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此在论文范文资料 与此在到格式塔逆袭向上生命轨迹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此在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08

《此在到格式塔逆袭向上生命轨迹》: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此在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海德格尔从“关系论”视角出发,将处在具体关系、具体环境中的人或事叫作“此在”;而“格式塔”学派则从“整体论”视角出发,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和“完型”.本文以“此在”说和“完型”说为学理资源,分析迈克尔·坎宁安小说《时时刻刻》中处于特定悲剧性“此在”情境中三位女性人物各不相同的生命历程;同时将三位女性的“此在”命运看成是“整体”和“完型”,勾勒出三位现代女性直面“此在”,逆袭向上的生命轨迹,并阐释了包蕴在这生命轨迹中的丰富的悲剧内涵.

关键词:《时时刻刻》 此在 格式塔 逆袭向上 悲剧内涵

一、解读《时时刻刻》的两个视角

读了当代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的小说《时时刻刻》,心灵不能不为之深深震撼.

《时时刻刻》情节并不像战争小说或历史小说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谍战小说或悬疑小说那样吸人眼球.它似乎仅写了三位中产阶级女性的日常生活,但它却像开放在远方的 花一样,有着耀眼的绚丽和令人惊悚的魅力,令读者掩卷后为之深深叹息,难以平静.

小说构思非常独特:作者用虚实相间的手法,以小说《达洛维夫人》为衔接故事的媒介,将历史上真实的人物——自杀身亡的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另两位虚构的人物──家庭主妇劳拉·布朗及其儿子理查德的初恋情人克拉丽莎·沃恩三位女性人物糅合在一起,以平行交替的叙述结构和冷峻、洗练、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她们各自一天的生活,并通过这一天的生活展示了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中产阶级女性为追求理想自由的个性生活所经历的焦虑、恐惧,以及不断地自我救赎并坚强地走向未来的生存路径及心灵历程,勾勒了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女性生活图景.这样的女性生活图景既平常普通,又令人惊悚、震撼人心.

说它平常普通,是因为小说的表层故事主要是女性的日常生活──居家过日、相夫教子、生日派对、生老病死等“一地鸡毛”的琐事;说它震撼人心,是因为这些“一地鸡毛”的琐事背后始终晃动着存在主义的影子,始终和存在主义关注的“烦”(焦虑)、“畏”(恐惧)、“死”(死亡)这样一些主题词联系在一起,并在这种联系中展现了现代中产阶级女性自我救赎的艰难历程以及这个历程中的精神危机和精神冲突,并通过这种精神危机和冲突涉及一系列重大人生主题: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生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人的生命究竟应当怎样度过?小说在这些看似“一地鸡毛”,但始终联系着焦虑、恐惧、死亡的生存现象的背后,向我们提出了不得不让人思考的具有重大人生意义的哲学问题.

从美学角度来看,小说充满了悲剧色彩.因为小说在向我们展示三位女主人公的人生命运时,诉说的几乎都是苦难话语.这些苦难已不再是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以及底层民众物质生活贫乏这样一些简单化的问题,而主要是20世纪以来中产阶级女性所涉及的和人生追求、人格独立,以及生命意义相关的一系列的精神焦虑、精神迷茫、精神失落等问题.它折射出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在高度发展的表象背后掩盖着的有关人的本体危机,尤其是精神生态危机这样一个具有时代特点的新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内心的震撼和警醒.

海德格尔提出了“此在”这个概念,似乎和康德、马克思以来的近现代“关系论”思潮有着某种感应,海德格尔也喜欢从具体的关系、具体的环境(世界)出发来界定人或事物的本质.“此在”这一概念正是海德格尔从“关系论”视角出发提出的.20世纪苛勒、阿恩海姆等学者创立了“格式塔”学说,“格式塔”学说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也叫“完型”.如果我们从“此在”论的视角考察《时时刻刻》中三位女性的悲剧命运,我们发现三者的悲剧命运各不相同,是三种独特的“此在”.这正应了老托尔斯泰那句名言: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是如果我们从“格式塔”(完型)学说的视角整体性地看待三位女性的命运,我们又发现这个大写的、符号化的“女性”,分明走出了一个直面“此在”,逆袭向上的人生轨迹.这个人生轨迹又包蕴着丰富的悲剧内涵.因此,如果从上述两个视角来解读《时时刻刻》,能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这部作品的内涵和底蕴.

二、“此在”:各不相同的人生悲剧

海德格尔曾明确指出:“此在倒倾向于从它本质上不断地和最切近地和之有所交涉的存在者方面来领会本己的存在,也就是说,从‘世界’方面来领会本己的存在.”①用这段话来界定人和人生的本质也非常精准而恰当.因为每一个人以及他(她)的人生,都是由和之相关的各种“存在者”,也就是和之相关的“世界”的方方面面来决定的.这些“存在者”,这些和之相关的“世界”的方方面面,既包含他(她)自身的先天性生理因素,也包含他(她)后天的生活环境、人生际遇等必然的和偶然的因素(存在者).换言之,每一个人及其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不可复制的.以这样观念来看待《时时刻刻》中三位女性主人公,我们发现她们的人生命运、人生悲剧都是一个独特的“此在”.

作品所描写的第一个人物就是英国杰出的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的“此在”性悲剧是双重的.首先是她患有抑郁症.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是一种和人的遗传等生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复杂病症.其次,伍尔夫始终纠结于是在繁华的伦敦生活,还是在清静的乡间小镇生活的两难选择中.丈夫伦纳德将伍尔夫从繁华的伦敦带到清静的乡下小镇,希望妻子在田园般的生活中治疗精神疾病,而伍尔夫则习惯了伦敦这样的大都市的生活,始终向往着伦敦,并且为此和伦纳德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终,伍尔夫虽然让她的作品《达洛维夫人》中的主人公选择了安度余生的结局,但她自己却因忍受不了丈夫伦纳德安排的生活和抑郁症的折磨等原因,最终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现实的痛苦.

小说描绘的第二个人物──20世纪中期生活于美国洛杉矶的全职家庭主妇劳拉·布朗,其丈夫是一名二战中的英雄,他们的儿子理查德,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同时,劳拉还怀上了二胎.这看似完美的生活却并未让劳拉感到幸福.作为家庭主妇的劳拉始终感到自己空虚寂寞,没有独立自由的人生选择.她在读了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之后为空虚落寞的悲观情绪所驱使,驱车来到诺曼底旅馆“19号房间”,这个一直为伍尔夫、莱辛等女性作家希冀的“房间”充满了隐喻意味和象征意味.②劳拉在这个“房间”里终于感到自己是一个自由的人,她可以在这里自由地做任何事情,包括自杀.但是,她在反复的思想斗争之后,最终放弃了自杀念头.因为她感到那样做等于残杀了自己腹中的小生命,也给丈夫和儿子带来无法治愈的伤痛.最终她决定在生下第二胎之后,抛弃丈夫、子女和现有的生活,顶着“世界上最狠心的母亲”的恶名而离家出走,寻找自己独立自由的人生.应该说,劳拉“此在”性的痛苦主要是精神上和人格上的.她最终虽然选择了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但也付出了“抛夫别子”的沉痛代价.

此在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此在到格式塔逆袭向上生命轨迹为关于此在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此在的含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