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田园论文范文资料 与人和自然和、人和人和田园环境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田园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3-12-25

《人和自然和、人和人和田园环境》: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田园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在晋宋之际的文人当中,陶渊明的诗歌题材是非常丰富的.他通过叙写自我、人事和自然景物,表现了他对和谐生活的追求.陶渊明注重在诗中表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和人们之间的和谐,虽然和古代传统文化的浸润有关,同时也和他的性格平和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来自生活实践的陶冶.在陶诗中大量使用移情的思维方式来表达物我、人我之间的互感互知互乐,构筑了一个理想化的和谐农居生活世界.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田园环境;和谐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147-03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陶诗的题材非常丰富,可以分为5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在其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通过叙写自我、人事和自然景物,表达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整体感悟和思索,尤其重要的是对和谐人生的追求和赞颂.

张可礼认为:“陶渊明诗文中有关和谐的内容,大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和自然的和谐;二是人和人之间的和谐.”[1]那么,陶诗中所歌颂的环境,一部分应该是自然环境,它是人和自然双向选择的结果:诗人热爱自然,习惯于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因而他情不自禁地发现大自然中的美,诸如青山、流水、绿树等,感受它们的恬淡、平静、和悦的特征;同时,优美的自然环境给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给诗人带来无限的生活韵味,所以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诗人的生活视野和艺术视野.另一部分则来自社会.它也是双向选择的结果:诗人喜欢农村的生活,但无法抵制外来的诱惑,于是在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外面的环境和他的个性、思想发生冲突,于是他在义熙元年(405年)毅然归隐田园.在田园躬耕生活中,他很快找到了农村环境和自己个性、思想的契合点,找到了人和人和的社会环境,感受到真淳、融洽的人情美.

一、人和自然和谐的田园环境

陶渊明亲近大自然,和大自然的关系和谐,如罗宗强说:“陶渊明和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和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和物镜冥一的人.他成了自然间的一员,不是旁观者,更不是占有者.自然是如此亲近,他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他没有专门去描写山川的美,也没有专门叙述他从山川的美中得到的感受.山川田园,就在他的生活之中,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2]陶渊明不是优游山林的富足名士,他对于自然,不只是美的感受,而是生活的需要.他看自然,已经不只是山川林木,而是田陇村巷、牛羊鸡犬,是村落田园中的自然.他把这些大量的带到诗中来了: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之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五首之三)

这些诗里,没有言及他对山川美的感受,但那美的感受却实实在在流注在境界里.山间的霜露,村落的炊烟,以至狗吠鸡鸣,无不和他的心灵交通,和他的生命一体.山川的美完全体现在人和自然的泯一上.他说“复得返自然”,就是这物我泯一的最好说明.钟惺评陶渊明《劝农诗》:“即从作息勤厉中,写景观物,讨出一段快乐.高人性情,细民职业,不作二义看,惟真旷远人知之.”[3]从钟惺的评论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山水朋友诗文之乐,是从田园躬耕的体验中获得的.他置身于田园生活中,和其和谐共处.在陶渊明的关于田园的诗里,我们处处看到这种和谐: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和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之一)

这样的心境,是只有在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乃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的.他实在是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了,一切都生生不息,都自乐自得地存在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和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草木飞鸟,微雨好风,各得其所.陶渊明也在和谐的大自然里自得自足,成了这和谐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正是其诗其人的“融为一体”,故刘熙载称道:“陶诗‘吾亦爱吾庐’,我亦具物之情也;‘良苗亦怀新’,物亦具我之情也.”[4]他把劳动环境、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三者完全融合为一.《庄子·德充符》第五云:“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使日夜无郤而和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5]充分说明了物我高度同一之后,“耳目之所宜”“德之和”都已经融入直觉中,发生于不知不觉之时,诚然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而意识到大自然完全适宜人生活的时候,人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的沟通已经十分容易了.

物我一体,心和大自然泯一,是和谐的境界,也是最美的境界.在罗宗强看来,“陶渊明之所以能达到这人生境界,就在于他真正持一种委运任化的人生态度,并且真正做到了委运任化.”[6]陶渊明之前,曾有不少文人想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这种境界,但他们没有达到.到了陶渊明,才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它表示人生和自然的对立解除了,自然被人的精神提高升华了,人生也成了自然的人生.这一进步有时代的、历史的原因,也和陶渊明归田躬耕的生活实践和淳真的襟怀密不可分.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评价陶渊明“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两句诗时说:“平畴二句,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予之世农,亦不识此语之妙.”[7]苏轼所说,抓住了陶渊明躬耕这一重要实践根基.正是由于躬耕,才使陶渊明能把自己所见和所感的有关自然和人的和谐,真切地写进自己的诗歌里.

田园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人和自然和、人和人和田园环境为关于对写作田园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空间之种田生活好悠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