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长江下游论文范文资料 与长江下游地区青铜器年代学理论分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长江下游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4-16

《长江下游地区青铜器年代学理论分析》:该文是关于长江下游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关键词】长江下游地区;青铜器;年代学;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长江下游地区青铜器的不断发现,学者们对此地区青铜文化的研究愈加深入.对器物年代的判定是青铜器研究的基础,对此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断 论和方法,或是以器形、纹饰等信息为主要研究依据,或是强调伴出陶瓷器和地层的作用,还有的以兵器、车马器为主要研究依据.因为各位学者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各异,所以在对青铜器年代的断定上产生了较大的分歧.本文对诸位学者的断 论和方法进行了梳理,希望随着考古学资料的丰富和研究方法的改进,在总结铜器特点的基础之上,建立长江下游地区青铜器的较可靠的年代序列.

长江下游地区青铜器的出土,以安徽屯溪所处的山间盆地最为集中.除屯溪外,其他青铜器大致出自三个区域.一个是江苏省南部宁镇平原地区,出土铜器的主要地点包括仪征、丹徒、丹阳、武进、无锡、溧水、溧阳、高淳、南京、天长,以及太湖沿岸的长兴等 .这一区域出土的铜器也比较集中.第二个区域是安徽境内的长江南岸,出土铜器的主要地点有繁昌、青阳等.第三个区域为淮河以南的平原地区,出土铜器的地点有固姑、寿县和肥西等.

由于时间和空间造成的差异,长江下游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和中原地区并不能单纯地使用比照研究的方法,因此很多学者都对于如何判定长江下游地区青铜器的年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因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各不相同,所以在最终得出的判定结论上产生了较大的分歧.本文拟对有关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略加比较,尝试找出问题所在.

一、以器形、纹饰等信息为主要研究依据

由于长江下游地区出土青铜器的文化面貌各异,因此在研究之前对其进行分类是很必要的.如朱凤瀚先生从形制和纹饰上观察,将宁镇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划分成三类:A类,和西周中原、关中地区的铜器形制、纹饰近似,但有部分地方特征;B类,在形制和纹饰上非常独特,有明显地方特征;C类,则是和中原地区的器物形制、纹饰均相同.这三类被朱先生归纳为融合型、地方型和中原型[1].邹厚本先生将这三类称为中原型、地方化的中原型和地方型[2].马承源先生将土墩墓出土的青铜器分为西周文化型、仿西周型、基本上的土著型和土著型四类[3].可以看出,除去细节上的不同,这些学者的分类原则基本一致.但是在断代研究的具体运用上,各家的观点开始产生分歧.

朱凤瀚先生认为,融合型器物的形制和同时代的关中、中原地区青铜器相近似,故可借中原铜器标尺大致了解墓葬年代的上下限,进而推断同出的、可能墓葬年代接近的地方型器物的年代[1].刘兴先生则将融合型铜器中的非地方性因素和中原及其他地区铜器进行对比,以该因素出现最晚的年代作为该类器的年代上限[4].笔者认为这种方法比较笼统,且没有考虑两个地区器物可能发展得不同步,故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张长寿先生利用中原铜器为标尺,依据青铜器的器类及组合关系来划定相对年代.他以安徽屯溪M1和M3为例,屯溪M1出土的父乙尊属于西周早期,且没有同出觚、爵、匜等器类,所以判定屯溪M1的年代上限为西周早期;而屯溪M3的公卣和盉属于西周中期,所以屯溪M3的年代上限是西周中期;同时屯溪两墓中都没有出盨、簠、豆、匜等器,故其年代应当不晚于西周晚期,M1早于M3[5].通过比较,屯溪M1和M3的器物组合形式和西周时期周人贵族墓中随葬礼器的制度相吻合.朱凤瀚先生认为这种吻合非偶然,应该说本地区此类较大型土墩墓的墓主人在随葬青铜容器方面已礼器化、制度化.所以笔者认为张长寿先生以此为例是比较适合的,但是适用性和普遍性有待商榷.

肖梦龙先生曾提出对吴越地区青铜器断代的三条标准:A.参照同时期的中原标准器;B.共存伴出的地方陶瓷器做辅助;C.参考一些成序列发展的典型器物的演变规律[6].在前人的基础上,施劲松和郑小炉两位学者的观点则更加成熟和具体.施劲松认为,对于界定融合型和地方型铜器的地方性特点很难作定量分析,因此将两型合为一型,在具体研究中具体分析.他的断代方法是:首先運用中原铜器标尺来推断中原型铜器的年代;其次根据铜器的组合和总体风格,结合墓葬共出的陶器,来判断包含中原因素的地方型铜器的年代,其中那些可能起源于当地的铜器,其年代不应晚于中原的同类器;最后对于不具有可比性的地方型铜器,只能参考中原的铜器标准来划定大致的年代范围[7].郑小炉对南方地区青铜器断代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专门探讨,基本思路和施劲松的大体一致,并提出了如何判断一组共存青铜器年代的方法:若组内各铜器年代跨度较小,该组青铜器的年代也就是各件铜器的年代,如安徽繁昌汤家山出土的铜器可判明年代的基本都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之间;若组内铜器年代有一定的时间跨度,那么铜器组的年代只能以组内时代最晚的铜器作为年代下限,如江苏丹徒大港烟墩山M1中出土的宜侯簋年代多定为西周康昭之时,而同出的铜盘的年代显然可以晚到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8].

可以看出,以上学者主要依据墓葬中中原型铜器的年代来推断其共存的融合型和地方型铜器的年代.在这种方法中,由于对中原地区的铜器和中原型铜器的认识存在着差别,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看法:1.二者基本同时;2.滞后于中原地区;3.部分器物存在从中原到地方再到中原的文化传播过程.笔者认为,产生这些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学者们对于文化滞后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李伯谦先生提出文化滞后,指的是“某些文化因素从传播主体出发,经中间地区传播到受体,不仅文化特征会发生某些变化,而且时空上会发生位移,时间上也将经历一个过程”[9].也就是说,文化滞后现象发生的前提是器物之间必须符合传播主体、传播 和传播受体的关系.所以笔者认为,在将文化滞后理论应用到长江下游青铜器断代时,须根据铜器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概括讲,滞后理论只对那些既和中原铜器具有联系,同时又不是起源于当地或只在地方出现的地方性器物才可能有效.若再做进一步分析,从中原型和地方型铜器的共出关系中,也能看出长江下游地区青铜器接受中原影响是很快的.如安徽屯溪土墩墓中,中原型和地方型的尊、卣共出,其中中原型的父乙尊和公卣分别属西周早、中期,而从地层分析,墓葬的年代不晚于西周中期,所以共出的地方型尊、卣的时代也不会晚于西周中期.文化传播中产生的时间差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目前青铜器分期中的每一期都有很长的时间跨度,相比之下这一时间差就显得并不是特别明显.所以即使符合文化滞后理论,也不能简单地将铜器的时间往后推一个或几个时段.

长江下游论文参考资料:

长江丛刊杂志

结论:长江下游地区青铜器年代学理论分析为关于本文可作为长江下游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长江下游地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