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京津冀论文范文资料 与京津冀住房保障体系协同构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京津冀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2-28

《京津冀住房保障体系协同构建》: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京津冀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摘 要:从区域层面构建衔接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住房保障体系对于适应人口跨区域流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经济、社会、空间三个维度探讨京津冀三地住房保障体系,从三个着力点即区域住房保障体系目标、可支付住房供应体系、政策协同组合构建住房保障体系总体框架;以可支付性衔接三地住房保障、包容性实现居民住房权利、可持续性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以土地供应政策、住房保障融资政策、住房保障立法组成政策协同组合为区域一体化发展下城市住房保障体系护航.最后,从达成集体行动共识、创建集体行动平台、落实制度性集体行动、实现区域性伙伴关系四个层面建立区域一体化发展下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协同实现机制.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发展,住房保障体系,协同构建,京津冀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38-(2017)09-0052-59

1 引言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将是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模式,也是未来参和全球竞争的主体单元.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和人口疏散,从市场驱动到产业联动、要素流动,更需要制度联动,特别是住房保障制度联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然而,京津冀地区人口持续流入,加之原本住房供应弹性不足及住房投资属性高,房价持续上涨高居不下,给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及新市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形成市场化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两大供给体系,京津冀三地也确定了各自住房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但三地间体系相互分割,各自为政,未形成区域层面的住房保障协同效应,阻碍了区域间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产业转移及区域协同发展.

因此,重新思考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的未来走向,从京津冀住房保障体系现存问题入手,在保障居民住房权利、衔接三地保障体系、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原则指导下,以系统性、整体性思维突破制度性障碍,从区域层面合理构建住房保障协同发展框架和机制,促进跨行政区资源整合和功能协作,构建具有共生关系的城市群落.

2 区域一体化发展下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协同构建的迫切性

2.1 经济维度:住房经济功能

2.1.1 城市居民住房可支付能力面临新考验

住房保障标准界定需考量各阶层居民家庭住房可支付能力,而家庭收入和房价则是影响住房可支付能力的重要因素.2016年,我国一二线城市住房价格再次经历了暴涨,“两极分化”更加明显.并且,京津冀区域尤其是北京、天津人口持续流入,加之住房供给弹性不足且住房资本属性强,原有户籍中低收入群体、青年群体等“夹心层”的住房支付能力急剧恶化,住房保障的覆盖范围需继续扩大.如何使城市居民能够“住有所居”?问题的核心聚焦于住房“可支付性”上.因此,需重新考量各阶层家庭的住房可支付能力,构建新的住房保障体系,其中包括租、售在内的可支付住房多元供应体系,保障范围覆盖“夹心层”,实现从保障到市场两个体系的无缝衔接.

2.1.2 保障性住房融资渠道需要拓宽

在现有政策框架下,保障性住房融资的主要方式有土地出让金提取的建设资金、高成本的信托融资、银行贷款以及各地融资平台等.为有效实现居民“住有所居”, 及地方政府都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以天津市为例,2015年住房保障支出46.82亿元,较2014年增长2倍;2016年住房保障支出66.75亿元,增长31.9%(数据来源:2016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方面,在保障房的筹措方式上,新建能更好地完成数量指标,成为地方政府首选.保障性住房建设有资金需求量大、回收期长等特点,使得简单化的供给方补贴对其他公共支出容易产生挤出效应,且可能转嫁到纳税人身上.虽然已基本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基础的多渠道供给体系,其中包括抵押贷款证券化等工具,但依然有社会资本不愿进入、建设资金供应不稳定等现象.另一方面,各地土地出让收益的逐渐减少直接影响到住房保障资金的投入力度.从财政收益最大化出发,郊区土地成本低、开发强度小引致保障房过度聚集.再者,租赁型保障住房和货币补贴将是未来住房保障的主攻方向,需要和之相匹配的财政支持方式和融资渠道.

2.2 社会维度:居民住房权利和发展

2.2.1 城市居民对住房空间正义的诉求

住房的不可移动性使其社会属性具有空间唯一性,同时嵌套了生活方式以及诸多福利,呈现“区域社会性”特质.在过去十几年发展模式的积淀下,住房逐渐成为居民获得城市各种机会的“门票”,归根结底争夺的是生存选择权:时间+空间自由.并且,区位空間价值的差异性,使得“购买住房的各阶层”形成空间正义非平衡性的结果.这一轮房价热潮背后的推手,已不仅仅是土地、货币或政策,而是城市中具有优势区位的住房本身具备的资本增长性和价格刚性,“买涨不买跌”的心态充斥着整个楼市.因此,急需通过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并使之标准化、制度化,保障居民住房权利.

2.2.2 公平和效率下居民住房权利保障缺位

住房保障是对住房市场经济运行及资源配置的纠偏,公平和效率应作为考量基准.当前住房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大致包括几点:(1)覆盖对象不全,包括处于租赁型保障房、经适房及普通商品房之间的“夹心层”和农村的低收入群体,以及京津冀地区尤其北京、天津的农民工、青年群体等.部分城市已有的覆盖外来人口的保障产品(例如北京公租房、天津的蓝白领公寓)仅是针对特殊群体,准入条件过高.(2)由于难以有效识别公共服务的付费人,为避免保障房福利化,保障人群呈现“户籍型”偏向.如经适房、廉租房等,均覆盖拥有城市户籍的住房困难家庭,针对外来人口的产品较少.并且已有的集资建房、合作建房及限价房等产品覆盖群体相对固定,门槛相对较高.(3)保障利益的“悬崖效应”.享受住房保障福利差异较大,尤其对于北京、天津的产权式保障住房,价格“双轨制”存在明显的套利空间,容易发生房产交易的违规行为,导致福利泄露于体制外.(4)管理机制尚未完善.一方面,目前产权式保障房的管理处于静态化,未形成有效的循环体系;另一方面,家庭收入和财产登记制度尚未完全建立,通过审核收入等指标划定受保对象很难取得应有效果.(5)从区位来看,保障房选址多位于郊区,使得包容效果欠佳.例如,现有北京保障房绝大部分位于五环外,天津保障房则大都在外环线以外.

京津冀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京津冀住房保障体系协同构建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京津冀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京津冀交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