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许鞍华论文范文资料 与许鞍华:70年流徙,仍难从心所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许鞍华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2-08

《许鞍华:70年流徙,仍难从心所欲》: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许鞍华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许鞍华70岁了.3年前已有媒体迫不及待写她“女人七十,从心所欲”,那时她拍完《黄金时代》,坊间传闻这是收官之作,她很生气.70岁算什么?2017年的生日,她在《明月几时有》片场度过,生日愿望是以后能继续拍想拍的电影.

许下这个愿望,是因为她还没有到完全从心所欲的时候.在1999年的《千言万语》之前,她未曾拍过一部特别想拍的电影.尽管那时她已拍出“越南三部曲”,试过武侠题材《书剑恩仇录》,改编过张爱玲《倾城之恋》和《半生缘》,拍过半自传电影《客途秋恨》,还有她的第一个金像奖大满贯《女人四十》.

这行业限制太多,遇到好题材,还要遇到好老板,好时机,好编剧,好演员,才能拍得成.入行38年,第三年就北上拍戏,许鞍华是香港第一批尝试合拍片的导演.此后她不断南来北往,交出27部电影,曾经一年多不回香港,再拍香港故事,仍然能走进两岸三地.

3届金马奖最佳导演、5届金像奖最佳导演,许多次拿奖之后,许鞍华最宽心的是能给老板一个交代.听起来很现实,但这是因为过去有些电影叫好不叫座,她吃了不少苦头.以许鞍华的资历,若肯接拍一些赚钱的商业电影,早已大富大贵.不过,人生若只追求富贵,又有什么意思?她拍电影纯是出于热爱,一开始就不图利—上世纪80年代如日中天,但到今天也不买房不买车,和母亲相依住在童年长大的北角.到这年纪她只做三件事,拍戏、看书、陪母亲.

戴单边耳环,短发,嚼口香糖、叼一根烟,空气中弥漫着她的开怀大笑,有人说她男子气.十年前她讲,蓄短发,部分是为了显得年轻、健康,这样才会多些拍片的机会.这十年中,她拍出先扬后抑的“天水围两部曲”,等了30年才拍到的《黄金时代》,和她的第二个金像奖大满贯《桃姐》.

终于拍到讲抗战的新片《明月几时有》,她很兴奋.她老早就想拍题材.1941年12月25日,经过18天的香港保卫战,时任港督杨慕琦投降日本,香港进入3年零8个月的沦陷时期.1945年,香港重光,两年后,许鞍华出生在辽宁鞍山,两个月后到澳门,5年后移居香港.

5年前许鞍华就曾不小心说漏嘴,想拍抗战时期的社会环境,那时她最担心钱的问题,因为要拍得好,布景和戏服必须得像足了当年才行.如今投资到位,她拍得满足.宣传稿说这部电影是香港回归20年的献礼,倒不是她想出来的,只是电影拍到一半,博纳影业CEO于冬说他准备这样做,她也没意见.“这是一个我一直想拍的题材,香港的大历史,并不是特地选回归20年来讲.后来他觉得这个戏适合拿来讲20周年,因为讲的是香港人对战争的贡献,我觉得是OK的.”

生命中未赶上的那3年零8个月,在《明月几时有》之前已经出现在她的好几部电影里.例如改编张爱玲《倾城之恋》,白流苏在浅水湾遇上范柳原,因为战时城困,成全了一段情.近一点的,《黄金时代》拍萧红,萧红流亡到香港,一病不起,在烽火连天中辗转3家医院,31岁就死去.

许鞍华喜欢拍乱世中的人,早年在香港电台拍电视片《狮子山下之越南来客》,到后来《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是越南的乱世.而《明月几时有》的3年零8个月,是香港的乱世.

从1981年拍《投奔怒海》,她第一次出发去海南岛拍戏,到2003年第一部真正由内地公司投资的《玉观音》,《明月几时有》已经是许鞍华执导的第五部合拍片.这几十年中,她的个人历史,几乎也是香港合拍片的历史.生活过东北、澳门、香港、英国、内地,她每一个阶段的流徙,无不与电影有关.

“是这些经历,组成我的70年.”

母题

香港资深电影研究者罗卡在1985年写过,许鞍华的电影有个母题:人的流徙不安,亦即人被环境所迫而飽受流离无根之苦.

从许鞍华早期的电影中,能看见许多焦灼不安和不可摆脱的漂泊感.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她受台湾的焦雄屏邀请,拍摄一部关于她与香港的纪录片,名为《去日苦多》.片名取自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她在片中坐上去往南丫岛的小船,漂漂荡荡地,讲起自己童年的故事.

许鞍华出生后,父亲给她名字中放一个“鞍”字,意指辽宁鞍山.但她父母都不是当地人.父亲原籍广东,母亲则是日本人.两个月大时,许鞍华跟随父母移居澳门,与祖父母同住.家里人很多,有一大堆亲戚,什么七叔、八叔、十姑、伯婆、伯娘、四太嬷、五太嬷,还有几个用人.

5岁搬到香港,她住在香港岛最北端,北角.北角曾是香港左派基地,新移民集中,上世纪40年代末接收大量苏浙移民,成为摩登的“小上海”.60年代福建人大量涌入,取而代之,春秧街的同乡会至今兴盛.因北角移民聚集的背景,曾有媒体做《北京北角》专题,取粤语“不经不觉”谐音,意喻不知不觉中,看北角历史变迁.

在北角,许鞍华照样生活在一大堆苦命女人中间.而母亲的苦,她最晚知道.十五六岁前她都不知道母亲是日本人,只知道她不会说广东话,以为是东北人.母亲总是很沉默,不与家人亲近,母女俩关系很差.中学时,突然有一天,父亲告诉她母亲的身世,她一下子推翻了对母亲过去的认知.

她母亲就是1990年《客途秋恨》中陆小芬扮演的日本母亲葵子.片中张曼玉扮演的正是许鞍华,一个香港女儿.葵子只身嫁到中国东北,又来到香港,与亲人感情疏离,晚年更加孤苦.这部半自传题材的电影上映时,许鞍华特地把母亲送出香港一段时间,不想让她看到.母亲最后还是看到了.流离无根,是她的母亲.

《客途秋恨》中的张曼玉,最终回到母亲身边,彼此相依照顾.许鞍华也是如此.她觉得有一天突然明白了母亲,不只因为年龄增长,成就“两个老女人的相依”,还因为她也时时处在矛盾、夹缝之中,搞不清楚自己是谁.

许鞍华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许鞍华:70年流徙,仍难从心所欲为关于本文可作为许鞍华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许鞍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