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杨绛生平论文范文资料 与杨绛生平和创作大事记中故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杨绛生平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4-03

《杨绛生平和创作大事记中故事》: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杨绛生平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在近年出版的《杨绛文集》与《杨绛全集》的最后一卷中,都附录了杨绛自己撰写的《生平与创作大事记》(以下简称“大事记”),其中,有些故事与“记述”故事的方式读来令人觉得颇为有趣,值得研究者和“杨迷”细心考证.

“大事记”记录了很多杨绛的至亲,其中记述的最详尽的一是钱锺书,二就是杨绛的父亲杨荫杭.

有人抱怨杨绛“心思狭隘”,其表现之一就是“护夫心切”,为了力保钱锺书的名誉与权益,不惜和某些重要的钱锺书“研究者”,甚至是从前的“友人”翻脸.读过“大事记”后会发现,杨绛的“狭隘”何止表现在“护夫心切”,父亲的清誉也是她不遗余力的维护的.

在目前能够看到的史学材料、著作中,多是把杨荫杭塑造成一个典型的、积极的、彻底的“反清”革命斗士.一些近代史的研究者甚至希望杨绛能够提供帮助,以便了解清楚杨荫杭如何从一名“革命者”转为了“立宪派”.据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民国史》记载:“江苏地方革命小团体发生最早,1901年夏留学生杨荫杭回到家乡无锡,聚集同志,创设了励志学会.他们借机讲授新智识之机,宣传排满革命.”杨绛指出,这一事件严重失实,因为此时杨荫杭还未卒业回国.

“大事记”中,杨绛写“父亲于1910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硕士回国,执教北京政法学校,兼为清室肃亲王善耆讲授法律.等不久辛亥革命,父亲辞职回乡照顾祖母等,父母遂携我到上海避难”.很显然,杨荫杭回国时曾经“身兼二职”,既执教于新式学校,又为善耆担任私人法律教师.这在当时的留学生中可能是很普遍的现象,但在后来的某些“历史学者”的眼中,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为了建构杨荫杭的“反清”志士的形象,他们在著述中有意淡化甚至抹去杨荫杭曾为清末贵族业师的历史.

杨绛撰写《回忆我的父亲》,这篇文章是应诸多历史研究者之邀而作的,但是并没有按照要求,多谈杨荫杭的“革命”事迹,在她眼中的父亲专注事业,更热爱生活,读书写诗,踏青赏花,“溺爱”孙辈,独独并不钟情谈论与参与“革命”.文末,她说父亲是那个时代常见的知识分子之一.言外之意,就是告诉大家不要把杨荫杭想象成激进的革命党人士,他只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在“大事记”中,杨绛再次有意识的为父亲的“身份”正名,直言自己“出身开明知识分子家庭”;杨荫杭早年出国后就“脱离了革命,埋头书本”.试猜想杨绛反复的说明父亲的“身份”的目的只有一个——反感他者有意识的虚构杨荫杭的“革命”形象,虚构的故事即使是“光荣”的,也会使先父蒙羞.

杨绛的“大事记”中多记录个人的经历,虽然只是记述大略事迹,但是文中却呈现出了明显不同的笔调.比如,谈与钱锺书初识、相恋以及结婚等事时,杨绛罕有的采用了抒情、俏皮的笔调,尤其写二人初恋的误会之事,充满着亲昵之情;再如,“大事记”中还详细地记述了钱锺书著作的出版、翻译、获奖,被编选入教材等问题.在后期出版的《杨绛全集》中,还订正了几处之前有关钱锺书作品出版的时间、版本的记录的谬误.这看似流水账式的记录笔体单调、冗长、乏味,但其背后却饱含深情,正如她在《钱锺书集》代序中写的,“我希望他毕生的虚心和努力,能得到尊重”.杨绛对丈夫的“尊重”就体现在细节之上,她小心翼翼的打扫“战场”,事无巨细,毫不马虎.此用心良苦,令人感叹.

杨绛一生中经历了诸多波云诡谲的政治事件,在“大事记”中,这些“大事”往往只是简要的记上一笔,并不做过多的议论.熟悉杨绛文风的读者会欣然的发现,这正是杨绛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表达她对于历史与政治的思考.

少年时,杨绛经历了五四运动、北伐等重要事件.五四运动时期的杨绛刚满八岁,她曾亲见街上浩浩荡荡的游行的大学生,却并未有特殊的时代感受.北伐战争时期,杨绛正读高二年级,此时,她的眼界与心思都逐渐的开阔起来,北伐的胜利使敏感的杨绛终于感受到了时代变化的明确信号——女子开始剪去长发.比较这两处有关杨绛青少年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载可以看出,杨绛完全采用的是一种个人的视角观察历史、政治、现实的变化.

杨绛在“大事记”写了一家人在日军侵华期间的生活经历,十分的耐人寻味.1935年,杨绛伴读钱锺书远赴欧洲留学,正在求学的关键之时,抗日战争爆发,两人毅然决定放弃学业,立即回国.夫妇俩回到国内便分隔两地,钱锺书应约到西南联大教书,杨绛带着尚在襁褓之中的钱瑗来到上海,不仅要独立抚养年幼的女儿,还要照顾钱家与杨家两边的长辈,生活的艰难与困窘可想而知.此间,杨绛身兼数职,一面帮助振华女中筹备上海分校,一面要做家教补贴家用,这样的生活坚持了近三年.上海沦陷后,钱、杨得以终止了“分居”生活,日子却并没有好起来,经济上反而更加的紧张了.虽然钱锺书很快在上海谋得了工作,但杨绛却失业了,她坚决辞掉了日本人接管的小学的教职工作.这段时间,她把大部分精力用于照顾家人的起居生活,钱锺书正是在此时写作了《围城》、《人·兽·鬼》、《谈艺录》等重要的小说与文学研究著作.杨绛还利用业余时间编写剧本,她创作的话剧以喜剧为主,因为缺乏“斗争意义”,因而能够由“进步剧团”公开排演.正如杨绛所言,“上海虽然沦陷,但是文艺界的抗日斗争始终没有压没”——她的喜剧里的几声笑“表示我们在漫漫长夜的黑暗里始终没有丧失信心,在艰苦的生活里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神”.

杨绛的父母皆逝于抗战期间.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杨荫杭率家人避居乡下,在逃难的过程中夫人身染恶疾,客死他乡.1944年底时,谣传美军要轰炸上海,杨荫杭回到苏州寓所,不久之后,突发脑溢血去世.“大事记”中只简要记述父母离世的时间和原因,此外,1945年中还有一小段文字,“抗日战争胜利,夜闻消息,举家乐极不眠.我思念父亲”.即便是在后来专门怀念父母的长文之中,杨绛也从未疾声厉色地痛斥过战争带来的灾难,尤其在谈到父母仓促离世的事情时,笔调显得异常的冷静与节制.愈是平淡的叙述,愈能让人感到战争带来的无法言说的巨大的创痛.

杨绛生平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杨绛生平和创作大事记中故事为关于对写作杨绛生平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杨绛生平简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