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协同效应论文范文资料 与交流共享协作推动长江湿地网络的协同效应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协同效应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1-18

《交流共享协作推动长江湿地网络的协同效应》: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协同效应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长江流域面积占全国可利用水资源面积的54%,也是WWF确定的具有全球战略地位的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流域内湿地组成了一个巨大的自然-人工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国际湿地群区,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中国特有物种扬子鳄、白鱀豚、江豚和中华鲟等300多种鱼类的故乡,也是近百余种百万余只越冬水鸟重要的栖息地.

由于该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快,人口压力大,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湿地的模式缺乏,致使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水环境持续恶化的矛盾十分突出.虽然建立了大批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但能力建设不够,有效管理等标准、模式和评价体系不健全,保护区管理的效能无法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与管理机构缺乏保护协同性,科研机构、社会团体、NGO和公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和机制均不完善,无法形成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整体效果.

为此,建立“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对加强上下游流域协同,建立共享交流机制,推动湿地修复和生态补偿政策,推广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提高公众意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探讨、交流、分享,把解决问题的办法带回去

一只在白令海峡附近生儿育女的小白额雁,历经23天的长途飞行,从远东地区,穿过中俄边境和朝鲜半岛,又飞跃黄海海域,进入了中国大陆.行程6000公里过后,小白额雁安稳地落脚在水草丰美的东洞庭湖水域,准备度过漫长的冬天.得益于卫星跟踪装置,从春天北迁时开始,这只“小白”,就牵挂着许多人的心,卫星跟踪记录了它全部的轨迹—在地图上画了一个狭长的椭圆,也最终让人们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当这只小白额雁正在黄海上空向终点冲刺的时候,在2016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一堂关于湿地水鸟监测、卫星跟踪与信息化的分论坛,恰巧也在进行之中,与会者达成“飞鸟赢”的共识,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为迁飞候鸟守住最后一道防线,为飞鸟赢得一片天空、一块栖息地、一条河流、一块滩涂.”

过去几年时间里,WWF以长江湿地保护网络为平台,试验性地支持长江流域的湿地保护区对黑颈鹤、小天鹅、小白额雁、赤麻鸭等湿地水鸟实施了同样的卫星跟踪,曾经来无影、去无踪的鸟儿们,迁徙路线得以清晰地勾勒出来.这不仅仅是让公众喜闻乐见的故事,事实上,对于湿地和鸟类研究而言,这更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数据,而多年以来,因为技术的局限,这些数据是缺失的,鸟类的迁徙,一直以来仿若未解之谜.长江湿地保护网络正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试图贡献于候鸟以及湿地研究的数据化.而这只是长江湿地保护网络的一个小小的切面.

长江湿地保护网络,一个由国家林业局和WWF共同发起的湿地保护协作平台,以长江流域的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为联盟单位,成立于2007年,2016年进入了第十个年头,成员增加到252个.每年的秋季,来自长江流域的湿地保护者们都会齐聚一堂,以“年会”的形式学习、探讨、交流和分享,聆听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一线的湿地保护者共享湿地保护的经验和智慧.

2016年夏天,一场洪水袭击了长江流域,湖北梁子湖区在十万火急之下实施破垸行洪,一时之间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关于湿地功能的大讨论也陆续展开.在2016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作为12个主旨报告的主讲人之一,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的专家陈进,带来了一场关于《湿地对于长江中下游防洪作用》的演讲,用权威的数据和精准的分析,系统阐述了洪水和干旱的水生态作用,并由此传达关于湿地问题的根本理论,在长江流域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弈的过程当中,是最基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尤其是在“长江大保护”的新形势当中.

紧跟热点,共享经验,解决问题.在2016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湿地保护体系项目首席技术顾问马敬能先生(John Mackinnon)以了解和保护越冬水鸟需大数据支撑为主题,带来了鸟类监测与湿地保护的国际经验;会议也关注了长江流域从高原、中下游到河口的保护状况与策略,从理论到实践,众多专家学者,分别从湿地管理、环境教育、物种保护等层面分享了经验.

这届年会的召集人,WWF流域综合管理高级经理蒋勇说,我们一直坚持着当年的初衷,希望长江湿地保护网络,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而是真正能够实现交流和提升的平台,把最新政策的解读,把解决问题的经验和办法,把前沿的知识和理论,尽可能地带到点上去.

协同保护,从流域的尺度看湿地

国家林业局的陈凤学副局长在2016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长江流域湿地大保护,是整个长江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全面保护湿地的重要一环,对于推进实现‘到2020年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落实全国湿地保护的重大任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要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机制,积极开展上下游、左右岸湿地的协同保护,维护整个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完整性和稳定性.”

长江流域,面积205万平方公里,湿地面积1154万公顷,有18处国际重要湿地,建立了167个湿地保护区和291个国家湿地公园,分布在12个省份.从自然地理和生态的视角,这些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以长江为纽带,构成的是一个庞大的、流域性的复合生态系统.

事实上,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建设的初衷,也正是从流域尺度出发,试图缓解湿地保护跨区域、跨部门所带来的局限性.

2007年, WWF和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及长江中下游5省1市湿地主管机构,在上海市崇明东滩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召开了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启动大会,形成了携手保护长江生命之河的组织框架,正式宣告这个由管理机构、研究单位、社会团体和公众广泛参与的区域性战略合作平台的成立.历经十年,推动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区有效管理的示范工作在流域范围内推广应用,并形成了常规联络与合作机制,一年一度的网络年会,从长江河口的上海到云贵高原的大理,从《崇明倡议》到《大理宣言》,从湿地修复、气候变化适应到经济的绿色转型,观念不断更新,好的案例层出不穷,流域尺度上的湿地保护获得长足进展.下一站,将抵达长江源头,青藏高原,完成一个轮回.

协同效应论文参考资料:

期刊协同采编系统

结论:交流共享协作推动长江湿地网络的协同效应为大学硕士与本科协同效应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协同效应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