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语言边界思想论文范文资料 与中国古代语言边界思想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语言边界思想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1-23

《中国古代语言边界思想》:关于免费语言边界思想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语言边界思想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摘 要] 通过对中国的古代经典《道德经》和《周易》中的语言边界思想进行阐释,揭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中语言边界思想,并指出,就语言边界思想而言,《周易》和《道德经》的思想系统具有一脉相承性,体现了中国古代语言边界思想的系统延展性,由此发现中国的语言边界思想及其系统发展比西方思想史中有关语言边界的思想早了两千多年.

[关键词] 语言边界;边界;道德经;周易;语言哲学

[中图分类号] B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5)05—0098—05

一语言边界的缘由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象)”[1],维特根斯坦说,“我们的语言是我们存在的边界”[2],(也有人译为“我们的语言是我们思想、世界、知识的界限”),简略地说,语言是边界.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一种中间、聚集[3],同时还是存在的本真反映,也即世界在语言的边界处.可见语言具有边界性,或者语言是边界,同时语言不仅不是表象,而且是本真,这样,主体性的人成了语言的关怀对象了,如此,语言是人寄居之所,也即人类聚集、存在之家.

这个说法打破常规,但有其深意.“语言是存在之家”这一说法在常识看来是不可能的,因为,按照常理,存在的定义域应该大于语言的定义域.存在是所有的整体的存在,而语言是局部的存在.但是,海德格尔这一颠覆传统的看法并非是哗众取宠.在他看来,语言是独立于存在之外的,这个存在是一种实体的存在,而语言正是具有更大空间范围的存在,预示了语言是存在的边界所在,所以,语言是存在之家.但是他还不是很彻底,因为,这个“家”有点“虚”,不太实在.维特根斯坦恰恰反过来看语言,在他的心中,思维就是世界存在,这似乎又回到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即我的存在取决于我的思考,那我能思考到的就是我能说出的东西,说不出的当然我就不能说.所以他说,我们的语言是我们思维(存在)的界限(边界或极限limit 这个词).(其实这里就已经显示出思维与语言的同一性.)但是海德格尔没有找到这个本真是什么,也没有找到一个将个体、环境和整个的存在统一起来的对象.海德格尔把语言看成是中间、是聚集,而维特根斯坦把语言看成是边缘、是范围,这样两者结合的合理途径就是边界,即广义的边界的概念.因为,边界既是中间的,也是边缘的;既是包围的,也是被包围的;是渗透的,宽广的,也是断层的,狭窄的;是孔隙,也是空间;是渠道,也是边线;是连接的,也是断裂的;是实体的,也是虚体的;是统一整体的,也是分裂局部的;是网络的,也是独立或孤立的.海德格尔能够发现中间、聚集、本真与存在已经是重大的思想革命了,而维特根斯坦把相应的观点换了一个位置,即,把语言看成是思想的边界.这又是一个重大的思想跳跃.但是,该思想是否就是海德格尔的存在呢?显然有些区别.维特根斯坦没有找到这种存在,只是说是思维,其实已经到了我们问题的边缘了.如果我们把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之家”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是思想(世界、存在)的边界”综合,我们可以得到:语言是存在的边界,是思想的家,或者是存在的家.这样,这个意义就非常容易理解了.问题在于,他们都意识到了边界,感觉到思维或意识与语言的同一性,但却没有正式提出语言就是边界本身,因为他们都无法看到边界是一种实体,是一种宇宙的本质属性,也是宇宙的真实的实体的存在.我们正是认识到宇宙之边界属性,并旨在树立边界的宇宙观,所以这样为我们正确认识语言、知识、主体性(意识和意念)提供了最初的本源的基础,因为边界终究是我们可感之物,同时也可以是寄居之所.

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边界思想在欧洲大陆哲学中有着较大的影响.两者在语言边界思想的阐释上各有不同,但是我们的综合将这两者统一起来了.海德格尔对中国的老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当海德格尔意识到自己有关语言的思想居然早被中国的老子言说时,不禁感叹中国哲学之智慧.所以其《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所进行的道说,虽然不一定能说是源于中国老子的“道”的言说,但由此可以说明,中国两千多年前已经具有语言边界思想,并有从理论到具体实践方法的系统演进.以欧洲近、现代的现象学、存在主义与阐释主义为特征的哲学的语言转向,或多或少在中国古代有了比较系统的表述,不过言说的途径也就是文本本身的体现系统不同罢了.我们以《道德经》和《周易》为例稍作阐释,并以此作为对中国古代语言边界思想乃至中国古代语言哲学探析的开端.

二语言边界现象

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考察到的最早系统提出语言边界思想的人是中国的老子.通过对老子《道德经》思想的考察,我们惊奇地发现,老子早已一锤定音式地提出语言就是道,这个道就是路径,路径就是一种边界.他说,“道可道[4]”,前一个道原指“路”也就是“径”,或路径边界(海德格尔译为“way”);后面的道,就是“说”,就是指“道说”,也就是我们日常的“说道”,即,说就是道.第一个道与第二个道为同一个字,即言说与道都在道的自现中,就是体现了老子的隐藏式彰显,让真理自然显露而不张扬.这个思想隐藏在中国的智慧里几千年,到了彰显其道的时候了.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5年第5期艾朝阳,刘正光:中国古代语言边界思想阐释以《道德经》和《周易》为例

肯定与否定,是言道或者道说的基本方式.语句的表达离不开“是”的呈现.自然语言中句子的“是”是怎样产生的?是从存在的基本方式依循道也就是边界的基本方式自然而产生,也就是边界语法中的边界词.是即真理,或是真理的,或者是本真的,就是道的.而否定的说法,就是“不是”.双重的否定仍然是肯定,也就是说,仍然是道的,或者是边界的.语言离开了正负这两种方式,就不可能作出真正意义的表达[5].也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可见老子的思想早已较好地体现了边界语法的本质.由于语言的妙处,也就是我们可以通过正负的方式来互相烘托,即意义的表达已经是正的,则从反处言说,而反的,就从正处言说.这样的对立我们统称为“有无”.而《周易》[6]中的易的符号体系正好是对存在有无的一种形式化表述.老子运用负的言道来对经验智慧进行言说:“自伐者无功”、“自是者不彰”.又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后来庄子继承了这种负的言说方法.释宗的“遮诠”,禅宗的“对法”,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看作是对这一方法的继承和发展[7].这就是一种对边界的产生及有无具有虚实二象性和虚实易变性的阐释.道可道,是因为在边界的途中,而非常道,显示出边界的限制性,提出边界的变化性,也即虚实易变性.老子通过提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也可以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并不矛盾,因为它以语言边界为基础,都是“道”范畴概念的规定性,体现出绝对性存在的“道”.在所有命题陈述以前,就通过“道可道,非常道”先给出了语言的边界,否定了某些命题的有效性[8].这样老子自然使得“有无”提升为哲学范畴概念.

语言边界思想论文参考资料:

军事思想论文

思想道德论文

语言教学和杂志

思想政治工作杂志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儒家思想论文2000字

结论:中国古代语言边界思想为关于语言边界思想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语言边界思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