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博艺论文范文资料 与青春入台,记和思蔡博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博艺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25

《青春入台,记和思蔡博艺:》:关于免费博艺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博艺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很多冲击和火花,你现在不写,以后就没有机会再写了.”这句话是台湾著名出版人林载爵在邀请蔡博艺写书时告诉她的.没想到,这句话后来成就了《我在台湾,我正青春》这本书,成就了蔡博艺这位少年作家,也成为了她时刻惦念的人生警示语.

蔡博艺出生于1992年,年纪小,风华正茂.《我在台湾,我正青春》的封面上介绍道,“蔡博艺从高中时代起经历个人之思想启蒙,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喜欢行走,在行走中让陌生的地方成为熟悉的家乡;喜欢听人讲故事,特别是被时间风干浓缩过的老故事;喜欢独处亦可群居,随性好说话,有原则却不拿原则当武器,是充满希望的悲观主义者.”

当然,只有切身和她相处过,才能感受到其身上的这些特性.而蔡博艺自己说,“其实我很平凡,没有那么厉害啦.”言语中透露着这个花样年纪里的小俏皮.

跟着感觉走,赴台读书

根据台湾“教育部”的规定,北京、上海、浙江等6省(市)参加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高中毕业生,可报考台湾有关招生院校.于是,2011年,理所应当地被称为陆生元年.

蔡博艺赶上了这个时机,报考了台湾淡江大学,并顺利被录取.在很多次采访中,蔡博艺都说,“当初想到台湾读大学的想法纯粹而简单,没有背负很多的使命和责任.”不是因为其,不是因为其自由,更不是因为经济繁荣,蔡博艺只是单纯地喜欢台湾.蔡博艺在书里用了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想到台湾念大学,这就好比是我喜欢一个男生,不是因为他高富帅,不是因为他学历好,更不是因为他是潜力股,只是单纯地喜欢这么个人,想和他在一起.

对于选择到台湾念书,蔡博艺说,“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跟着感觉走.”中学时期到台湾旅游过,她记住并且爱上了这个绿色之岛.“那时的台湾在我眼里就是新大陆,新大陆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这里的饭菜真材实料,这里的人们真诚善良,这里的生活真是率性.”

来到台湾后,蔡博艺对于台湾的感情更进一步,从原本的喜爱变成了融合.“这个岛屿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奇妙.它一点都不陌生,甚至是微缩版的大陆,在这里能找到以全大陆各大城市命名的街道;各种美食追根溯源也是连着大陆;这里的庙宇香火旺盛等有些我们已经遗失的记忆在这个岛上如活体标本一样被保存了下来.”

如淡水,很多人极其不喜欢淡水狭窄的街道、破旧的房屋,而蔡博艺一到淡水,就已经把这个小城爱到心里去了,经常会去淡水河边上走走坐坐,看雨看雾看夕阳,活做到惬意而滥情,淡水已然成为蔡博艺生活的重心.她用心融入台湾这块自己打心底里喜欢的土地,跟素朴的乡民打交道,逃课去听原住民文化演讲,关心跟她一样来自对岸的大陆配偶.除了口音以外,她跟台湾其他大学生几乎没有两样.

“倘若你爱上了一个地方,我想真正的不舍会体悟在你抵达另一个地方之后.半年后,当我回到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当我呼吸着眼下的空气,当我企盼着一次天晴,当我愤愤地谴责糟糕的交通秩序时,我想,我对于台湾似乎有了一种别样的情愫.”

我在台湾,我正青春

2011年11月,刚到台湾两个月的蔡博艺,在互联网上发布了一篇题为《我在台湾,我正青春》的文章,记录自己在台湾的生活见闻,在海峡两岸被大量转载.一个月后,她又写了一篇《孤岛与高墙》,反响巨大.

也是因为这两篇文章,台湾的联经出版社和大陆的三联书店找到她,邀请她将在台湾的生活和见闻记录下来,编辑成书.谈到为什么一开始拒绝写书时,蔡博艺坦然道,“在上大学以前也喜欢书写和记录,但都是很混的在写,感觉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来完成.”

而后,联经出版社林载爵告诉她:“很多东西你现在不记下来,今后可能就没有机会了.希望你写的东西能成为台湾的一面镜子.”

这句话给20岁的蔡博艺带来深深的感触,“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来到台湾,我有责任替那些没有来到台湾的人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为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人留下完整的资料.我相信我看到和知道的事情一定有人不知道,而这些也会是这个时代的一部分.”

接下写书的任务后,蔡博艺便有了一种使命感.她开始“强迫”自己去走访、感受,从恒春垦丁到台南府城,书中所有写到的地方,她都走访了至少3遍以上.“我平时旅行很随性,但是一旦遇到好故事就会停下来花时间,一般要写就会花很多时间去跟当事人接触.”于是,饱含家乡记忆的台电励进食堂、喧嚣浮躁中藏有惊喜的西门町、点亮各路情怀故事的十分天灯、万千华丽的艋舺等这些都成了《我在台湾,我正青春》的主角.

“我要成为一块海绵,努力吸收各种水分,把台湾带给我的一切带回大陆去.我要用四年的时间拓展我视线的维度,增加我生命的厚度,挖掘我思想的深度.我要有一笔浓重的青春,我要有在这里活过的痕迹.”

书里的这些“主角”何尝不是蔡博艺成长的见证.她记录了台湾,台湾亦带领她感受与成长.书出版后,围绕这本书和她本人的各种评论不断,上报纸、上杂志、上广播、上电视,蔡博艺出名了,走在学校,几乎每个人都认识她.舆论的反馈有褒有贬,既有陌生的读者打电话、寄信鼓励她,也有台湾人质疑她的视角片面.

政治评论人张铁志在序言中就提到,“台湾当然不仅仅是这些片面的印象,也不只是作为大陆人对照自身的镜子.这个小小的美丽之岛有更多更复杂与幽微之处.这本书对台湾的描述我未必都同意,但她对台湾观察的细腻恐怕胜于许多台湾人,而她参与一些台湾社会运动的经历,也使她看到更多这个岛屿的阴暗与美丽.”

蔡博艺也说,“今后我会更加谨慎,这种谨慎不是‘不敢说’,而是‘说之前想做到更多’,因为我要对我的读者负责.当我发现我的想法会真的影响到别人的想法甚至人生时,就要慎重一些.”

香港《亚洲周刊》报道说,陆生在台湾停留的时间长短不一,本科生或研究生要数年之久,交流生只待四个半月,即便如此,他们却很敢表现自己,出色的文笔,犀利的论点,以异乡人角度抒发情怀,介绍台湾迷人的一面,有的甚至不客气地指出台湾自己视而不见的缺失,受到极大关注.想来,蔡博艺便是其中最受关注的了.

博艺论文参考资料:

艺乐杂志

硕博论文

环艺毕业论文

关于微博的论文

结论:青春入台,记和思蔡博艺:为关于博艺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博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