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三月三论文范文资料 与壮族三月三民族盛会,唱响八桂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三月三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10

《壮族三月三民族盛会,唱响八桂》:本论文为您写三月三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武鸣·三月三盛会

三月三源于中国古代的“上巳节”(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又称“修禊节”),是周代华夏族民间“祓祸祈福”的节日.上巳节最初的意义就是以巫术信仰为依托举行的乞婚配、求生育习俗活动,后演变为中国古老的男女相恋的歌节.汉代,三月“上巳”被确定为节日.

魏以后,将上巳正式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即春禊,作为每年岁时的重要节令.到晋朝时,上巳修禊已演变为春游踏青和水边宴饮的娱乐性节日.宋元时,上巳节春游踏青逐步让位于清明节,流禊游戏已不限于“三月三”.

广西的“三月三”,有的地方又称“三月三歌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有的地方则是祭祖扫墓、抢花炮、抛绣球等,别样的风采,各有来历与不同的习俗.

田阳·“布洛陀”祭祀

祭拜始祖,壮族文化之根

“三月三”是壮民族最盛大的节日,在壮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比春节还重要.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前后,壮民族祭扫先祖,对歌传情,朝拜始祖的日子时间约持续1周左右.

“布洛陀”是壮语译音,它是壮族先民神话人物,是壮民族始祖,是创世神、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等.

作为布洛陀文化发源地,每年“三月三”期间,广西百色市田阳县以历史文化和山水资源为依托,注重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着力将布洛陀文化旅游节打造成文化交流融合、山水游和文化游交相辉映、游客狂欢的盛大节日,精心安排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2006年,布洛陀口传史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阳县敢壮山是纪念珠江流域原住民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圣地,是展示以布洛陀文化为核心的壮族原生态文化基地,是探索珠江流域文明起源的园地.布洛陀文化不仅影响珠江流域,还波及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2005年,该景区被评为广西首批民族风情旅游示范点,2012年又被列入中国第一条世界级养生旅游线路必游景点.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在南宁市上林县塘红乡石门村,还会举行龙母节及其相关系列活动.活动中人们舞狮相庆,跳起腰鼓舞,竞起山歌赛;又是“上刀山”又是“下火海”,热闹非凡.这一天,人们祭祀龙母和龙子,通过这些活动弘扬了龙母的善良、慈祥、博爱以及龙子“特掘”知恩图报、孝敬父母的高尚品德.

情歌对唱,充满迷人音韵

农历三月三日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因此,又叫歌婆节(歌舞节).

“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壮语叫“欢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因为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所以岩洞是神圣的地方,必须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歌唱.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这句在广西流传的山歌歌词,说明壮族歌圩节的起源,和歌仙刘三姐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记载,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已有壮族“男女盛服等聚会作歌”的记载.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至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在壮乡南宁市武鸣区,每到歌圩期间,青年男女便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山头旷野或竹林草坡即兴对唱,相互盘答,歌声此起彼伏.在歌圩中,勤劳智慧的壮族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歌,使这一传统的民族节日充满了迷人的音韵.

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山歌比赛是每年“三月三”的重头戏.在2016年的“三月三”,融安县板榄镇举行了主题为“‘爱我家园·美丽板榄’三月三传承民族文化”的山歌节,邀请附近桂林市、永福县、罗城县、融水县等市、县8名知名“山歌王”,一展山歌风采,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看.

精美绣球,纯洁爱情的象征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的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12片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传说在靖西县旧州古镇,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以死相胁,誓死不从.恶少贿赂官府,将阿弟判了死刑并关进地牢,等待秋后问斩.阿秀哭瞎了双眼后,开始为阿弟缝制绣球.针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绣球上.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绣球做好了.

阿秀用变卖了手饰的钱和家中的积蓄,买通了狱卒,探望已被折磨做到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从身上取出绣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灵光一闪,他们就失去了意识,等到他们醒来时,已躺在远离恶魔的一处美丽富饶的山脚下.后来,阿秀和阿弟结婚了,生了一儿一女,靠着自已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打扁担,寄托丰收的祈望

打扁担是自娱自乐的传统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这项活动的参与者,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了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使人眼花缭乱.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他们技巧娴熟地完成了各种动作.

打銅鼓,壮族文化的象征

铜鼓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它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曾是传递战争信号、陪葬和祭祖驱邪的器物.壮族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和盛大节日,都有打铜鼓、唱山歌的习惯,铜鼓文化已经成为壮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壮族地区依然流传着铜鼓舞,表演时,他们一般是将4面铜鼓挂在村前的大榕树上,由4个小伙子敲击,作为伴奏;前面置一个大铜鼓,由一位老鼓手双手持棍敲击,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边敲鼓,边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转身打、翻身打等各种击鼓动作,节奏由慢到快,反复变化,舞姿灵活敏捷.另有两个小伙,一个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边敲竹筒边舞,另一个拿雨帽为击鼓者扇凉,边扇边舞,3人彼此穿插跳跃,配合自然协调,场面热烈,情绪欢腾.

抢花炮,东方橄榄球

在农历三月三日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会在民间自发地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做到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做到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壮乡的抢花炮是壮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因对抗激烈深受壮族群众的喜爱.2016年的“三月三”,融安县板榄镇传承民族文化山歌节“抢花炮”,上百名青年赤膊上阵,争抢“发财炮”、“添丁炮”、“如意炮”三个具有美好寓意的花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做到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三月三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壮族三月三民族盛会,唱响八桂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三月三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三月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