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重塑论文范文资料 与历史化内在路径和父母形象重塑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重塑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18

《历史化内在路径和父母形象重塑》:关于免费重塑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重塑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如果说由“局外人”所书写的传记与追忆文章是一种历史化的外在路径,那么由作家/学者本人、弟子及亲属(或曰“局内人”)所作的具有追述性质的文本则可视为一种独特的内在路径,后者在前者经典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子女作为具有直接血脉关联的“局内人”,在或仰视或平视的视角之中对父母进行有别于文学史的重塑,这亦是一种自我叙述与互相确立.然而,与父母同在体制内的子女通过追述在前者“历史化”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这一论题少有学者问津但却恰恰是研究作家/学者历史化所无法轻易绕开的话题.

作为书写对象的为人父母的一方,需要某种文学的“在场感”与历史的延续性;为人子女的一方,则在或隐或显、或抑或扬的表述之中逐步完成自我叙述与命运共同体的角色建构.“子女追述”既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带有修辞与纪实的看似矛盾的两个特点;又带有某种文学研究的性质,具有外界所并不那么充分具备的第一手资料占有与当面对话的优势.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由于与书写、研究对象距离过近等原因造成的视觉遮蔽与下意识拔高现象.这类特殊形态的追述文本既是一种他者重叙述的形式,也是一种自我叙述的方式.在被讲述与讲述之中,寻求某种资源上的依托.从切入角度上说,本文以韦韬、陈小曼所著《我的父亲茅盾》、刘可风的《柳青传》、老鬼的《我的母亲杨沫》作为主要考察对象,从历史化内在路径角度对父母形象重塑试作探讨.

一、重写与重塑

这里所说的“重写”与“重塑”,是与“重写文学史”相区别的一个概念.后者主要致力于“对文学作品的多义性的诠释”①,即根据文学文本的内部张力从而对作家、作品作出不同以往的评价.本文的“重塑”指的是子女通过追述这一形式,改变或颠覆现有文学史对父母的既有评价,即一种作家形象的重塑与再建构.事实上,对于文学史写作也好,文学史重写也罢,其话语权基本为学院派的学者所“垄断”.具体来说,“作者的历史化与经典化往往需要借助学术研究、评论的路径(即进入主流文学史)正式完成.”②从亲属在不同程度上对参与编写全集的学者施压这一实例便可以一窥亲属对于这种被“垄断”的话语权的某种不满.从某种意义上说,“子女追述”可视为出于主动参与作家形象重塑与文学史重评目的的一种尝试.当然,这一实践是否足以改变既有文学史对作家的定位与评价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进行文学史的重评与重构,有待于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以柳青为例,晚近的当代文学史③对其最重要的作品《创业史》的评价基本围绕着“典型”“政策图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几个关键词展开.这些评价是基于文本阅读,即“内证”的方式得出的.在承认作品艺术性的同时,对其“左”的一面展开批评.如以程光炜为代表的主流学者认为尽管《创业史》体现了柳青的“艺术功力和思想深度”,但“政策图解”“明显损害了它真正的艺术生命力”④.这一评价是基本公允与客观的,也反映了主流学界对柳青身体力行地认同农村合作化运动,并为其创造文学典型的判断.

吊诡的是,相关正面的评论及“重写”思潮之前的文学史⑤对《创业史》的高度评价恰恰同时有力地说明了柳青对于合作化运动的认可.通过对《创业史》的文本分析与解读,有论者得出了柳青致力于“满腔热情地讴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描写“社会主义的必然历史趋势”的结论,并指出这一文学创作实践“是对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重要贡献”,“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最杰出的典范作品”⑥.

总的来说,通过翻阅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柳青在其中是一个颇主流的、偏“左”的党内作家形象.可以说,不管是略带有批评意味的评价还是正面的褒扬文字,对于柳青在《创业史》内部逻辑中所透露出来的对于合作化运动的认同与支持的判断是基本一致的.

从外证的角度来看,柳青在《延河》等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也同样将“典型”“政策”等作为主要关键词.柳青在《谈典型》(1961)中提到:“更高的艺术的真实,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恩格斯要求的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在艺术的创造过程来说,就是典型化.”“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特征规定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任务是创造正面人物的典型形象.”⑦那么在《创业史》中,显然柳青塑造的“正面人物的典型形象”是梁生宝,这个正面典型形象对合作化运动的支持与提倡,正是说明了在柳青看来合作化运动的正面性与积极性;此外,在《二十年的信仰与体会》(1962)中,柳青认为“我们的头脑应当特别清醒,明确地认识到不论艺术处理上的自然主义倾向,还是公式化、概念化缺点,都是个人的问题,是自己不成熟的表现;这绝对不是、丝毫也不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不可避免的东西等我们要以文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党性原则和美学原理,把自己自始至终巩固在文藝思想的轨道上”⑧.此处,柳青认为文学作品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是作家个人造成的同时,主张文艺工作者应“自始至终”以文艺思想为指导进行文学创作;《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1963)一文对《创业史》所着力描写的农村合作化运动的性质作了说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合作化运动初期,阶级斗争的历史内容主要的是社会主义思想和农民的资本主义自发思想两条道路的斗争等在这个斗争中,应该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思想在农村的阵地、千方百计显示集体劳动生产的优越性,采用思想教育和典型示范的方法,吸引广大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等”⑨可以说,从柳青发表的这篇关于《创业史》最为著名的讨论文章来看,他对于农村合作化运动是持认可和支持态度的,显然他认为这是社会主义革命重要的一部分.

不妨将以上的文学史、文学评论和柳青在发表的文章中所再现的柳青形象与刘可风在《柳青传》中再塑的父亲形象进行一种对照.《柳青传》的附录有一篇《对合作化的长期研究和思考》的带有“口述史”性质的文章,其中提到柳青曾说过:“合作化这条路没有取得最后成功,在我们工作的最初阶段就出现了‘左’的错误,以后,不但没有纠正,而是越来越严重,如果方法对,不出这么严重的偏差,可以想象,我们国家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⑩这里所塑造的柳青形象带有深刻的反思性.相类的,《柳青传》中还涵盖了柳青对文艺政策、文学创作环境的深入思考.例如:“邓子恢提出‘稳步前进’的方针是正确的,是接受了苏联合作化的教训以后提出来的”11;“咱们的文艺理论是从苏联搬过来的,然后用作品去套.在文艺理论上这二者的关系是混乱的,并没有解决.实际上,先有作品,而后才有理论,不是先有文艺理论,才有的作品”12;“党领导一切、指挥一切与制度之间有矛盾,这两者的关系没有解决”13等等.可以说,《柳青传》试图颠覆以往对柳青的既有评价.刘可风为父亲重塑了另一个形象,即一个先知先觉的、非“左”的柳青.这种稍显刻意的拔高,显然不符合《创业史》的内部逻辑.当然,这并不是说以上的“口述史”是一种纯粹的“文学”手法,柳青“事后”的反思当然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史料研究“孤证不为定说”的严谨性要求来说,这些与文本内部逻辑相左的第一手材料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但总的来说,“孤证”总好过于“无证”.

重塑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历史化内在路径和父母形象重塑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重塑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重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