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别格论文范文资料 与朦胧作为媒介:方政和的艺术别格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别格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18

《朦胧作为媒介:方政和的艺术别格》:该文是关于别格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朦胧,是风格,是品位,也是一种对艺术本质的质询,更是一段对生命意义探寻的历程.

方政和因缘幸运地走上了一条他所谓“并没有特别预设的、确定目的地”的从艺之路.从一片树叶开始,从纷繁复杂,纹理交叉的植物脉络中出发,在其时时自省的“风雨中我出发,又怕迷失在风雨的来途中”去寻找自己遥远的理想花园.

通向花园的路有许多分岔的小径,花园的门也往往千遮万掩,这让许多人会在无尽的念想中终生抱憾.方政和当年遭遇创作瓶颈的困惑,在一种希望找到花园门口的懵懵懂懂之中,他来到了南京,跟随江宏伟先生进修研习.事实上,以江宏伟先生等为代表的工笔画新风,可以视为一种诗性的“朦胧体”.这种“朦胧体”,从风格的意义上可以找到地理和气候的对应与理由——氤氲湿润的江南,化为了画中潮湿与迷蒙的图像.但江南并非只此一面的江南,其既有“米氏云山”的图像依归,也有“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诗意所寄.在关于江南的图像史长廊中,莺歌燕舞,花红柳绿,原本也是常态之一,其接受亦有相当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朦胧体自有其特殊的价值,这价值或可从其与朦胧诗的比较中做到观.叶威廉认为,大陆朦胧诗并不朦胧,其多重意义与指涉的意象和隐喻,是中国古典或西洋诗里不可或缺的元素,因为,“诗本来就有隐有秀,秘响旁通,含蓄而丰富”.江宏伟等人的“朦胧体”工笔画,正是呈现了一种接续中国古典雅文化文脉的努力.在南京的数年间,方政和学习达致朦胧效果的种种技法,开始有了作品风格的辨识度,但更重要的是,朦胧作为一种媒介,也触发了他细腻的思古幽情与生命意识.

人生,有时极为简单,荒芜环境中的一朵野花也能使人神情一振.对应于艺术,折枝花之类的艺术就可以成为人生的安慰剂,镇静剂与清凉剂.方政和也创作了许多此类小品,精雅的花卉与禽乌以及不少至清至润的竹图.但人生更多是繁杂,在从生命的起点到终点的过程中,有荒凉,有繁华,有苦痛,有欣悦,对应于艺术,一种表达复杂丰富人生况昧的“朦胧体”就是必然的选择.方政和酷爱画竹,赞竹品如君子,竹形简而丰,竹性清而宁.以竹子为母题,当然可以表现生命的宁静与清和,生命中美丽的一面因此而做到以显形.但生命中的粗粝与艰涩,同样可以竹子来表达.《几度秋霜》《宣和往事》系列,《湖州旧忆》《风雨路三千》等作品,就将生命粗糙的质感显露无遗.

《几度秋霜》寒气逼人,可以视为方政和向徐熙野逸画风的致敬之作.徐熙的《雪竹图》原作,方政和数次造访而屡因阴差阳错而无缘做到见,尽管已有高清的印刷品可以一慰视觉,但他心所挂念的,依然是原作.这似乎成了他的一个情结——《雪竹图》原作在挂念之中甚至具有了一种神秘主义的意味,此后方政和选择了一条自己所理解的徐熙画风的路径,在作品中投之以情.《几度秋霜》作品中的墨竹,主干折而不断,小干上的枝与叶依然生生不息,一只禽鸟,谛视这一场景,在孤独而坚定地吟咏.背景一片朦胧,有天玄地黄般的沉着,空问造境的清旷加之时间维度“几度”的暗示,使画面在宇宙洪荒般的静寂中表达了种生命的悲情,而这几乎既可以视为方政和的一种自况——那并不如烟的过去中种种关于创伤的故事,同时也是一种更为广大的生命情怀的抒发——任何一种生命,总有其悲凉与壮阔的不同面相.而这,正是上述作品创作的精神核心.

《宣和往事》系列则是关于过往历史的一种追忆.宣和年问的精雅与风流被战争的暴力一洗而空.斯文丧后,一只孤禽,点漆的眼睛如血,在霜雪之中的竹枝上望断故国的繁华.“天遥地远,万水千山”之处,再不见“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的娇艳,甚至连“和梦也新来不做”,“故国从此成天涯”.而宣和系列中的“犹当江南梦里看”,水禽数量“三”这一奇数的配置,以及禽之间相互隔离的关系,使禽和人都感受到处于群体中亦有的孤独.作为背景同时亦作为主体的竹,其折而不断,断而复生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领悟.《湖州旧忆》《风雨路三干》等作品,时间的选择,空间的设定,形象的撷取与组合,都无一不透出一种深沉的人文悲悯意识.

在竹与文雅的禽鸟之外,方政和还有不少以隼禽入画的作品,如《秋风鸷禽图》《晴雪鸷禽图》等,通过鸷禽与弱鸟的追逐与慌乱避逃的戏剧性场面凸显强弱之间极度的张力关系.以鹰隼入画,在中国传统画史中原本不乏先例,如宋代李迪,明代林良、吕纪画中屡屡出现的鹰就是.而表现禽鸟之间争斗的作品,古亦有之,如赵估的《氍鸽图轴》,崔白的《双喜图轴》等.只是鸷禽作为一种特殊的题材,在近代以来已逐渐被通俗化与明丽化,如鹰与雉寓意“英(鹰)雄做到志(雉)”,或鹰转化为鹏的形象,与“鹏程万里”之类的吉祥语有了牵连,而方政和创作此类作品,有意弱化世俗常见寓意,而是将世上无尽的强弱冲突直接呈现,把一种生命的丛林法则真相地展现在秋目肃杀或暮云沉郁的场景之中,艺术家并没有像电影《英雄》一样去礼赞强者,而是将悲悯之光投射到卑微的生命之上,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情怀也于此做到以展现.

方政和曾在观看玻璃杯中贡菊的花开二度时感喟,“杯水繁华,我却思念起远在天际的花园等”或许,这可以视为一种比喻,关于人生,关于艺术.为了走进那失落在他方的,冥冥之中应该属于他的那片花园,方政和不断地迁徙,包括从物理空间到文化空间的位移生于福建的方政和,长于南国,林木蓊郁,繁花明艳,是他从儿时到成年时的基本视觉经验.到了而立之年,他去到古都南京进修学习,在烟雨迷蒙,清寂澄明中,视,听,触感,知的全身心沉浸,使江南成为他切身体悟过的一种情怀,江南也因此沉淀为其作品中的一种气质.

如今,他居于北京,在身心游历的过程中,多元开放的文化经验也做到以其心中混杂,融合与熔铸.作画之外,方政和心仪于阅读他所钟爱的北宋时代.他将阅读比喻为人生的伴奏,试图通过阅读的方式让自己沉浸在对北宋的想象之中,在北宋的文人中,他倾心于苏轼的天真烂漫与清旷豁达.苏轼在婉约之外创造的豪放词风,甚至需关西大汉持铜琵琶,铁绰板演唱.方政和的《泛海——这么近,那么远》和《千里万里心里梦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追慕苏轼的绘画视觉转译之作,海边有“祥龙石”,各色禽鸟或观或望、或倦或飞.以禽而反观人,茫茫人海中人与人的距离也是既近又远.或者,无垠的海域上空,有“南飞向南又向北”的凫雁,不知何处才是归宿.或许,人生原也不应执念于归宿感,因为人人自知各有一个不易寻找的路途,不如在正视这一现实的前提下,坦然面对人生永恒的困局.而这种种况昧,恰是苏轼《水调歌头》中借一轮明月所传达的情怀.不断地去穿越时空的限制,这些作品也可视为是其对苏轼观后的一种文化经验的景仰与理解.

闽南,江南,北国、北宋,幽微精雅、荒疏旷逸,方政和在其中循环往复,他的艺术表达在这种持续的打散与重构中不断生发,这是一种以朦胧为媒介的艺术,气概成章,朦胧为体,不甚明确,也勿需明确,在规避流俗与通俗的同时,方政和努力去开掘自己艺术生涯的宽度与深度.在迁移的波动中,方政和也时时处于不断反思的状态中,他羡慕天空的鸟,因为其可以“帮我们抵达目光不能到达的地方”,但他终究不是那“天空的孩子”,而是一个不疾不徐的行者,正在一步一步努力去接近那属于他自己理想中“天际的花园”.

别格论文参考资料:

手写论文摘要顶格写吗

结论:朦胧作为媒介:方政和的艺术别格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别格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别格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