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佛学论文范文资料 与憨山德清对老子之道的佛学化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佛学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1-26

《憨山德清对老子之道的佛学化》:本论文可用于佛学论文范文参考下载,佛学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摘 要:憨山德清以佛教唯识宗的“识”统摄理解老子之“道”;且以佛教之止观工夫对老子入道之要做出了佛学化的阐释与说明,即以三观解道;老子之道的重点指向仍在于社会治乱、内圣外王之层面,此亦深合憨山德清所倡的晚明佛教入世下贯之路.因此,在憨山德清,佛道二者不仅在思想概念上有着会通之处,在经世利生的层面也有着共同的价值指向,此亦是憨山德清对老子之“道”解读的学术价值所在.

关键词:道;止观;内圣外王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1-0039-006

憨山德清在《老子道德经解》自序中,自称年少时喜读老庄,然而却苦不解其义,“惟所领会处、想见其精神命脉、故略得离言之旨”[1]1,于是遍读诸家之注释,然而各注家却多“以己意为文,若与之角,则义愈晦”.[1]1憨山认为,虽多有注解老庄之人,然所注乃是“人人之老庄,非老庄之老庄”[1]1,即注老庄者多以己意附会其中,并没有真正发掘出老庄之真正意旨,没有领会老庄之真精神.憨山德清认为老子之文章简约古朴、旨意幽深玄妙.由于自身的佛学理论背景,憨山对老子之“道”更有独到之理解与把握.

一、憨山德清对老子“道”的理解

“道”是老庄道家思想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说文》:“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2]即“道”在原始意义上是“道路”,后引申为法规、法度.至春秋战国时期,孔孟老庄亦有天道、人道之称,“道”的意义趋于丰富.张岱年认为,所谓的天道是指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人道即为人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3]

老子发展了“道”的意义,使之成为道家思想的基本范畴.在老子,“道”的意义十分丰富,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根、本原,天地万物皆由道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4]159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4]217

道作为先天地而生的在,是纯粹的存有,是逻辑上的抽象.然而老子的道又一定程度上要承担法则的功能,因而道作为在又是实存的在,老子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4]145

在老子,“道”的意义不仅丰富,且发生了哲学化的转向,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也为其后学所继承与发展.然在憨山德清看来,老氏所宗主者,实以虚无自然为妙道.憨山德清发挥其佛教的理论思想,认为老子所说的“道”,即为“楞严所谓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者是已.此正所云八识空昧之体也.以其此识,最极幽深微妙难测”[1]5,认为非佛法不足以道尽其中玄妙.憨山在此以佛学唯识论来解读老子之“道”,使这一“虚无自然之妙道”深深打上了佛学的烙印.佛教唯识论以“识”为宇宙的本原、本质,憨山认为,唯识论之“识”即是老子所谓的“道”,他将佛教唯识论之概念与老子道的思想一一对应,认为老子天地万物所由生之道与唯识宗所说的一切善恶种子所寄托的阿赖耶识是可以贯通的.在此,憨山德清以佛观道的思想理路清晰可见.

憨山德清进一步借用佛教唯识论阐述其对“道”的理解:

转此则为大圆镜智矣.菩萨知此,以止观而破之,尚有分证.至若声闻不知,则取之为涅槃.西域外道梵志不知,则执之为冥谛.此则以为虚无自然妙道也.故经曰: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诸天外道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等云何二种: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此言识精元明,即老子之妙道也.[1]6

由上可知,憨山德清以佛家思想理解老子之道,并比之以“涅槃”“冥谛”,认为此就是老子所宗之虚无自然妙道.憨山德清认为佛家唯识宗所谓“能生诸缘”的“识精元明”即是老子之“道”:以“道”的至虚至大,即“非色”;以其能变现天地万物,故“非空”;以其自然而然,无为无不为,故曰“自然”;由其不可思议,故是“妙”;以其精一不杂,故为“真”;由道的先天地生的长存性,故谓之“常”;由其生天生地,众妙之门,故是“玄”.正是由于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所以憨山德清将“识精元明”与“道”结合起来,认为二者是可等量齐观的.(1)

然而,老子之“道”与唯识宗的“阿赖耶识”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首先,唯识宗的阿赖耶识是善恶种子的寄托之所,是本性与妄念的和合体,而其所起的妄念进而幻现出一对象性的境界,即为阿赖耶识的相分.而老子“道”的产生,是有与无不断相交织的结果与产物,并且,其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既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又是一种规则承担者的实存体.其次,道是客观化的外在性存在,不为人的变化而变化,而阿赖耶识则内在于众生.一切众生,每一个人的起心动念都会造成一个业种,因此阿赖耶识相对于道是一个更主观的存在.再次,道在老子哲学中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其社会政治性指向,“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而阿赖耶识除了能够含藏人心的善恶种子,对外在的社会并没有指导意义.

在憨山德清以佛教唯识宗的“识”来统摄理解“道”,二者之概念虽有所差分,然亦可以说是憨山德清的创新点与突,为佛道圆融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二、以“三观”解道

对于入道之工夫,憨山德清从止观的工夫层次对老子之道进行了创新性阐释,即以“三观”解道.憨山德清认为,向来注释《老子》者都以虚无为宗,然而在入道工夫上却茫然没有下手处.憨山德清以为,《老子》首篇“观無观有一观字,为入道之要,使学者易入”[1]7.

憨山德清之所以认为“观”为学者入道之良方,其根据在于,憨山德清认为儒释道三教都以此为学问工夫教化世人.在儒家,有“知止而后有定”、“明明德”;在佛家,有三乘止观、人天止观;然若以儒家孔子思想为人乘止观,则道家之老子思想则为天乘止观.且憨山认为儒释道三者之止观工夫都以破我执为止观第一要义.如佛家所说的诸苦之所因,在于人自身的贪欲;道家老子亦说人最大的祸患在于人过于重视一己之生死;而在儒家,虽然其学说思想指向并没有过多的破我执之语,只是强调世人要正心诚意修身,然,心正、意诚、身修,对于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的自我坚守仍然是有所助益的,且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思想也是对于过度执著于内心的一种解放.在憨山德清看来,儒释道三者只有以破除我执的工夫才能达到所言的“圣人之心”,即“以圣人虚怀游世寂然不动、物来顺应、感而遂通,用心如镜、不将不迎、来无所粘、去无踪迹”,以达“身心两忘,与物无竞”的圣人境界.而世人之所以为世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世人有“意必固我”之弊,所以不能得自在、不能脱离苦的根源.因此,憨山德清认为,儒释道三者思想是有基本的一致性的.

佛学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憨山德清对老子之道的佛学化为关于本文可作为佛学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佛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