问题.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不敢提问、不知道如何提问、没有机会提问的普遍现象.

然而在今天,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己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关键,而提问能力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填鸭式课程模式就提出问题的方式而言,向学生提供的只是一种可能答案或一种解决途径,其结果是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问题提出、解决式教学是创造性思维教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它以问题提出、解决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在课堂中,教师作为主体,应当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自主钻研,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主动寻求解答问题的方法,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无穷无尽的,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多维性和灵活性.

问题解决式的创造性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敢于发问、敢于想象、自主思维、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哲学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教学中,这种问题解决式的创造性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经常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设计不同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在问题设计、解决式的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动学习者,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 读这一课程而言,在关注问题意识的课堂下,应具有多样化的交互式主体间性: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一是读者(既有教师也有学生)和文本之间乃至读者和文本及其作者之间.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体间性而言,聚焦问题意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主体,是一种交互性的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各自具体的个性化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参和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遵循学生依各自具体的经验所形成的具体化的认识规律和个性化的认识水平来安排教学程序,按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课前、课中、课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要摈弃传统一言堂、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权威化,教师完全以权威者的身份面对学生,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适应内容;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是客体.教师唯教材、唯教案至上,而学生作为客体,将教材、教师讲授的内容视为“圣经”,当作颠扑不破的绝对真理,极少怀疑知识的正确性和教师的权威性,缺乏批判性地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教师眼中的学习佼佼者,往往并不意味着综合素质高、综合能力强,以致并没有真正成为栋梁之材的原因之一.问题意识要求师生平等、教学 、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另一方面,学生也应尊重教师,包括对教师的喜好、科研兴趣、交往关系、心理认可等方面持平等宽容的态度,通过主动的探索包容教师学术科研的不足.

二、防止犯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 读课程自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解读和诠释.在文本和读者的对话式展开过程中,问题或提问是诠释学情境之间得以贯通的 或桥梁,是文本的创新意义得以形成的重要通道.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问题”的创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就其开放性而言,教师既要做到问题的提出者对文本和他者的开放态度,又要保证被提问内容的开放性.前者在于强调对传统、外来文化尤其是异质文化、一切他者乃至包括提问者本人以往观点的认真倾听、反思,而非盲目地狂妄自大,妄自菲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 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立足问题意识的本义,教师要注意防止犯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的错误,向时代性、应用性尤其是当代提问的应用性等方面发力.

基于诠释学的理解,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 读课程,如果教师一味致力于追寻“作者原意”或文本的语义学含义,那么在自己的研究中往往会停留于文本、留心于思考文本的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怎样论证等问题上.对于研读原著来说,把握这类问题很有必要,但满足于此远远不够.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从而停留于对文本文义问题的简单思考,而忽视从应用性角度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这样就难免养成思维的惰性,难以凸显“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的特性,看不到文本精神的当代性和未来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文本的真正理解必须立足于当下中国社会的具体现实,将两者密切联系.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 读的课程置于我国目前面临的具体历史情境之中来建构“问题”,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更有活力,才能用来真正解决实际的时代问题.

哲学诠释学视角下的问题意识,倡导理解过程中读者和作者、文本的双向度开放.真正的问题,不仅能够使读者和文本开放,而且它还能够使文本和读者开放,这样既能够使读者在文本的回应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又能使文本在不同的诠释学情境中赋予不同的意义.哲学诠释学的提问,是担负着在文本的一般含义和读者特殊的诠释学情境之间架设桥梁和通道重任的问题,而不是漫无边际式的问题和不经意的问题.中国传统哲学的“六经注我”或“我注六经”的诠释范式之所以让人困惑,原因之一就是提问呈单向度开放的特点,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被简化成读者或文本的单方面的宣告.这一情景下的问题模式也变成了单方面的提问或答复,而不是互为问答的模式.借用伽达默尔的说法,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伙伴之间平等地展开的商讨式的对话,问题呈现的是一种“伙伴”性的交互关系.在他看来:“流传物是一个真正的交往伙伴,我们和它的伙伴关系,正如‘我’和‘你’的伙伴关系.”[1]因此,我们只有打破传统的二元对立式的单向度开放模式,在文本、读者和作者之间实行伙伴关系式的交互性对话模式,才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 读课程中,实现视阈的真正融合,才能让原著导 读课程真正步入现实生活,走入中国当下真正的社会现实之中,才能获得时代性的生机和活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题目

马克思主义投稿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杂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结论:问题意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课程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马克思主义哲学4个框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