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面对死亡论文范文资料 与面对死亡态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面对死亡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4-02

《面对死亡态度》:这篇面对死亡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摘 要:与其他存在哲学家不同,卡尔·雅斯贝尔斯的死亡观并没有囿于关于死亡的总体的、存在概念的定义,而是直面死亡,探讨人对死亡的各种态度.围绕这些不同态度,他进一步深入分析了人之中死亡所无法摧毁的可能根据,即生存的自由这一人的不死的可能性根据.雅斯贝尔斯把死亡界定为人的存在无可逃避的边缘境况,并揭示了人面对死亡所能采取的两种态度:第一,可以把死亡体验为灰飞烟灭、化为乌有,从而把死亡当作虚妄的终结来了结;第二,可以把死亡体验为超然于生与死的东西,从而把死亡当作借以体验无制约的东西的契机.最终,对死亡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每个人对死亡抱有怎样的意识,采取怎样的态度.作为单纯的此在,我们必然会死,但是,作为意识到自身自由的生存,我们绝不会死.

关键词:死亡;生命;边缘境况;生存态度;不安;不死

作者简介:金寿铁,男,哲学博士,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德国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51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7)01-0034-09

引 言

有一句西方谚语“今天轮到你,明天轮到他,后天轮到我”,说的是人生必有一死.然而,虽然客观上我们承认自身必死的命运,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么忌讳、遗忘死亡问题,要么回避或掩盖死亡问题.正是针对这种回避死亡、得过且过的西方文化传统,存在哲学首次把死亡问题置于哲学思维的基本主题,重新审视死亡对生命的影响,阐明了死亡对生命的意义.

诚然,从古希腊哲学到黑格尔的古典形而上学都把死亡视为哲学的主题,但是,由于他们对死亡问题的集中探讨聚焦在“灵魂不灭”上,所以与存在哲学对死亡问题的接近方法有着显著差异.对于存在哲学而言,重要的不是我们死后灵魂不朽,而是我们生前如何好好活着.因为我们都无例外地会死,所以我们要好好活下去.这话听起来很悖谬,但是,这话深刻地揭示了死亡对生命的意义和影响:在存在死亡的地方,在死亡的边缘上,恰恰突显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一味避讳死亡问题、逃避死亡的恐惧只会导致泯灭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窒息生命的活力.

与其他传统哲学不同,存在哲学把死亡理解为生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要素”,一再强调哲学思维的这样一个根本课题,即我与我的死亡的内在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于我的生命的影响和意义.作为纯粹主观的、个体的事件,死亡与人的生存(Existenz)息息相关、难解难分.哲学思维唯有阐明死亡是走向真正生存的必要条件,使人意识到死亡这一在劫难逃的命运,才能有助于可能生存实现真正的生存.在此意义上,存在哲学不是展现因焦虑死亡而绝望的人的图像,而是展现充满批判精神和生存确信的人的图像,以期使人重拾百折不挠、视死如归的勇气,坦然接受并克服抛给自身的死亡.

在近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直面死亡这一永恒问题,力图从存在哲学高度探讨死亡的当推克尔凯郭尔(S.Kierkegaard)、海德格尔(M.Heidegger)、雅斯贝尔斯(K.Jaspers)三人.在这些存在哲学家中,本文之所以侧重雅斯贝尔斯的死亡观,是基于下述两方面的理由:第一,与其他存在哲学家不同,雅斯贝尔斯不是纠缠于关于死亡的总体的生存的概念定义,而是力主解析面对死亡人所呈现的各种各样的态度;第二,与其他存在哲学家不同,雅斯贝尔斯不是拘泥于面对死亡的恐惧、忧烦、绝望等各种畏死情绪,而是直达死亡问题的底层,深入分析“生存的自由”(die Freiheit der Existenz)这一人的不死的可能性根据.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死亡是人的存在无可逃避的边缘境况(Grenzsituation),而面对死亡,人可以采取两种态度:第一,可把死亡当作荒谬的终结来结束;第二,可把死亡变成借以经验生死之外某种无条件的东西的契机.最终,我对死亡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对死亡抱有怎样的意识,采取怎样的态度.一方面,对死亡的态度通过生命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对死亡的意识也与我一道发生变化,在此意义上,所谓现实之死绝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终结,而是被纳入我的生存的历史性中.在此,雅斯贝尔斯从生存角度看待死亡问题,把死亡理解为“生存之镜”(Spiegel der Existenz).[1](S223)因此,为了考察他的死亡观,我们必须从此在(Dasein)这一人的存在方式之一入手,通过进一步考察此在与生存的关系,一探究竟.

一、此在与生存

在代表作《哲学》三卷(1932)中,雅斯贝尔斯详细地展开了他的哲学思想.《哲学》由《哲学的世界定位》(Philosophische Weltorientierung)《生存澄明》(Existenzerhellung)《形而上学》(Metaphytik)三部分组成:在《哲学的世界定位》中,凭借一种必然的超越,认清一切此在的表象;越过这一基础,在《生存澄明》中,认清人到底是什么以及可能是什么;在《形而上学》中,越过这两个前提,走向超越者(Transendenz).值得注意的是,《哲学》的这三种分类方式是建立在此在(Dasein)、意識一般(Bewu?tsein überhaupt)、生存(Existenz)这三个概念之上,并据此展开其哲学讨论的.

此在是一切对象性的根基,作为意识一般和生存的必要根基,它是最一般、最空洞的概念.因此,雅斯贝尔斯将此在规定为“原初的”“根本的”事实(Faktum).与一无所有的非存在(Nichtsein)相对照,此在意味着时空中被规定的“作为某物的存在”.作为在那里(da),即时空中的限定之在(existentia),此在比作为被思考存在的本质(essentia)占有更现实的优势.在此意义上,此在包括世界中活生生地显现给我的一切事物、与我相对立的一切,即动植物、自然物、力量、物质等.[2](S53)但是,本文关注的,是与此不同的、作为大全(Umgreifende)的此在.这时,作为大全的此在意味着以物质的、身体的、灵魂的以及日常意识所显现的人的存在的“自身表现”.虽然此在包括从对象性角度可把握的一切被限定的存在,但此在不是完成了的全体,而是将一切现实的东西置于此在中的、包容一切对象存在的“现实的空间”(Wirklichkeitsraum).这样,作为大全的此在就不是“进行体验的主观的个别作用或客观地被体验的个别生命表现”,而是“作为活生生地、现实地存在的东西而处于开放领域中的自身表现,唯有在这种开放的领域中,一切个别存在才会明晰地显现出来”[3](S88).

面对死亡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面对死亡态度为大学硕士与本科面对死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面对死亡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