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师德建设论文范文资料 与新时期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师德建设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04

《新时期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本文是一篇关于师德建设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摘 要: 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涵盖目标机制、动力机制、导向机制、体认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多个方面.但在承认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问题依然存在并且比较严重,如没有从根本上确认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价值这一核心、原则;未能澄清高校师德内涵高精深专业知识的特性,并使之和中小学教师的特性区别开来,等等,导致原则性和基础性缺陷.故必须针对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从思想和价值、组织和领导、宣传和教育、评价和考核、监督和激励等维度,增强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关键词: 高校; 师德建设; 长效机制; 思想和价值

中图分类号: G451.6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5.04.017

机制原初指生物有机体的结构、系统、功能和相互关系,在社会科学中则指人工工作组织的整体和部分之间,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1991年,赵瑞麟首次将机制引入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研究,提出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研究长效机制问题.[1] 此后至上世纪末,该研究一直在持续中,但理想的成果并不太多.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该方面的实践和研究也跃上新台阶.“尤其是2005 年以后,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研究论文明显增多”,[2] 内容涉及目标机制、动力机制、导向机制、培训机制、体认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等.然而,在承认成绩的同时,笔者却坚定地认为,至今问题依然存在且比较严重.如未从根本上确认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价值这一核心、原则;未能澄清高校师德内涵高精深专业知识的特性,并使之和中小学教师的特性区别开来,等等.这些问题导致了原则性和基础性错误.是故,笔者拟从分析当下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尤其是所存在的问题这一新构境入手,结合新时期的实践和理论诉求,主要从思想和价值、组织和领导、宣传和教育、评价和考核、监督和激励等维度,再次探讨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问题.

一、理论和实践:当下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现状及其问题*

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依据研究的范围、方法、观点、样态、语境、路径和重点等不同,可大体地将国内外,特别是我国有关高校教师道德建设长效机制问题的在场理论和实践概括为七大派别:历史派、应然派、实然派、比较派、综合派、适然派等国内六派和国外一派.[3]

徐梓等历史派通过系统地考察有史以来高校教师的具体活动,尤其是高校师德及其建设活动的历史和现状,认为高校教师的德性有二:“做人”和“教做人”,教师的天职是以学生为本,教书育人.① 仲小敏、徐梓等认为,高校教师要以人为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把学生的利益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求.” [4] “‘学为人师’就是教师要使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等在学问上‘有能力为人释难解惑,将其引领进入豁亮澄明的境界等‘行为世范’就是教师要在道德情操、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方面,以身作则,以己示范等对学和行的强调和追求等成为传统师德的核心内容.” [5] 故建立高校教师道德长效机制的重点是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方法和途径是教师自觉,内容涉及教学观念、方法、思想政治和道德情操的提升.“教师要自觉地投身于师德建设,努力提高其自身素质.”[6] “既需要教师转变思想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7] 历史派大多数是公立教育机构的领导及政府官员.顾永兴等应然派坚持以“应该怎么样”即以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来强化师德建设,认为师德“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的一种高尚品德”,[8] 高校师德建设“从本质说是一种道德建设”,[9] 批评“少数教师身上存在的问题和个人价值观变异的发展趋势令人堪忧等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过分看重物质利益; 2. 奉献意识淡薄等” [10]主张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在于提高教师的内在德性,路径是“师能自觉”“内省和慎独”“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同时强调,高校教师不应该有自我即自我理解、自我认同,更不应挑剔教学条件,追求物质和精神回报.瞿鹤鸣等高校基层教师,特别是基层青年教师占实然派主体.他们注重高校师德实践的层次、差异,主张顺从现实,认为凡是在高校直接或间接以教书为谋生手段的,不论专业教学、科研和道德情形,都是实实在在的教师,都合乎师德;故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在于尊重现实的多重性和多样性,在具体的师德评价和建设目标、指标设定等问题上,目标定位不能太高,指标不要整齐划一.“教师的职业道德无论在教育境界层次、教育理解层次,还是在从业态度层次以及热爱大学生层次上都不可能是完全整齐划一的.如果我们在师德评价的指标上过分地追求整体的划一性,就会脱离高校教师的思想实际.” [11] 金保华等通过比较的手法发现,中、西方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着强调教书育人、热爱真理等相似,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特质又决定了两者在人性观、主体价值、师生关系、交往方法、教学模式、考评样式等诸方面的显著区别.黎平辉、郭文等综合派扬弃以上四派,认为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在于,结合转型社会状况,尊重人性,坚持付出和回报对等,综合地处理问题,并认为制度建构是高校师德长效机制的突破口和关键;但对如何综合、建构制度,他们没有具体意见.

在国外,由于语境、历史等不同,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有着不同的状况.这里,教书只是一种谋生方式;长效机制在于强化知识储备、敬业精神、教学态度和方法;至于具体的教学内容、方式、目的不需要主流道德的审视.卢梭强调“教师等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12] 利南特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以及德国第斯多惠所谓“教师的人格会给教师带来威望、权力、影响和力量”,[13]177都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没有太多思想品德要素.

以南文化博士为代表的适然派[3] 刚刚兴起,尚在完善之中.他们认为,既有的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问题的研究和实践都有可取之处,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可商榷之处,如脱离我国国情,缺乏可行性.南文化进一步主张,当下追求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在于,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梦追求的特殊语境,对高校教师及其道德、建设应持适然认知、要求.这里,“适”即适当、可行、高尚;应然点和实然点的中点至应然点之间的范围构成适然领域.适然教师是在高校中以教书为职业,以培育社会主义新人为道德责任,付出必要的劳动(即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并享受相应权利的成年自然人.适然师德是每一个高校教师应该且可以践行的最基本职业良知、执业行为和职业要求,是高校教师本人及其所置身的社会共同认可、信奉、追求和维护的主流价值(观),是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高校教育活动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内涵一定的专业知识并构成教师素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核心.南博士还特别地指出,保持师德的适然样态,必须注意两点:其一,圈定高校师德范围和幅度、途径,谨防偏颇.包括:僭越师德范围,将经济等责任和道德混淆;罔顾师德幅度,追求过度高尚的师德目标,如要求教师做“道德完人”;超越师德量度,如将超量的物质捐献视作师德;忽视师德培养的渐进性,如企望青年教师一蹴而就.其二,杜绝矫枉过正.包括:过分强调纯粹的道德而疏忽相对的专业知识、方法,或是相反;忽视师德的实现语境,如要求教师放弃金钱收入和荣誉;忘却师德边界,将和教学无关的情境如在教学环境外舍己救人视为师德语境.

师德建设论文参考资料:

建设法规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师德教育论文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师德师风论文

图书馆建设杂志

结论:新时期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为关于师德建设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