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海阳大秧歌论文范文资料 与胶东文化中海阳大秧歌艺术特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海阳大秧歌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2-04

《胶东文化中海阳大秧歌艺术特色》: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海阳大秧歌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活跃在齐鲁大地上的大秧歌最主要的有“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和“鼓子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或者说“三大民间舞蹈”,其总体风格男性粗犷豪放、尽现阳刚之气,女性则是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而最具豪情、粗犷奔放、风趣幽默的则是流传在胶东半岛的海阳秧歌等

一、简介

海阳秧歌表演形式独特,其内容十分丰富,表现打鱼狩猎、农田耕作、大夫行医、货郎卖货、锢漏锯缸、艺人卖艺,还有扮演戏剧佳话、民间故事,粉墨浓妆,锣鼓伴奏,列成长队,踏拍欢舞,串街走巷.表演形势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主要表现欢乐和激昂的情绪(大地开花、大走阵等);小场子是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锢漏和王大娘,货郎和翠花等)质朴优美,耍逗有致,情趣盎然,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由于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不同,俗有“南文、北武、东雅、西俗”之说,又有“大架”和“小架”秧歌两源之分.大架秧歌,舞队文雅富丽、豪放优美,以锣鼓伴奏.小架秧歌,舞队朴素,粗犷,自由欢快,以锣鼓管弦乐伴之(唢呐、二胡、笛子等).

总政歌舞团、解放军艺术学院创作的获奖舞蹈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苦菜花》都充分表现出了鲜明的海阳大秧歌的艺术特色.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系,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

海阳大秧歌是文化,是艺术,也更像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曲交响乐,她那古朴豪放的表演风格、浓郁厚重的乡土气息、个性张扬且和谐统一的韵律,使全国乃至世界的人们领略了海阳底蕴深厚的文化风采,带给人们无限的美的享受.

二、寻根索源

海阳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初.凤城镇建设村赵炳书家藏《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舞诰封武略将军.明洪熙一年(1425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行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这是有关海阳大秧歌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见当时已有秧歌活动于今海阳凤城.据上所述,海阳秧歌始于汉,兴于大嵩卫城(今凤城)

海阳秧歌的兴盛时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大嵩卫设海阳县以后.海阳旧县城凤城,依山傍水,海运方便,是当时海阳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势必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说明秧歌当时已成为庆贺节日不可少的活动内容,而凤城已是四乡秧歌的活动中心.

海阳秧歌得以逐步发展、日趋成熟,重要因素之一是它能不断地吸收各种外来艺术的精华,如乾隆三十五年海阳柳

树庄人陈英弼编写的秧歌剧《陈老喜劝子跑四川》序中所述:”余随胡公廷章供职邛州,甚爱蜀歌之美,仿做’跑四川’.教秧歌班演唱”.由此可见,早在二百多年前,海阳秧歌的音乐唱腔就已经借鉴蜀歌了.另外,海阳秧歌中”乐大夫”俗有”螳螂门”、”八卦门”之分,即是指他的舞蹈基本动作汲取了不同拳术套路而形成各自的风格.

三、艺术特点

海阳大秧歌表演内容丰富,队伍结构严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其次是乐队,随后是舞队.舞队有各类角色几十人.秧歌队常用阵式有”二龙吐须”、”八卦斗”、”龙摆尾”、”龙盘尾”、”二龙绞柱”、”三鱼争头”、”众星捧月”等.海阳秧歌舞蹈动作的突出特点是跑扭结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动,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泼大方;男性颤步晃头、挥臂换肩,爽朗风趣.

海阳秧歌的队伍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由三眼铳、彩旗、香盘(由会首或副会首端捧)、大锣组成.

乐大夫是舞队的指挥,左手抱伞,右手执甩子,关于其身份,民间传说不一,有说是一看场佬,反穿皮袄是为御寒,手抱雨伞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也有说是一过路大夫,手执马甩是为了消病去邪.

花鼓一般由十六至二十四名男青年组成,武生扮相,排在队伍前列,为秧歌队开路和打场,单手击鼓,左手虽持鼓槌但不击鼓,只随节奏相应地做动作.

小嫚作乡间姑娘扮相,原和花鼓结对表演,后逐渐脱离花鼓而独立表演.

货郎和翠花.表现乡间小商人串乡走村,村姑挑挑买小百货的生活情节.

箍漏匠和王大娘.民间传说;王大娘是玉皇大帝的女儿旱魃所变,她私自下凡,变成村妇王大娘.箍漏匠是南天门土地神变化,受玉皇大帝之命,到凡间捉拿王大娘归天.艺人选取二人相遇后戏逗打闹、相互周旋的情节,编排成一段双人舞蹈,既可以串街走阵,又可以在演场时单独表演.

丑婆和傻小子.丑婆是乡间老妇扮相,傻小子则是顽皮孩童扮相.二人在秧歌队中不受局限,可随意跑动,逗闹嬉笑,取悦观众.

海阳秧歌的音乐由锣鼓和歌曲两部分组成,以锣鼓伴奏为主.打击乐由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组成.两种主要的锣鼓曲谱慢走阵和快走阵,只是速度不则,而节奏型基本相同,都是三鼓一锣(一板三眼).歌曲多为民间小调,演唱时,中间进有打击乐插入,其代表曲目为《大夫调》、《跑四川》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笛子、笙、二胡等乐器伴奏.

四、演绎流派

海阳大秧歌素以粗犷奔放、感情充沛、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

海阳秧歌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流派风格.即”大架子秧歌”和”小架子秧歌”.”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阳秧歌的基本风格特点,主要流传在海阳东部和南部地区,以颜明玉、王发为优秀代表.”小架子秧歌”流传为海阳

西北部地区,除打击乐伴奏外,还配有唢呐、笙、笛等乐器.舞蹈动作不多,以跑阵式为主,俗有”跑秧歌”之说.舞蹈步法主要是”三步一隔”,即走三步、踏一步,当秧歌队串街走阵时,主要是以两竖排队相互交叉走”三步一隔”贯串始终.

而在在表演形式上,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锣鼓铿锵、万马奔腾,宛若大河滔滔.小场子多是双人舞、多人舞,恰似小桥流水,一波三折,美不胜收.

海阳大秧歌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胶东文化中海阳大秧歌艺术特色为关于本文可作为海阳大秧歌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海阳京剧团大秧歌视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