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问责论文范文资料 与网络问责的理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问责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1-20

《网络问责的理论》:本论文主要论述了问责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摘 要] 网络问责主要是指网民通过网络舆论平台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在处理社会事件中的失范行为的舆论矫正和责任追究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化、公民意识的觉醒以及政府高层对网络舆情的重视是网络问责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网络问责手段和方式十分丰富,具有匿名性和便捷性、开放性和平等性、异体性和实效性、交互性和集聚性等基本特征.网络问责程序一般包括议题生成、议题扩展、观点交互、舆论聚焦、舆论跟踪转化与事件处理、舆论回顾与评价、舆论平息与转移等七个步骤.

[关键词] 网络问责;网络舆情;公民意识

[中图分类号]C91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4-0029-04

网络问责标志着草根话语权的兴起,打破了传统话语霸权,使公众问责政府的声音得以放大并被倾听.网络问责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根源,它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本文将对网络问责的基本概念、产生基础以及区别于传统问责方式的鲜明特征和运行程序进行分析.

一、网络问责的概念

所谓“问责”,《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动词,追究责任.”在《麦克米伦高阶美语词典》中,对问责(accountability)的解释为:“当一个人处于某一特定职位时,公众有权力对其进行批评,而其本人有责任对与某职位有关的所发生的事情向公众进行解释.”[1]上述两个解释角度各有不同,前者是从结果角度来解释问责的,局限于责任的追究.固然问责包含了责任追究的含义或主要表现为责任追究,但责任追究不能涵盖现代政治下问责的全部内涵.《麦克米伦高阶美语词典》关于问责的解释强调了现代间接条件下权力行使者对权力委托者所承担的“述职”的责任,体现了政府回应性的要求.在中国关注度极高的行政问责制兼具这两方面内涵,即从本质上要求政府对民众诉愿作出回应,也就是要对民众负责,同时,责任追惩则成为保障政府对人民负责的主要手段.

如果仅仅从对政府行政官员问责的角度来说,网络问责是行政问责的一种特殊手段,是以现代网络技术及其普及化为基础的新的问责方式.然而在实践中,网络问责的含义要丰富得多,它既包括依托网络平台开展的网民对政府行政官员的失范、越权及不作为行为的问责,也包括对非政府官员的普通公民、社会组织的问责,也就是说,网络问责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政府行政官员.作为行政问责特殊形式的网络问责的内容主要是追究政府官员的政治、行政、法律和道德责任,而对于非政府官员的问责则主要倾向于施以道德压力,其追究的内容主要是公民和社会组织对社会承担的遵守“公序良俗”的责任.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网络问责与网络问政两者之间的区别.网络问政属于政治参与的范畴,主要是公民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参与政治过程的活动,而网络问责则致力于对具体事件的实实在在的真相和结果的追求.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给网络问责下一个定义.所谓网络问责,从广义上讲,是指公民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就其因职务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对非政府组织、私人组织及普通公民对社会承担的遵守“公序良俗”的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质询,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后果的活动.狭义上的网络问责,主要是指网民通过网络舆论平台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在处理社会事件中的失范行为的舆论矫正和责任追究活动.

二、网络问责的基础条件

网络问责得以成为一种重要的问责手段和问责形式,有其赖以存在的技术、政治、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诉求.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化是网络问责的前提性条件

网络问责与互联网的发展变化紧密相关.2003年以前,互联网的应用以WEB1.0为主,其主要特点是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是单纯的读取信息的模式.WEB2.0的出现结束了这种单向传播模式,将人机互动模式转变为以人人互动为主的模式,使得网民从被动接受互联网的信息迈向了主动创造和传播信息.[2]网络技术的成熟为网络问责提供了前提性条件.然而,网络技术的成熟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手机和计算机的使用日益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手机网民规模达3.18亿,稳居世界之首.[3]因此,网络的发展及普及化,为网络舆论问责的产生及往深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公民意识的觉醒是网络问责的关键性条件

公民意识的觉醒表现为多个方面,首先是纳税人意识的提高.纳税人意识是在市场经济和法治条件下,纳税人基于对自身主体地位而产生的一种权利意识.既然政府花的是纳税人的钱,那么纳税人就有权知道钱花往何处,纳税人具有知情权,这就要求政府信息公开和透明.而在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下,政府官员活动的不公开性是中国政治的一种常态特征,信息不公开,公民对政府的监督则无从谈起.网络的普及化打破了政府对信息的垄断,“社会的信息流动从金字塔结构向网络结构转化,信息平等的力量开始冲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4]特别是现在“人肉搜索”工具的出现与使用,让那些问题官员无处遁形,使得公民的知情权依托网络的功能而得以实现.因此可以说,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化为公民知情权的实现插上了翅膀.

公民意识觉醒的另一个方面是公民公共精神的重塑.“公共精神就是存在于公民社会当中的一种关心公共事务,并愿意致力于公共生活的改善和公共秩序的建设,以营造适宜人生存与发展条件的政治理念、*追求和人生哲学.”[5]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推进,公民对公共事务和社会事件的关注热情日益高涨,以前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已经有所转变.当下,上网浏览网页、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已经是中国大多数网民生活中的一部分.特别是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交互工具的迅速发展,更是为公民发表观点、针砭时弊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的平台.网络的匿名性和互动性使得网民敢于畅所欲言,并且能够引起较大范围的互动,形成一股网络舆论压力,引起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网络问责产生的实效助推了网民维权意识的高涨和网络问责的发展.

问责论文参考资料:

论文答辩一般会问什么问题

结论:网络问责的理论为关于问责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问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