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聚集论文范文资料 与聚集形式、规模和企业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聚集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1-04

《聚集形式、规模和企业》:这篇聚集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内容提要:为更加深入地揭示聚集行为和企业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创新经济学和聚集理论,本文将聚集形式和聚集规模两个维度结合,研究二者同企业创新的动态关系.聚集形式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根据聚集规模的不同而呈现特定的变化趋势:专业化聚集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会随聚集规模的不断增大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倒“U”趋势,而多样化聚集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则先下降后增加,近似表现为“U”型关系.本文从聚集规模的动态角度,为专业化和多样化两种聚集形式如何促进企业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

关键词:企业创新;聚集形式;聚集规模;动态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48X(2017)06-0154-09

聚集通过知识溢出促进企业创新,但现实中企业聚集行为形形色色,怎样的聚集更有利于创新的实现?聚集行为一般分为同一产业(或性质相近的企业)集中形成的专业化聚集和不同产业(或不同性质的企业)集中形成的多样化聚集两种形式.Marshall(1920)和Arrow(1962)认为知识溢出是发生在特定产业层面的,知识溢出更容易在同行业的企业间产生,从而专业化聚集会促进企业创新;Jacobs(1969)则认为新思想极易在不同行业的交流中产生,故知识溢出多发生在互补行业,因此多样化的聚集形式更容易促进企业的创新.不同聚集形式对于企业创新效果如何,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对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结论也同样存在严重分歧.解釋这种分歧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揭示聚集行为和企业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高效地利用和管理企业聚集行为,促进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考虑聚集规模的存在和影响,提出聚集形式、聚集规模和企业创新关系的理论假说,并通过基于大量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检验二者同企业创新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聚集形式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会随着聚集规模的不同而呈现出特定的变化特点,从而为解决聚集行为和企业创新相关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一、文献综述

近20年来,国内外经济学家基于Marshall和Jacobs两位学者的观点,以专业化、多样化两种聚集形式反映企业聚集行为,并对二者和企业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中,Henderson(1995)利用美国224个城市1970-1987年五类传统制造业数据、Baptista和Swann(1998)利用英国1975-1982年248家制造业企业数据样本、Filip和Beveren(2012)基于比利时2004年3个区3000多家企业的经营数据样本,都得出了专业化聚集更有利于创新的结论.而Feldman和Audretsch(1999)利用美国企业新产品数目等数据、Van Oort(2002)运用新西兰R&D劳动力成本数据样本、Antonietti和Cainelli(2011)利用意大利制造业企业数据,研究发现多样化聚集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更加显著.国内相关研究中,学者彭向和蒋传海(2010)运用中国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相关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研究发现两种产业集聚形式共同作用于区域创新,但产业的多样化聚集对创新的作用更加显著;程中华和刘军(2015)以我国285个地级市制造业数据开展研究,得出多样化集聚更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结论.

现有研究文献对专业化和多样化究竟哪种聚集形式能够促进企业创新的结论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可见仅从聚集形式的角度去认识聚集现象存在不足,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聚集问题中的其他重要因素.

新经济地理学的聚集理论指出,在地理区位上聚集形成的企业群,其集中程度的大小会对企业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外部性影响.本文将企业聚集的实际集中程度统称为“聚集规模”.大量研究验证了聚集规模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如Henderson(1986)通过美国、巴西等国数据,证实聚集产生的经济效益会随聚集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呈现衰弱趋势;Lin(2011)研究中国的纺织产业聚集,实证结果表明聚集规模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呈倒“U”型;吴三忙和李善同(2010)研究发现我国东部部分城市因聚集规模过大而导致大量企业迁出.然而,对聚集和企业创新关系的相关研究却往往忽略了不同聚集规模的存在及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用聚集形式代替聚集行为的全部内容,但文献中的专业化和多样化指标大都只是借助对同行业、跨行业从业人员(或产出)占总体从业人员(或产出)的相对比重得出,并不能反映企业的聚集规模等要素;第二,考虑聚集规模的存在,但认为各地的企业聚集规模都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因此忽略其不同,仍然以研究聚集形式为主.由于两种聚集形式的衡量指标往往不是相同形式,在忽略聚集规模的前提下“静止”地比较专业化和多样化聚集对创新的影响系数是没有意义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现有研究的分歧.

有鉴于此,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做出改进,首次结合聚集形式和聚集规模两个方面看待聚集问题,重点研究在不同的聚集规模下,专业化、多样化的聚集形式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动态影响.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创新经济学之父”Schumpeter(1911)提出:企业的创新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创新者、模仿者、改进者互相竞争和蚕食的过程.企业创新的这种“过程性”不仅和自身有关,还和包含聚集规模、聚集形式等要素的外部环境紧密相关.为简化研究过程,本文将聚集规模分为聚集不足、适度聚集、过度聚集三个阶段,结合创新经济学理论,重点讨论各个聚集规模水平下两种聚集形式和企业创新关系的变化.

(一)聚集不足阶段

根据创新经济学理论,聚集规模较小时,由于技术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企业往往选择“模仿创新”(某企业首先采用一种新技术后,其他企业以它为榜样,也相继采用这种新技术).由于设备、产品的高度相似,“模仿创新”极易在同属一个行业的各企业间发生,进而提高本行业的整体创新水平.结合创新经济理论学家Kamien和Schwartz(1982)的观点,创新能力的增强有助于该行业获取更多的垄断利润,造成同行业企业的大量涌入,并为获取利益继续加大创新力度,形成“垄断前景推动的创新”.综上,在聚集的最初阶段,专业化聚集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会随聚集规模的扩大而增强.

聚集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聚集形式、规模和企业为适合不知如何写聚集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聚集和聚拢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