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城镇化论文范文资料 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社区认同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城镇化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4-1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社区认同》:这篇城镇化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摘 要]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亦是在城市重建家园的过程.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日常生活实践的主要场域,社区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展开家园想象的空间载体.囿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约束、职业和身份的双重张力、人际交往内卷化倾向等因素的交互影响,新生代农民工难以形成较为稳定的社区认同感,从而陷入城市筑梦落空的家园恐慌.当前,需要从建构主义的立场出发,以政策转向和身份融合、文化适应和价值共识、就业分化和居住分野、邻里重构和人际和谐、主体回归和家园重建等多维视角,探寻重塑新生代农民工社区认同的可能路径,缓解他们的社区认同危机及由此引发的共同体焦虑,从而增强他们的社区家园感、归属感,将城市社区建设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家园,并为其提供共同体意义上的本体性安全.

[关 键 词]新生代农民工 社区认同 共同体 社会空间 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赵晓红(1978-),女,江苏盐城人,法学博士,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讲师,社会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师资博士后,主要从事发展社会学、城乡社会学研究;鲍宗豪(1949-),男,浙江奉化人,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发展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6)06-0009-08

一、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官方、媒体、学界及社会公众的关注焦点.2010年,国务院在发布的一号文件里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其核心就是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据统计,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到农民工总数的70%,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的大量流入助推了城市的繁荣,也给其带来了“成长的烦恼”,倘或为数众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将会影响甚至打破城市的和谐状态.

新生代农民工比其父辈拥有更高的教育程度、更好的适应能力、更明晰的职业理想,同时对城市也有着更为强烈的融入冲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不再是他们的眷恋之所,城市才是他们理想的栖身之地.在城市梦的指引下,新生代农民工从传统的熟人社会中解放出来,进入到现代化的城市,“理性”代替“情感”成为行动的指引,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自由选择的空间.但同时,他们也将面对一种陌生的、充斥着不确定性的原子化生活体验.原子化的生存方式侵蚀和消解了熟人社会赋予的共同体安全,让新生代农民工陷入本体性的归属焦虑中.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他们迫切需要在城市重建家园,获得共同体意义上的归属感.社区是新生代农民工重建家园的空间载体,是其融入城市的重要驿站和纽带,亦是其展开日常生活实践的主要场域.在社区,城市制度化的显规则和非制度化的隐规则彼此交汇,共同勾勒出城市生活的“习惯世界”和现实图景.身处社区,新生代农民工可以敏锐地捕捉到城市对其接纳或拒斥的信号,进而调整自己的行动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讲, 新生代农民工若能真正融入了所居住的社区,也就融入了城市.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区殊非易事,它需要新生代农民工习得城市生活的“地方性知识”,认同城市生活方式,在日常的城市生活世界确立自己的坐标,进而获得自我认同和身心归属.惟其如此,社区方能由单纯的物理空间转向意义共同体,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栖身的温情港湾和和谐秩序.

二、 文献回顾

在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的经典阐释中,社区是通过血缘、亲缘、地缘等先赋性纽带连接在一起的同质团体,是一种凝结着深厚感情的、持久而亲密无间的生活共同体.鲍曼(Zygmunt Bauman)用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笔调,将这种共同体描述为一个休戚和共、守望相助的温馨场所,“共同体等是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在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和英国社会人类学派的影响下,社区的概念逐渐演变为凝结着地方性情感的“区域性生活共同体”.无论哪一种界定,我们都能从社区这一范畴的“共同体”元叙事中看出其蕴含着认同的价值旨趣.在本文中,社区认同指向的正是一种共同体意义上的家园归属感.

现代性的介入和社会变迁使得传统的社区认同遭遇困境和危机,引发了关于社区演进逻辑和发展趋势的争论.围绕着“社区认同何以可能”这一命题,西方学界形成了“社区消失论”、“社区继存论”、“社区解放论”等学术流派.“社区消失论”认为,城市是一个理性和效率盛行的场所,人和人之间彼此猜忌,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降低,那种共同体意义上的传统社区已不复存在.“社区继存论”则认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虽然异质性强,但仍拥有属于自己的小圈子,在这个小圈子内部,人和人之间依然保留着彼此信任、互相帮助的亲密情感.“社区解放论”提出社区并非简单的、物理意义上的地域空间,人们的归属感不应该以地域边界来区分,而应该以社会联系来确认,要将社区从地域限制中解放出来,成为“脱域的共同体” .

国内学者的研究,多以现代变迁和社会转型为背景展开,探讨农民工的社区认同的概念界定、演变逻辑、发生机制、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和建构维度等.近年来,我国学界关于农民工的社区认同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和社会适应出发,剖析农民工社区认同面临的制度困境、经济壁垒和社会排斥等,探讨农民工城市融入和社会适应的可能路径.郭星华等认为,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困境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它不仅在制度上对农民工造成隔离和排斥,还迫使农民工在市场竞争中居于弱势地位,此外还容易引起城市原住民对农民工在心理上的抵触和排斥等.

第二,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视角出发,探讨农民工社区认同的影响因素、实践逻辑和演进规律.王桂新等认为,农民工的社区认同建构并非是一种单向的线性过程,而是他们和城市社会、原住民之间多元互动的过程.栗志强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对精神社区和居住社区的认同感、邻里交往、社区参和、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等因素是影响流动人口社区认同的结构性因素.童星等认为,流动人口和城市社区之间的“二元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即从相互隔离、排斥和对立转向一种理性、兼容、合作的“新二元关系”.他提出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合可能依次经历三个阶段:“二元社区”、“敦睦他者”和“同质认同”.其中,“敦睦他者”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区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需要政府、社区和流动人口共同做出努力,建构起流动人口的社区认同.

城镇化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社区认同为关于对写作城镇化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农村未来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