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大巴山论文范文资料 与刘光朗来自大巴山民歌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大巴山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1-24

《刘光朗来自大巴山民歌王》:此文是一篇大巴山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刘光朗生于民歌之乡,从小就爱唱山歌,他第一个把镇巴民歌唱到了北京.大巴山是他歌声的生命之源,给了他无尽的创作灵感.他一辈子都在用歌声讴歌大巴山.

有一年,时任陕西省政协主席的马中平到镇巴视察,看了文工团演员演唱的《巴山林里背二哥》后,觉得不过瘾,便对刘光朗说,“你拉手风琴,我来唱.”原来,马中平当年就是三线学兵,修阳平关到安康这段铁路,在工地听过刘光朗唱这首歌.

坐在记者对面,78岁高龄的刘光朗老先生微胖的脸庞上挂着和蔼的微笑.当唱起歌来,他瞬间又变得神采奕奕.

刘光朗唱了一辈子歌,可谓人走到哪儿,歌就唱到哪儿.

去年11月初,第四届全国高校区域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湖北襄阳召开,刘光朗受邀参会,演唱镇巴民歌,并对汉江流域音乐文化做了学术发言.

2009年,镇巴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并被授予“中国民歌之乡”.2014年,文化部对全国文化先进县进行复审,镇巴依然保住了这个称号.

可以说,刘光朗对镇巴成为“民歌之乡”付出了很多.

保送师范学音乐

1956年,初中毕业的刘光朗被保送到西安师范音乐班学习.

那时候,镇巴的交通极为不便,从镇巴到西安,刘光朗走了五天.“镇巴到西乡没通公路,步行了两天才走到了西乡.从西乡坐苏制大卡车到城固,因发大水,车无法过汉江,只好提着行李淌水而过,步行一天才到了汉中.接着坐汽车到宝鸡.因为是土路,路又窄,在车上晃了一天才到.在宝鸡换火车,终于到了西安.”

或许正是因为交通不便、闭塞的缘故,镇巴老百姓娱乐的方式就是唱山歌.在地里干活,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歌.给包谷地除草,有《薅草歌》;种稻时,有《薅秧歌》等尤其是合作化后,集体劳动,地里更是歌声不断.

“小时候,多一半时间是在外婆家过的.”外婆家在四川万都,与刘光朗在镇巴盐场的家相距不远.外婆成为刘光朗的民歌启蒙人.

一天,刘光朗在山上给羊打草,休息时,他展喉唱起了歌.歌声刚歇,对面山坡也传来歌声.两人你来我往,打起了擂台,直到年少的刘光朗无法应接才结束.

刘光朗哭着跑回家,把这事说给了外婆,外婆便开始给他教唱山歌.他童年会唱的山歌,基本上都是外婆教的.

1953年的元旦晚会上,班主任杨老师让刘光朗上台表演.“清早起来去放牛等”一曲《放牛歌》,又纯又亮的童音,令全校师生对他刮目相看,“刘高音”的绰号不胫而走.

到西安去学校报到,门卫听不懂他的镇巴口音,费了半天劲,才知道他是来报到的.那时暑热未消,刘光朗穿着巴山人爱穿的宽腿半裤,脚蹬一双妈妈给做的布凉鞋,鞋头还顶着一个红棉线绒球.这身装扮,让同学误认为他是少数民族学生.

第一天上晚自习,就闹了笑话.来自关中的同桌问他:“你寻啥?”他听成“你姓啥?”大声回答“我姓刘”,一下子引得同学哄堂大笑.现在同学见面,还会提起这件趣事.

很快,刘光朗就适应了学校的生活.

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刘光朗自己写词,借用陕南一种花鼓的曲调,写了一首歌,然后找到分别来自宁强和南郑的两个同学,三个人一起到西安钟楼下,站在自带的板凳上宣传演唱.陕西广播电台后来给他们录了音,《群众音乐》杂志还登了他们演出的彩照.“那年代,彩照可是很稀罕的.”刘光朗自豪地说.

毕业后,刘光朗被分配到镇巴中学当音乐教师.

深入民间挖宝贝

在学校学习时,老师就总是说要多学民歌,学得多,作曲才有特点和风格.刘光朗只要有机会听民歌手唱歌,就赶紧记谱、记词.回镇巴当老师后,他的很多学生都比他年龄大,从学生那儿,他也学会了很多民歌.

教学之余,刘光朗不断地到乡镇村舍、田间地头寻找民歌,先后收集了500多首,大部分是各类的山歌号子.他说,“在这一寻访过程中,找到了演唱的技巧,以及谱曲的手法,从而丰富了我的创作和演唱.”

同时,刘光朗还用收集来的民歌素材,填上新词,组织学生在学校排演,还到县城去演出,观众是一片叫好声.

1962年,尽管是心有不舍,但刘光朗还是服从组织安排,调到镇巴县文工团工作.这一干,就是二十五年.在县文工团,刘光朗搞了一个现代山歌剧《婚事》,去汉中演,获得了音乐创作奖.

刘光朗搜集民歌曲谱历时最久的是镇巴版的《十送红军》.

1963年,刘光朗听了空政版的《十送红军》后,觉得尽管好听,但还是有必要去采集原来流传在镇巴的这首歌的曲调.这首歌的歌词,早在1958年就被采集者付文学发表到《民间文学》上.付文学不懂音乐,没办法记谱,只是将歌词记了下来.

刘光朗第一次去原唱者朱有炽家,没见上,他去走亲戚了.时隔十二年后,再次去拜访时,朱有炽已经去世两年了.作为补救,刘光朗见了他的邻居,也是他的侄子朱达武.从朱达武那里,他采录到了镇巴版的《十送红军》的曲调.“这首歌的送别对象,与江西版的不同,是红四方面军.”刘光朗说.

《巴山顶上修堰塘》是刘光朗的代表作之一.1978年,他随陕西省代表团赴京参加演出,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的接见,并为外国元首演唱了这首歌.

1970年初冬,镇巴县正在修建渔洞河大堰.经过两天艰苦跋涉,刘光朗和剧团搞创作的同事一起赶到简池镇渔洞河修大堰的工地.在大堰下边,他们抬头望见几百米高的工地上,打钎的人坐在竹篓上,用一根绳子从上面吊下去.一排连珠炮放响后,“山摇地动,震耳欲聋”.工程人员介绍说,男劳力都上到襄渝铁路工地了,修堰塘就交给了女娃娃们.

刘光朗的老搭档马骥家兴奋之下写了歌词:“半天云里炮声响,巴山顶上修堰塘.是谁头戴柳条帽,脚蹬石壁把崖上.一根麻绳天上挂,一头拴在腰杆上,抡起大锤卷旋风,远近十里响叮当,一口气打了五尺深,只恨钢钎不够长等”最后一句“我当一个猛小伙,原来是个女闯将”是点睛之笔,将战天斗地的姑娘形象描述得贴切、形象而生动.

大巴山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刘光朗来自大巴山民歌王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大巴山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大巴山地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