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云似隐者论文范文资料 与似蚕似云似隐者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云似隐者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2-29

《似蚕似云似隐者》: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云似隐者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梁绍基虽然被称为“隐士”,但隐者之重,乃思之隐,而非身之隐.他戏称自己是“四不像”的浪迹者——非艺术家、非蚕农、非科学家、非修行者,却又是之.他通过“丝、史、思、诗”将自己与自然、生命融为一体,进入物我两忘的独悟境界.

梁绍基

当代艺术家,1945 生于上海,籍贯广东中山,现居于浙江天台.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开始探索纤维艺术,1988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89年开始以蚕丝为材料,创作《自然系列》作品至今.

闲云野鹤的隐士

梁绍基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隐士”.他的隐居地位于浙江东南部的山乡——天台山.梁老师的住所,除了简单的生活用品之外,基本就是书籍与草图,同时也闻到一丝淡淡的异味.梁老师解释,那是蚕的气味.原来,白天以蚕为媒介进行创作的时候,有些蚕爬到他的身上,在背上、腋下做茧,被带回了住处.

穿过一条狭长的绿荫小道,便能看到一座淡岩石与玻璃砌成的方形建筑,这是梁绍基位于博物馆北侧的工作室.房屋略低于周边地势,有一条小溪潺潺流过,周围长了些杂草,还堆放着一些粗大的古木,很有些许闲云野鹤的意味.

进入梁绍基的工作室,会被一系列奇异的景象所吸引:屋顶挂着的大铁链、角落摆放着铜丝小床、巨大的金属三角与正在创作中的“残山残水”系列等

梁绍基用活体蚕在玻璃镜面上吐丝,镜像中,缕缕蚕丝仿佛山云迭起,而镜面上稀疏交织的丝箔间隙同时映入蓝天游云,二者融为一体,随天光变幻.也许,只有在天台乡间这样纯净的环境中,作品浑然天成的气质才做到以如此完美地呈现.

梁绍基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为特立独行、难以捉摸,甚至古怪的人物之一.他远离上海、杭州这样喧嚣且高度全球化的中心城市,选择去偏远的天台山居住.他关注人与蚕之间、艺术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期望用艺术创造生态美学的新形式:“我的艺术是基于对生态、生命、环境和当代生态美学的关注,强调自然和人之间的互动,还有艺术制作和生物学思考过程里的时空变化.”

万曼与梁绍基

梁绍基十分怀念1986年至1989年间在老师万曼壁挂工作室的日子.他对万曼充满了敬意,同时也对他的英年早逝唏嘘不已.

在上世纪80年代末,这位生于保加利亚的旅法艺术家来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建立了万曼壁挂研究所.万曼将“壁挂”这门原先属于传统“工艺美术”的编织技巧突围到以“软雕塑”为概念的现代艺术范畴中.万曼对梁绍基影响最大的不是编织技巧,而是传递了一种新的艺术态度和思维方式.初识,万曼就拿着梁绍基早期的作品照片说:“你的基础很好,但要警惕民间技艺传承一成不变的惯例.”

民间工艺是艺术的根,文人艺术、宫廷艺术、商业艺术均由其衍生,而民间艺人往往一味“守技”,变做到保守狭隘.艺术贵在创造,民间文化需要生长,“技”和“物”应升华,由“器”变为“道”!

在万曼的带领下,梁绍基的壁挂作品《孙子兵法》与谷文达、施慧、朱伟等人的作品一同参加了在瑞士洛桑举办的 “第13届国际壁挂双年展”.那一年是1986年,也是梁绍基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的起点,可以算是中国艺术家最早参与的国际当代艺术展览了.

万曼的人格魅力和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幸的是,万曼先生于1989年去世,个人艺术探索戛然而止.但幸运的是,万曼的突围精神在梁绍基的创作中做到到了延续.他在经过长达几十年的艺术创作历练后,作品的当代意义已超越“软雕塑”的概念,融入了生物学、科学、社会学、社会学等思考,也将活体生物、声音、行为、自然物等作为艺术材料的实践.当然,由工艺向艺术转变的过程并非一夕可做到,而是漫长生命里的体验与修行.

自然的神奇之物

1989年春天,梁绍基开始研读蚕桑学资料,把握“蚕性”,探索蚕的生物钟与丝造型的关系,以及优化蚕的品种等问题.

在同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上,梁绍基展示了第一件用丝茧所制的装置作品——《易》.当他把蚕茧安装到大幅丝布上时,丝布散发出的光把东方美学展现做到淋漓尽致.“恍兮惚兮,物在其中”,极具中国美学的虚幻之美.《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小床》《听蚕》都是梁绍基通过观察蚕,如同庄周梦蝶般的体悟转化而成.

梁绍基曾说:“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听蚕吐丝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等一遍,两遍,似雨声流水,那感受太深了!空寥、壮阔,把我引到历史和生命的‘空’境,真是动人.”《小床》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萌生的.因为连续通宵,太疲乏了,梁绍基躺在地上睡着了,一只蚕掉到他的脖颈上吐丝并结了一只薄茧.这给了他灵感,恍然大悟自己不就是一条蚕么?于是他拿起一条发电机的线,剪成两段,绕了一个圈,把蚕放在金属里面,体现了那种焦虑.这个作品后来入选了威尼斯双年展.

梁绍基作于1999年的《自然系列25号》是比较露锋芒的行为艺术作品.在一次试图将活体蚕与工业废品结合的实验中,他萌生了将自己化为蚕在合金钢废屑上行走的概念.行为影像的画面里,那血淋淋的双脚在废屑中举步维艰.就像梁绍基说的那样:“一旦走进去,即无退路,只有走下去才能够走出去等在这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人类在困境和折难中进退两难时,紧要的是坚持、无畏和进取.唯此才有出路,历史也从来都是如此书写的.”在表象的暴力之下,他呈现出对中国历史的境遇、人们生命意志的深刻表达.

他的作品,是“技”和“物”的升华,是“器”变为“道”的哲思.梁绍基是什么身份?生物学者?科学家?概念艺术家?最后归一为一个体悟生命历史的人.他戏称自己是“四不像”的浪迹者——非艺术家、非蚕农、非科学家、非修行者,却又是之.

独悟止观 破茧复“元”

梁绍基的创作理念更接近“禅修”式的生命体悟,因此作品常常流露出东方生命哲学的意义.

许多西方艺术家是通过铃木大拙等日本学者了解东方禅学的,比如约翰·凯奇受到禅宗的影响创作了《4分33秒》.其实东方禅思的其中一个重地恰恰是天台山.

与梁绍基工作室遥遥相望的国清古刹是“天台宗”的初创地.天台宗是中国四大佛教宗系之一,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的宗派,它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止观”二字也时常成为他参悟艺术与人生的法门.

中国艺术和哲学都是诗化的,梁绍基很早就体会到了这一点,同时也是他作品中最为宝贵的元素.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情诗句;古诗词中丝、竹、烛、云都是短暂、奉献的生命象征,但这些意象之于梁绍基并不悲伤,而是爱与超脱.

在2016年年初,在蔡国强、于多哈策划的大型群展“艺术怎么样?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上,梁绍基发表了新作《月庭》.作品呈两条巨型S结构,期间的丝云隐隐透出阿拉伯文书写的“宁静”二字.在灯光下,丝的影子如同海浪在弯刀与碎玻璃的沙漠中翻滚.两河、游云、海浪、语言、沙子、弯刀、碎玻璃,引发人们对伊斯兰远古文明,以及从古老东方贯穿到中东两河流域的历史思考.

10月初,梁绍基带着数十件纤维艺术作品回到母校,以“云上雲”为题,在中国美术学院首次展示了自己将近30年艺术历程当中具有节点意义的大型作品.“我追求丝的内美,蚕吐丝弥漫如云,在我看来是自然的呼吸,生命的呼吸.个展之所以命名为‘云上雲’,就是强调由物升华为道.”

“云”者,言说也,进而凝为观念.梁绍基强调艺术家个体生命的体验,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生成作品,他珍视自然和人的温情,但不止于技术.工艺需要与自然、材料相契合,才能成就一方美物.梁绍基不介意别人如何界定他的艺术类別和身份,他只问作品的内蕴、容量.这一次他重回美院,归云返乡,在西子摇篮里汲取重生的力量.

云似隐者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似蚕似云似隐者为关于对写作云似隐者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云似隐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