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主流文化论文范文资料 与抗战情境下主流文化学术刊物地方化扩散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主流文化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04

《抗战情境下主流文化学术刊物地方化扩散》:此文是一篇主流文化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 要] 抗战情境下播迁中的知识分子在各地新创文化学术刊物进行文化抗战,推动着战前主要生成于都市的主流文化学术思想向周边扩散.从思想谱系的角度来看,战时创办于江西的《文史季刊》和现代文化学术名刊《学衡》在编辑人员、刊物风格、文化精神等方面高度重叠、一脉相承,反映出抗战状态下边缘/主流、乡间/都市、战时/平时等深层的文化互动关系.对抗战时期文化内迁途中新办刊物进行个案式研究,对当下深化抗战出版史研究大有裨益.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文化学术刊物 学衡派 《文史季刊》 地方化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1-0118-07

[Abstract] The intellectuals’migrat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accelerated the mainstream academic

and cultural thought,born in city,spreading to the surroun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ought genealogy,

The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Quarterly and The Critical Review,which founded during the war,are highly

similar and overlapped in many aspects including composition of editors,periodicals’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spirit.It reflects some deep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of culture between edge and mainstream,rural

and urban,wartime and peacetime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The case study of the publications

founded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process of culture immigration will greatly enrich the research of

Anti-Japanese War publishing history.

[Key words] Anti-Japanese war Cultural and academic publications The Critical Review The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Quarterly Localization

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对包括出版业在内的“黄金十年”积累起的中国文化学术带来深重灾难和巨大创伤.目前学术界对八年抗战情境下的现代出版史研究,主要集中于关注战争对上海、北平、南京等出版重心的破坏,战时出版业的后方大转移,以及战后出版业的复员和重建[1].在中心/边缘、东南/中西部、沿海/内地、都市/乡村等现代中国发展二元格局的视野观照下,出版史研究界特别注意到战时出版后方大转移对内地学术文化的深远影响[2].笔者曾经以抗战时期贵州盛极一时的出版机构文通书局为例,说明抗战时期文人群体的迁移和西南出版业的盛衰盈虚之关系[3].本文拟以受学衡派文化思想影响下的江西文化学术刊物《文史季刊》杂志为例,探讨战时转移状态下主流文化学术刊物的地方化扩散现象.

1 学衡派及其报刊文化载体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性流派,学衡派在历经半世纪的沉寂之后,自1990年代以来得到学术界的重新关注,成为当下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普遍认为,学衡派大体是一个以吴宓、胡先骕、梅光迪等具有扎实的中西学术根底、留学欧美归来的学者为核心,以南京高等师范学堂—东南大学— 大学等高校为主要活动场域,以中西文化融合、古典诗词创作等为基本文化实践,以保守的姿态反抗在20世纪初叶席卷全国的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人文主义思想流派[4].和古典中国思想和学术自然演进状态不同,近代以来兴起的报刊媒体在学术思想的演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报刊为中心组成的知识传授和思想传播系统,成为推动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5].尤其是学人刊物,诸多学者的研究都说明,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界有不同于西方的特质,即某一学术派别或思想潮流往往通过报刊而非著作的形式向大众传播.此一时期学人多以期刊为聚集场域,宣扬其学术思想或政治主张[6].像以北大为中心的新文化派依托《新青年》《新潮》、北新书局等新式出版物和书局推动新文化潮流一样,和之形成思想对垒的学衡派,亦主要通过创办或参和报刊构建文化载体,以此为平台发表文章,形成交流和认同,进行文化思想论战,激荡潮流,推动其文化理念的播散.

和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观念相近的刊物,总体上呈现出核心和 、常时和战时相互支援、前后接续、彼此补充的格局,具体主要有:(一)核心报刊.包括:(1)《学衡》杂志.1922年1月以东南大学教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为主,创办于南京,由上海中华书局发行.初为月刊﹐第61期起改为双月刊.1933年出至第79期停刊.刊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批判风行一时的新文化思潮.“学衡派”由此刊而得名.(2)《大公报·文学副刊》.为后期学衡派的重要阵地.1928年1月2日起,由吴宓主编,清华国学院学生浦江清、张荫麟等协编,周刊,共出313期.1934年1月1日由新派作家沈从文接办,改为《文艺副刊》,学衡派由此丧失该阵地.(3)《国风》杂志.1932年9月1日,由于办刊理念等原因, 大学学衡派成员和当时已经任教于清华的吴宓发生分歧,另起炉灶,创办《国风》杂志.原《学衡》大部分作者加入,由此成为学衡派后《学衡》时代的重要阵地,1936年12月终刊.(二) 报刊.包括:(1)《史地学报》.1921年11月—1926年10月,由南京高师—东南大学文史地部学生组织“史地研究会”主办,共出版4卷21期20册.(2)《文哲学报》.由学生组织“文学研究会”和“哲学研究会”合办,共出版4期.(3)《湘君》.1922年8月由学衡派成员吴芳吉、刘永济等在长沙明德中学创办,最初为季刊,后为不定期刊物.(三)抗战状态下的学衡派刊物.包括:(1)《思想和时代》杂志.1941年8月由集中于浙江大学文学院(贵州遵义)的梅光迪、张其昀、张荫麟、贺麟等学衡派成员创办,1948年11月停刊.(2)《文史季刊》.胡先骕、王易等原来活跃于南京的学衡派成员把学衡派的文化精神带到了胡先骕长校的中正大学(江西),王易为《文史季刊》主编.(3)汪国垣(辟疆)在重庆主编《中国学报》,刊登旧体诗词,主张尊孔[7].

主流文化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文化论文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的论文

企业文化期刊

结论:抗战情境下主流文化学术刊物地方化扩散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主流文化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中国主流文化是什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