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佛教寺院论文范文资料 与当代佛教寺院和寺院财产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佛教寺院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06

《当代佛教寺院和寺院财产》:本论文为您写佛教寺院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摘 要:和古代相比,当前寺院更深度地卷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寺院财产来源日益多元,面对丰富的寺院财产,如何保持佛教徒和财富的距离,如何保持寺院的纯洁,如何使用寺院财产成了丞需解决的问题.寺院通过兴建庙宇、修造佛像,以恢宏、庄严的建筑来供奉“三宝”;加大佛学人才的培养,提升僧侣的修养;同时积极参和社会慈善活动,向社会进行布施,对财产的正当使用,体现了佛教财富观中的超脱I陛,有利于佛教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佛教 寺院 寺院财产 财富观

中图分类号:B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3)01-52-55

佛教传人中国后迅速扎根于中国土壤,和中国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传播佛教思想的一重要物质载体——寺院,在宗教和世俗的互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不可避免上带有世俗的色彩,但却能摆脱世俗的羁绊,成为供奉“三宝”、弘法和僧侣修行的重要殿堂.对于中国古代寺院经济,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诸多的研究,兹不多论,关于当代寺院财产的管理,也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探讨,本文从当代寺院财产的来源、佛教的财富观、寺院对财产的使用三个方面,来探讨在市场经济活动的影响下,面对日益增多的财产,寺院如何保持自身纯洁,使其依旧作为僧侣修行、弘扬佛法和供养“三宝”的圣地,在出世和人世之间使佛教和社会和谐发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寺院财产的来源

佛教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紧密相关,除了几个极为特别的时期之外,中国历代统治者基本上采取支持、或任佛教自由发展的态度,从政治上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保障,使得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加深.寺院作为供奉“三宝”、僧侣修行和弘法的场所,同时寺院担负着广大僧侣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重任,并程度不一地开展一些慈善活动,当然还需要维修寺院殿屋及相关设施等等.因此,要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寺院经济的支撑,寺院财产是佛教文化、佛教整体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物质基础,“中国佛学乃至佛教的发展和演变,是和一定的供养方式或经济模式直接相关的.”指出了佛教和经济之间的重要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寺院经济伴随着中国佛教发展、寺院壮大而产生,并且日益繁荣.

两汉之际佛教传人中国,但传播范围、信众有限,早期寺院也多由政府或贵族修建,费用自然由政府或信教的王公贵族支付.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不仅有上层社会的支持,佛教信徒也日益增多,就形成了独特的寺院经济模式.到唐宋之际,寺院经济进一步繁荣壮大,逐渐形成了发达的寺院经济,寺院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出租土地、经营工商业、信徒布施、货币借贷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允许佛教的存在和发展,但佛教发展道路并不平坦,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全面、具体落实,“政府鼓励和扶助寺观,按照现行经济政策经营手工业和其他服务事业,有条件拨给土地、山林的地区可经营农业、林业.寺观应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做到自食其力,以寺养寺.”政府希望寺院通过自己的劳动,从事农业、林业、手工业和服务业,实现“以寺养寺”,然而寺院不可能像古代那样靠出租田地、经营林业,放贷也不被法律所允许.在新形势下,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寺院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开辟多种经济收入渠道,最为显著的寺院或是地方政府利用人们对神灵的崇拜、求佛祖保佑的心理或是休闲娱乐的需要,大力发展旅游业,于是一座座寺院往往成为旅游热点,源源不断的观光客或香客给寺院带来了滚滚财源.寺院同时经营餐饮业、租赁业,销售宗教用品,举办水陆经忏,也有一些寺院开办公司,凡此种种,和传统的寺院经济来源有了很大的不同,当然大多数寺院经济来源依然是以信众、社会组织或个人奉献和捐赠为主,通过这些方式,寺院不仅实现了自养,修建了富丽堂皇的宫殿和佛像,还积累了丰厚的财产.

当代寺院财产来源日益多元,为寺院自身发展、弘扬佛法及布施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寺院毕竟是宗教活动场所,其本身存在的依据是作为供奉“三宝”、僧侣修行和弘法的地方,社会对它们的要求和看法自然和一般的社会经济体不同,作为追求“无常、无我、般若”境界的宗教,原本提倡弃世苦修,缘何“其发展会受到寺院的经济模式的制约,且出现义学和财富同盛共衰的情况”;现实政治对佛教的影响一直左右着其发展,和政权的紧密接触又使其不可避免受到世俗政治的沾染,如何保持宗教的纯洁,免受社会的诟病,如何使用寺院积累的财产,是寺院必需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佛教的财富观

佛教宗旨虽然是超脱的,其要追求涅槃是人类企求的一种最高境界,但僧侣的生存、寺院的发展却是现实的,在生存的现实压力下,同时由于供奉“三宝”、弘法和布施的需要,拥有财富的占有权和支配权成为必须,所以佛教并不拒绝财富,于是佛教和俗世中的财富发生了联系.在佛法系统中,财富作为身命依报的构成部分,具有其存在的正当性,但在佛法系统中,却不具有终极而无限的价值,这是由佛教的出世性格决定的,和佛教一切皆空、灭贪去执的基本教义相符合.

面对生存和弘法的问题,以及菩萨道关于普度众生、布施天下的理念,佛教需要考虑处理财富的问题,从中自然就会产生相应的佛教财富观.同时佛教作为一种精神信仰,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其着重于提升人的精神层次;对于僧侣而言,出家意味着对世俗生活的放弃,对物质享乐的放弃,以便于排除外界的干扰,将整个身心都置于对佛法的体悟之中;寺院则是僧侣进行修行和供奉“三宝”的处所,“一切皆空、灭贪去执”为佛教的基本教义,《大智度论》卷11云:“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浃不定.”世间财物为“国王、盗贼、水、火、恶子”共有,不能独用,终有散坏之时,故无须强求,所以佛教僧侣不能把物质财富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

《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求兔角.”《法华经》称:“一切资生产业,皆和实相不相违背.”佛教作为人间宗教,修行者离不开衣食住行这些人类的基本需求,只要保持一颗正心,在人世间也可以修行佛法.佛教认为财富本身是中性的,财富本身并无善、恶、好、坏之分,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方能体现着财富存在的价值,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人性的贪欲、占有欲作祟,将人性的善恶附会于财富之上,在菩萨那里,“诸所说法随其意趣,皆和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财富只是僧侣在弘法修道、利益众生过程中的资粮,并不是佛教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僧侣持戒修行的同时,佛教并不要求他们放弃对现实社会的注重以及对世间财富的获取,主张通过合法途径获得财富,通过正当途径和辛勤劳动获得的净财,不但可以维持生计,还可以利益社会,造福人类.

佛教寺院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当代佛教寺院和寺院财产为适合佛教寺院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中国佛教寺庙排名前50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