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梁衡论文范文资料 与梁衡的假如去骑马是如何写成的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梁衡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07

《梁衡的假如去骑马是如何写成的》: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梁衡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编者感言:文文化界有一句名言“文学艺术可以改变历史”,信矣,此乃文学艺术传播功能超强之谓也!仅就《三国演义》而言,其塑造的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鲁肃等的文学形象已在民众心中取代了相去甚远的历史人物,使后者隐而不彰、鲜为人知.文学艺术的传播功能之强,于斯可见.从传播角度审视作为文学作品的梁衡先生政治推理散文《假如去骑马》以及董岩女士的评析文章,其现实意义与传播价值自是不菲,因而均无疑是以传播为主打内容的本刊的重磅之作,相信其传播效果将会云飞天外的.

梁衡先生用“假如”写散文,十分罕见然而立意不凡:虚实相间,亦真亦幻,以虚增色,幻中见真,写实中融入浪漫,浪漫中凸显写实.非高手莫敢为,敢为者显功力.以状写见妙、以引用见博、以布局见慧、以思之见敏、以论之见深的写作功底,将“大事、大情、大理”的情怀与境界高高托起,让此文极具引人就读的艺术张力.董岩女士的评析,相异于普通的书评.曾一度钻研史学的经历,使她颇具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的撰写风格,在娓娓道来中蕴含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入情入理,读之有味,品之有感,思之有悟.

在中国文坛上,梁衡是一位少见的从记者成长起来的红色经典作家.新闻生涯、从政经历,使其注重事实和资料,尤其是与历史人物相关的创作,下笔尤其谨慎,常常字斟酌句,如履薄冰.

2010年4月26日在《学习时报》发表的《假如去骑马》(以下简称《假如》),却大有不同.这篇跨越历史和现实的文章,在散文与小说、真实与虚构之间达成了微妙的平衡,弥漫着红色基因和魔幻图谱的双重意味.此文当年被评为年度散文排行榜第一,6年后又被高层推荐为适合干部阅读的六本书之一(《假如》一文是《假如去骑马》这本同名书里的一小单本).显然,在梁衡众多的作品中,这篇政治题材的推理散文是唯一的;在当前的文坛,也是少见的.那么,它有哪些特色?是如何写成的?

一、穿越、混搭与杂糅

《假如》继续延续着梁衡教科书般的文字.但是,文风陡转,独树一帜,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有以下三点:

(一)语言与思想的穿越

以往梁衡的人物散文都是建立在确有发生的真人实事基础上,但《假如》却是“无中生有”.它源于伟人一个未能实现的愿景,而非一个真实的现实存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幻想的政治题材,梁衡却写做到绘声绘色、有滋有味、恰如其事.在他用心构造的历史天空下,语言的穿越、思想的激荡,迸发出划破夜空、炫目而深邃的火花,带给人们仰望星空、回眸历史的默然与沉思.

文章共四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主要交代骑马的历史背景.第二、三部分是骑马走黄河、长江.第四部分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整篇文章时空跨越从1925到2009年,主要集中于1936年到1972年之间,整整36年,其中提及人物20多位,涉及周恩来、陈云、梁漱溟、彭德怀、黄万里等;大小事件近40余起,包括延安整风、大跃进、庐山会议、三峡工程等等几乎浓缩了共和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

如此大容量的时空穿越靠什么呢?靠的是抽丝剥茧的推理,绵绵密密,平心静气,纹丝不乱.(1968年底梁衡大学毕业分到内蒙在农村劳动锻炼时,无意中看到一篇日本作家高山樗牛的《月夜的美感》,他爱不释手,悉心研读其中的推理方法,本文正是这种方法的实验结晶.)《假如》开头交待了确实为考察的准备工作,在文章的第二、三部分,开始了假定的行程.于是的马背之旅在1965年春成行了——

他打马上路了,行行走走,一个半月后到达郑州.因为是马队,不能进城住宾馆,便找一个依岸傍河的村庄宿营,架好电台,摊开文章、书籍.一如战争时期那样,有亲热的房东打水、烧炕,有调皮的儿童跑前跑后,饭后他就挑灯读书、办公.但我猜想这天在郑州的黄河边肯定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1]3

马队、宿营,电台、房东,挑灯夜读,不眠之夜,这些都是依据的习惯和个性所做出的环环相扣的合理推断.此后作者话锋一转,提及“河南这个地方是当年人民公社运动的发祥地.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信阳地区遂平县的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接着时间又倒流到7年前——1958年8月6日晚到郑州,7日晨就急着听报告,接着又去视察山东,8月底就在北戴河主持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建立农村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继而再说,全国第一个饿死人的“信阳事件”也发生在此.时间再倒流到5年前,1960年不得不专门听取“信阳事件”的汇报,全国急刹车.之后推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一个郑州,引出了信阳、山东、北戴河,引出了全国;一个人民公社,引出了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人民公社决议、三年自然灾害和八字调整方针等有形、有事、有情、有理,这种推理由点及面,逐渐扩张,勾画出了马背之行的广袤时空.正是凭靠这种紧密有序的联系与推断,作者完成了空间的神游与历史的腾挪.

语言的穿越又营造出思想的穿越.在《假如》中,表面看来,是以时空的游移为线索,其实真正统领全文的却是一条思想的主线——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在文章的第二部分起始便点明“我们设想着,骑马走江河时,对他触动最深的是中国农业的落后和农村发展的缓慢.毛是农民的儿子,他和农民天然地血脉相通.”[1]3接下来他到郑州,看到“大跃进”留下的半截子工程,了解1960年完工的三门峡工程,重访陕北故地,莫不由此而来.文章的第三部分,走长江部分则贯穿着对现实的认识、对政治的反思.在四川,与彭德怀相见、忆起田家英,在江西,反思庐山会议的论争等骑马走江河的,调查研究,考察民生,听取意见,一路反思.文章以骑马一事,牵出了一条思想的轴线,勾勒出共和国历史走向的概貌,以缜密的推理,实现了语言和思想的穿越.在这样的前提推断下,推出了一个结论和思考“总结教训,对前几年的一些重大问题统一认识等局面一新,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文化大革命等真如这样,历史何幸,国家何幸,民族何幸.可惜时光不能倒流,历史不能重演.”[1]14惋惜之情、反思之绪溢于言表.

梁衡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梁衡的假如去骑马是如何写成的为关于对写作梁衡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梁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