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陈康论文范文资料 与陈康哲学译介思想述评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陈康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4-22

《陈康哲学译介思想述评》:该文是关于陈康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在现代西方古典哲学译介领域,陈康先生的译介思想独树一帜.他重新诠释严复“译事三原则”,以“信”为尊;提倡理想翻译,重建民族学术自信;针对翻译对象,因文而异,曾以九倍注释注解柏拉图《巴门尼德斯篇》;重视哲学义理疏解,提出“宁以义害辞,不以辞害义”等译介主张.其严谨、深刻的译介思想不仅使他在国内学术界卓然自立,而且博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嘉惠并勉励着后学.

关键词:陈康;巴门尼德斯篇;译介思想;理想译品;译介并举;以义害辞

中图分类号: B2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3-0008-05

Abstract:In the modern western classical philosophy translation field, Mr. Chen Kang’s translation thoughts become an independent school. He reinterpretated Yan Fu’s “the three principles”, trust in honour, advocated the ideal translation, and rebuild the confidence in the national academic;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objects, had nine times annotations to Plato the Parmenides. Emphasised on philosophical argumentation ease, put forward “to meaning harm speech, not to resign harm righteousness ” translation ideas. The rigorous, profound translation thoughts made him not only in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free-standing, and win the high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and also encourage the followers.

Key words: Chen Kang; Parmenides discourse; translation thoughts; ideal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simultaneously; meaning to harm speech

陈康(1902-1992),江苏扬州人,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著有《柏拉图〈诺曼篇〉中的认识论》、《柏拉图认识论中的主体和对象》、《亚里士多德的分离问题》、《智慧——亚里士多德寻求的学问》、《论希腊哲学》、《陈康哲学论文集》等作品,译注《柏拉图对话集》之《巴门尼德斯篇》.其学术思想颇受中西学界重视,被哈佛大学哈桑教授誉为“当今亚里士多德的世界第一权威”,贺麟则称他为“钻进古希腊原著的宝藏里,直接打通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第一人”.和他在古希腊哲学上的造诣和研究成果相比,其翻译在量上并不突出.然而,其译介思想、译介观点却异常丰富,并独树一帜,卓然自立,为近现代西学译介观分野开启一新方向.

一、诠释译事三原则,以“信”为尊

陈康从事哲学翻译和他对古希腊哲学研究密不可分.1937年,抗战爆发,次年八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从长沙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大,众多学术名流汇聚于此.1941年,贺麟在昆明发起“西洋哲学名著编译委员会”,推进西方学术著作翻译工作,希望陈康能参和其中.他遂在授课之余,经 个月的时间完成《巴门尼德斯篇》约20万字的翻译和注释工作.并就翻译原则、理想和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思考和阐释.

在陈康看来,翻译的条件或原则至关重要.然而,严复关于翻译的三个原则或条件并非完全等价.在这三个具体的条件中,唯有“信”才是最重要、最值得坚守的教条.他说:“关于翻译,严几道(复)提出‘信’、‘达’、‘雅’三个条件来.‘信’可以说是翻译的天经地义:‘不信’的翻译不是翻译;不以‘信’为理想的人可以不必翻译.‘达’只是相对的.所谓‘达’,从客观方面看,乃指人从译文里可以顺利得到原文中的意义,完成这一点,译笔的巧拙固然很有关,然而此外还有内容的准备.等‘雅’可目为哲学著作翻译中的脂粉.如若这类书籍的翻译是忠实地依照原来的思想线索介绍一个本土所无的学说,那么‘雅’和‘不雅’只是表面上的问题.事实上只有内容不充的地方借助于外表的修饰.而况‘雅’和‘信’又时常是不能并存的”[1]8-9.

众所周知,“信、达、雅”为严复首创.他融会佛经译家翻译思想成果,根据译事内在的规律和关系排列组合,将译事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提出世人通行的翻译原则,遂奉为圭臬,成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然而,作为一个理想的标准和“译事楷模”,即便是严复本人也未能完全做到,傅斯年、蔡元培、胡先彇、张君劢和贺麟对此都做过评价.严复提出“信、达、雅”三原则以后,中国的西学翻译风起云涌,众多译家依据自己对翻译的理解,不断诠释、改造和修正严复的翻译标准,为丰富翻译思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

在“信”、“达”、“雅”三者的关系上,严复认为:“求其信,已大难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2]17在严复看来,要做到忠实于原著本来就很不容易,如果只注意准确而忽略了译笔的通达晓畅,那么,即使是译出来了也等于没有译.可见译笔的流畅必不可少.然而,陈康则认为,在翻译过程中,“信”是“天经地义”,不容质疑,离开了信,翻译本身毫无意义.对于“达”,陈康则认为它具有相对性,问题的关键在于读者本身的背景知识.例如,黑格尔的《逻辑学》,由于其艰深晦涩,无论怎样翻译,如果在哲学方面缺乏严格的逻辑训练,同样不能理解.相反,如果对纽约街头的汽车相撞事件进行翻译,无论翻译的水平如何,理解均无障碍.“所以译文的‘达’和‘不达’,不能普遍地以一切可能的读者为标准,乃只能相对于一部分人,即这篇翻译的理想读者.”[1]9

陈康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陈康哲学译介思想述评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陈康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陈康书学概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