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诗歌论文范文资料 与古代诗歌教学应慎用注释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诗歌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2-16

《古代诗歌教学应慎用注释》:本文关于诗歌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关于古代代表性诗歌作品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的注释,存在片面单一的弊端,具体呈现为“社会环境恶劣,作家才志难抒”.受课本注释和“知人论世”传统文论所囿,学生对陌生作品意旨的理解,往往陷入思维定势.古代诗歌教学应重点品味语言,分析文本,从而体会作家丰富活泼的心灵,还原作品包容开朗的意趣.

一、教材对唐宋知名作家作品的注释情况

1.杜甫七首诗歌注释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当时诗人在成都.

《旅夜书怀》:永泰元年(765),杜甫的好友、成都尹严武去世,使杜甫失去了依托,只好离开成都.这首诗是他从成都到渝州(今重庆)、忠州(今重庆忠县)的途中写的.

《秋兴八首》(其一):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

《咏怀古迹》(其三):这组诗共五首,也是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

《阁夜》:这首诗是大历元年(766)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登岳阳楼》:这首诗是大历三年(768)冬,诗人自(今属湖北)到达岳阳(今属湖南)后写的.

每首诗后注释,均指向“安史之乱”(755—762)后唐王朝日渐衰落这一时代特征.这就引导学生通过联系背景,轻而易举地掌握了上述作品的情感基调,即“心忧黎民,关切时事,壮志难酬,困顿寂寞”.

2.李白、苏轼、陆游、辛弃疾七首诗词注释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

李白《将进酒》: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

苏轼《赤壁怀古》: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

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作于黄州.

陆游《书愤》:46岁入蜀,先后在王炎、范成大幕府中任职,光宗时官至吏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故乡.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12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作者在镇江任知府时,此时他已66岁.

教材关于李白两首诗的注解注释,写作背景信息主要是“朝廷黑暗,权臣当道,有志难申,报国无门”;虽世殊事异,宋代苏轼、陆游、辛弃疾三人五首作品的注释,也仍是从不同角度向学生传递与李白作品相同的信息.

二、对古诗创作背景认识的思维定势

学生对作家的创作风貌一旦形成整体感知和初步印象,答题时往往习惯把所有古诗创作背景都提炼为“生活时代黑暗”“生存境遇困难”.如2015年安徽卷:

阅读下诗,完成8-9题.

月圆(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诗歌创作年代与课文《秋兴八首》(其一)《阁夜》等毫无二致,但侧重于表达个人际遇情怀,即“小我”.关注点并非国事民生的“大我”.如果拘泥于课文注释,偏要从“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分析出“心忧黎民,关切时事,壮志难酬,困顿寂寞”来,未免牵强.

三、立足文本,理解作者心灵和时代特征

“‘李杜操持事略齐,三才万象共端倪.’晚唐诗人李商隐曾这样高度评价李白和杜甫,认为他们的诗歌使天地人和宇宙万物都显现于诗中.”“词这种文艺形式来自民间,作为都市繁荣的衍生物,在循着文艺自身规律发展的同时,因为时代的原因,比其他任何一种文艺形式都更为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给后人了解、研究宋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提供了范本.” 可见,唐诗宋词在反映社会生活、思想潮流方面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我们绝对不可以偏概全,用“贬官心理”“风雨如晦”类的评判来替代所有诗人的创作心理和创作背景.近年来,不少地区的高考命题在作品选择上都呈现出“有意淡化背景”的倾向. 如2016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所选择的杜甫《丹青引赠曹將军霸》(节选):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节选部分将原诗对于安史之乱后杜甫偶遇画家曹霸,油然而生世事沧桑、风尘困顿的感慨删去,只留下对画家高超技艺的传神描绘,要求学生就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将宏大的诗歌背景隐去,只给考生留下一块“就诗论诗,品味词句的净土”.

注释是一种不可完全倚仗的技术性手段.既不可用注释过早揭示“谜底”,剥夺学生探究诗歌的思维权利;更不可误导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简单化认识一切古诗创作背景.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市第二十一中学(232000)

诗歌论文参考资料:

诗歌刊物投稿

投稿诗歌

诗歌投稿杂志

诗歌月刊

诗歌投稿

诗歌杂志

结论:古代诗歌教学应慎用注释为关于对写作诗歌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诗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