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专名论文范文资料 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专名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专名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27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专名》:本文是一篇关于专名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摘 要:国内外专名的认知研究着重关注人名和地名的非典型用法,尤其是专名的语义普通化,所涉及的理论主要有隐喻、转喻和概念整合.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机制,许多英语专名同样可以来源于其他语言,而且专名成为认知参照点后往往能构建新创专名和生造专名,这背后则体现了概念整合的认知机制.一旦专名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得到凸显,会构成隐喻性双关,从而具备一定的幽默效果.最后,专名派生的专有形容词也大量出现在非典型比较级中,“more American than等”构式频率明显高于“more Chinesethan等”,因此在国家修辞层面有必要挖掘各种典型的积极中国文化意象.

关键词:专名 隐喻 转喻 概念整合 国家修辞学

在传统语法中,专有名词或专名被视为名词的次类,主要包含人名、地名、机构名称等,往往不受数量词限定,用法比普通名词更加固定,在特定的语境下也会转化为普通名词.在国外,传统语法集大成之作Quirk et.al探究了在某些情况下专有名词可以加上复数标记、冠词、限定词和修饰词等特殊用法.不过,他们并没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解释.比如:aShakespeare(an author I ike Shakespeare)是隐喻的用法,而his new Shakespeare(hiscopy of the works of Shakespeare)则属于转喻,即“作者代表作品”(AUTHOR FORWORKS).

一、研究综述

认知语言学常常关注一些非典型的语言现象,因此专名也成为其中一个重点话题.在国外,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专有名词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基本集中在人名和地名的非典型用法,涉及的理論包括转喻、隐喻、概念整合等,研究人员多数来自欧洲认知语言学界.早在1987年,概念隐喻理论创始人之一Lakoff研究了人名的转喻用法,即所谓的“names as paragons”(人名作为模范)的现象,即“某一个体或一些个体,代表了理想成员或其对立面”.比如Babe Ruth是美国棒球运动的“模范”,所以会出现类似“aregular Babe Ruth”的非常规用法.西班牙学者Barcelona探讨了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之间的互相转化,并且认为Lakoff的“人名作为模范”背后的机制是转喻;之后他又深入研究了“模范”人名的不规则语法行为背后的机制,认为该构式由两个转喻过程所导致:1.“模范”的社会转喻模式使得其一般属性被所有范畴成员所共享;2.“模范”通过转喻代指范畴.比如,莎士比亚作为大文豪的特征为所有大文学家所共享,因此“莎士比亚”可以转指“所有大文豪”.这样,“a real Shakespeare”就可以用来描述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此外,Markert&Nissim通过语料库研究法,证实了机构名称的转喻主要存在指代“成员”“设施”“指数”等用法.

Brdar&Brdar-Szab6的两篇论文扩大了转喻在专名研究中的应用范围,两位学者分析了构式“Det-5Xpersonal name+of Y”,这里的人名还是属于Lakoff意义上的“模范”,但是他们认为该构式除了体现转喻机制,还有隐喻在起作用,比如:“Humboidt is the Shakespeareof trelers-as much superior in genius toother trelers as Shakespeare to otherpoets.”(洪堡特是旅行家中的莎士比亚)既运用了转喻也运用了隐喻.之后,两人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了英语、德语、匈牙利语、克罗地亚语等四种语言中地点名称的转喻和非转喻用法,主要以“THE CAPITAL FOR GOVERNMENT”(首都代指政府)为研究对象.在同一时期,Berberovid将视野投向了“the X ofY”构式,其中“X”是人名,而“Y”是时间周期.比如,标题中的“the Michael Jackson of today”(今日的迈克尔·杰克逊)等.虽然她沿袭了前面几位认知语言学家的转喻研究法,但使用了更具体的转喻次类“ENTITY FOR ACTIVE ZONE”(实体代指活动区),并且认为Brdar&Brdar-Szabo的研究对象实际上也是一种“实体代指活动区”的转喻.

至于隐喻与专名的结合研究,新加坡学者Lionel Wee探讨了人名的隐喻性用法,认为该语言现象更符合隐喻的类内包模式(class-inclusion model)而非照应模式(correspondence model).当然,其使用的著名篮球运动员Allen Iverson(艾弗森)等例证,基本上还是属于专有名词的语义泛化.之后,Berberovid深化了之前的“the X ofY”构式研究,将“Y”的范围拓展到各种人类活动,诸如政治、体育、音乐以及各种不同物体、概念、地点,并且将一系列连续的转喻与隐喻映射作为这种构式的认知机制.而作为概念隐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概念整合也同样受到了国外学者的关注,Berberovid&Dzanid的新作借此分析了人名的比喻意义,有趣的是竟然使用了鲁迅作为一个例证,即“Lu Xun is revered as the Chinese Gorki.”(鲁迅被视作中国的高尔基.)然而,概念整合理论不只是体现在句子层面,这两位学者的所有例证基本上都是句子.

国内从认知角度研究专名的成果主要是专名的普通化或意义泛化,采用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是转喻与隐喻、认知语法.因为专名和专有名词语义一致,为了避免遗漏,我们在检索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时,采用了交替检索关键词“专名”或“专有名词”,其余几个关键词分别是“普通化”“泛化”“隐喻”“转喻”“认知”“概念整合”等.截止2017年3月13日,通过关键词“专名/专有名词+概念整合”检索,发现0篇论文使用概念整合理论.结合关键词“泛化”可以得出7条结果,只有4条与认知语言学相关,分别是李永芳和吴利利的硕士论文以及这两位学者的硕士论文改写后的文章.之后,将“泛化”更换为“普通化”,得出检索结果有36条,其中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有周树军.

专名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专名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专名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专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