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通识教育论文范文资料 与基于农村视角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通识教育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20

《基于农村视角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本文是一篇关于通识教育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摘 要:通识教育关注人格全面发展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对于人才培养过分专业化的反思,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成为了国内高校教改的主流思想.针对大多数地方高校在人才知识结构、素质培养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不足,提出以地方高校的实际为切入点,并融入国家当前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状,开展基于农村视角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

关键词:通识教育;地方高校;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农村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15)03-0093-03

起源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通识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重点,在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更关注人格的健全,这恰好符合了我国高教领域希望变革人才培养过分专业化的主流思想,所以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已成为国内高校教改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各高校都已开始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一些高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识教育课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各类高校的教育实践中已达成了共识,但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基于各自学校的资源优势、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切合实际的课程体系.[1]

一、当今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通识教育课程目标比较模糊

由于我国许多高校的教育管理者接受的是专才教育,缺乏多学科融合的教育背景,大学毕业后又直接进入学校工作,对社会上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方面缺乏全面的认识,所以一些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制定得比较空、大,口号居多难以真正达成.[2]例如,在通识教育培养“全面的人”上,高校大多突出政治素质核心,忽略了公民素质的表述;在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上,一般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缺乏对知识之间关联性的认知;在技能要求上,大多强调学生的操作技能,对学生综合能力的结构设计不足,忽略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通识教育课程遴选制度不够科学

由于美国高校通识教育有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施模式,因此,我国大多数高校在设计通识教育课程时,纷纷模仿美国模式.不过在“拿来”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复制并未消化吸收.因为课程设置没有严格的遴选制度,所以公选课的数量不断增加,从而出现了一个误区——课程开设的数量越多,通识教育就办得越好.而究其实质,这样的想法其实混淆了我国公选课和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的概念.在美国,高校的通识课程类型无论是采用分布必修型、名著课程型、核心课程型,还是自由选修型,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作为本科生头两年的主要课程,由本校的名师实施授课,突显学校的特色,和此同时,课程本身对于师生两方面都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但是在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目前的教学常态中,公选课一般是作为本科生主课以外的附加课程来上的,其内容大多和主要课程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对于授课双方也未做明确要求,于是在一些高校中,公选课演变成了学生好混学分的课程,完全背离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目的.[3]

(三)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比较单一

部分地方高校对通识教育的认识狭隘,以为通识教育就是上几门人文课程而已,课程结构单一,缺乏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建设.课程针对性不强,内容没有考虑到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实际需要.缺乏对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的清晰认识,忽略了“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实际所需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融通、技术应用思维和具体问题的解决技能.[4]同时,受城乡二元经济的惯性思维影响,对“人才”的认识还局限在城市范围内,因此,许多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往往也忽略了农村.

(四)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流于形式

国内的通识教育课程虽然是课堂教学模式,但部分实为授课教师凑足教学任务的临时考量,和此同时,学校基于教学成本的考虑,一般都采取大课堂授课方式,因而出现上课教师照本宣科、下课师生缺乏交流的现象.同时,课程没有立足高校的自身专业教学特色,无法使学生对其内容产生学习需求.这些都使得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失去兴趣,教学流于形式.

二、构建基于农村视角的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

(一)提升对教育管理人员通识教育的认知

地方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应拓宽思路,提升对通识教育的全面认识,厘清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人文教育、素质教育、通选课或公选课等众多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识中的“通”并不是指通才的“通”,即什么都知道;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较为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和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5]

(二)差异化选择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虽然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已成为当今国内高校的共识,但是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其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研究型大学不同,所以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的重点,不应完全效仿这类高校培养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获得急速增长,又处于信息化逐步成为新兴生产力的过程中,传统制造业和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加速融合,极大地推动了生产体系的重构.在以知识和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的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不断重构迫使产业结构也随之不断调整,大量传统岗位和新兴岗位快速交替.原有制造业中围绕产品设计的各类服务凸显出来,这些变化都促使工程技术的职能由生产、操作,迅速向前期研发、销售管理、咨询培训等其他方向扩展.因此,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其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应主要关注“应用型人才”职业实际所需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融通问题,侧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思维和具体问题的解决技能,帮助学生搭建能适应未来职业快速变化的综合能力结构.[6]

(三)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开拓农村视角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末,中国总人口为13.6亿,其中农村人口为6.3亿,仍占总人口的46.3%.2004年至2015年连续十二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 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在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的这一过程中,大城市的容量毕竟有限,不可能完全吸纳,目前政府正积极推动以乡镇企业为经济支撑的小城镇建设.这种巨大的需求促使地方高校要将农村就业市场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积极开拓农村视角.

通识教育论文参考资料:

地理教育期刊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艺术教育杂志

廉洁教育论文

国家级教育类期刊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结论:基于农村视角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为大学硕士与本科通识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教育为什么重要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