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疗伤论文范文资料 与文学何疗伤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疗伤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06

《文学何疗伤》:本文关于疗伤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文学从来都是政治的记录,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一部分.以台湾族群的撕裂为起点,辨析和回应“台湾文学到底是否是中国文学一部分”.通过梳理台湾乡土文学的转型,对比大陆和台湾乡土文学异同点,认为舞台疗伤、展览疗伤、著述疗伤、校园疗伤、电影疗伤、电视疗伤等方式可以治愈政治伤痛.在今日海峡两岸政治地理格局中,文学持有者和书写者应该发挥其“软性”文化功能,以有效促进文化认同,同时实现个人、民族、国家认同的和谐共存.

[关键词]文学书写;族群;台湾文学;文化认同;文学疗伤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4)02-0103-05

On the therapy of literature

—the brief of political scar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Taiwan ethnic groups

ZHANG Zu-qun

(1.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China)

Abstract:Literature works have always been political record and all history is contemporary history. Starting with the tearing of Taiwan ethnic, we analyze and respond to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aiwan literature is the part of Chinese literature or not. Through sorting out the transition of Taiwan local literature and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mainland and Taiwan local literature, we conclude that there are several modes which can cure the political pains, such as the stage therapy, the exhibition therapy, the writings therapy, the campus therapy, and the movie therapy. In the current political geography patter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the holders of literature and the writers should play their softness roles of literature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ultural identity and realiz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persons, and ethnic and national identity.

Key words:literary writing; ethnic groups; Taiwan literature; cultural identity; literature therapy

一、引言

“族群”原本是一个文化人类学名词,一旦进入政治生活领域,为政治所左右,在后现代“差异政治”和“认同政治”的交互作用下,就成为了具有政治意义话语权的工具,例如在台湾特定政治格局之中容易沦为“ ”势力挑起“省籍矛盾”和构建“政治族群”的“文化”工具[1].王明珂认为①“族群”成为在“国家认同”层面和“统独争议”之中引领政治分化的敏感火源.人们在族群或国族认同中为了个体“利益”而凝聚,因“情感”而区分为一个个的群体,却忘却个人内在身份和外在利益两者之间存在天然的内在矛盾因素[2].纵观台湾历史,比较大的族群撕裂有两次:1.“雾社事件”撕裂日本人和原住民.大陆民众只知道“雾社事件”及“太鲁阁事件”的零星片段,台湾人民包括台湾少数民族为抵御日本“文明”的征服,做出了应有的牺牲和贡献[3].2.“二•二八事变”撕裂国民党和台湾本省民众.1947年“二•二八事变”中,台湾本省人不满国民党接收政府的贪污腐败,迁怒于所有的外省人,而军队镇压则造成了本省人和外省人的文化鸿沟,族群的对立情绪从此深埋心底,并最终付诸行动.近400年以来,台湾作为中国的地方被完全卷进全球政治变迁的漩涡之中,台湾族群的异动、身份的焦虑、孤儿的心态、文化的失据,都是一幕幕惨痛的近代史、世界史的交织所扭曲造就的.

文学从来都是政治的书写和记录,1945年台湾光复,1949年底国民党败退孤岛,1980年代东亚腾飞,400年以来族群割裂形成“北蓝南绿”的政治地理格局,全球化漩涡中台湾本土文化和中华文化游移,都给台湾文坛带来惊涛骇浪,汹涌暗流.如果单独就文学谈文学将走不出书斋和窠臼,只有将文学置于一种广阔的文化地理视野,并且进行文学本意、范畴的辨析,认真分析“软性”文化功能,才能书写立体的政治文学地理景观.

二、台湾文学到底是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黎湘萍、李娜的《事件和翻译(东亚视野中的台湾文学)》以“视野和方法”“史料和史论”“原住民文学的身份书写”“眷村文学的家国想象”“身份书写的*问题”等为主题结集成书,展示了战后台湾文学研究最优秀的成果[4].文学书写下,到底怎样才是一个真实的台湾?该书东亚视野和跨越代际的学术对话,为台湾文学研究、台湾历史研究、台湾影视研究、台湾区域问题研究、东亚问题研究等展现了一个个极为经典的标本;以“论文经典”的形式提供了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平台和典范.该书所收论文,展现了近年来两岸学界有关战后台湾文学研究最优秀和前沿的成果,具有世界视野和两岸对话的品格,代表了近年来本专业领域的最高水平,研究者跨越代际的学术对话,体现了跨文化、大文化领域的积累和前景.

李魁贤在《现代台湾文学史》中界定了脱离台湾本土现实的两种文学分支:“集体流亡台湾”的“中国流亡文学”和“个别流亡美国”的“海外玩离文学”,两者均不属于台湾文学的范畴.武治纯先生从台湾本土和中华文化的脐带血脉联系出发,认为“不能无视他们在台湾文学中的存在”[5].台湾文学到底是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台湾意识是怎样被塑造的?不同于大陆的“他们”是怎样被塑造的,怎样参和历史进程的?不同人群又是怎样构成了今日台湾多元的文化风貌的?经过1950年代白色恐怖和大清洗,岛内政治似乎纯洁了.从1960年代起,台湾青年就站在政治的风头浪尖踊跃参和世界性的学生运动、社会运动. 的白色恐怖和戒严体制没有让台湾人屈服,1960年代成长的台湾青年随着被联合国抛弃“五常”地位、保卫钓鱼岛游行、乡土文学运动、反体制运动、本土崛起运动等背负着沉重的国共内战和国际冷战包袱.他们在“断层的历史”中从少年走向青年、中年,在本土传统和世界一体化中失衡[6].作家白先勇、王文兴、陈映真、黄春明等,诗人余光中、洛夫、痖弦、杨牧等,在国民党的 体制下完成中学、大学教育,并在1960年代成为台湾当代文学的中坚和旗手.60 多年来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历经萌芽诞生(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的陈英雄、曾月娥)、蛰伏沉寂(1970 年代末期,1980年代初期)、发展壮大(1980 年代的拓拔斯塔玛匹玛、莫那能、瓦历斯诺干、孙大川)、繁荣兴盛(1990 年代中后期的夏曼•蓝波安、荣隆•撒可努)等时期.新的历史时期,大量新时代文学爱好者、《山海文化》杂志、网络文学等为少数民族文学开辟了全新的书写空间[7].

疗伤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文学何疗伤为关于疗伤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疗伤的经典语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