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宁静致远论文范文资料 与潜心专著宁静致远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宁静致远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4-02

《潜心专著宁静致远》: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宁静致远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名家大腕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个性”,拥有“主任”或“长”字号头衔的,或许还会有点儿“官味”,让人不大容易亲近.也有一些名家大腕在名利丰硕后心满意足地歇息下来,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吴福辉先生当过现代文学馆的副馆长,够得上“司局”级,可他身上没有“官味”;吴福辉先生长期担任现代文学学会的副会长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的主编,可他身上没有“霸气”.笑容总是挂在脸上,谦诚神态和洪亮的嗓音让你感觉到凡事似乎总能商量.在他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何时何地,我们看到的吴福辉先生总是和蔼可亲,朴实无华.至于学术成就,吴福辉先生的博学、厚重、睿智尽人皆知,但他永不餍足,执着地守望着现代文学史园地.雖说总是在“寻迹”“突围”“发现”“怀想”“访谈”和“回顾”,一直在写饱含关怀和感情的随笔,但主打方向始终是他最擅长同时也是他最看重的中国现代文学,推陈出新,引领方向.

《南方文坛》约我写篇小文介绍吴福辉先生.吴福辉先生,我和周围的朋友们都习惯叫他老吴.

一、我与老吴的关系有些特别

1975年7月,我从北大中文系文学专业毕业,留在系里来当教员.1976年系里成立教研室,我有幸进了现代文学教研室.1978年现代文学教研室由王瑶先生和严家炎先生出面招收了六名研究生:老钱(理群)、老温(儒敏)、老吴(福辉)、赵园、凌宇和陈山,后来都是学界的领军人物.

老吴入校不久就研究张天翼,我认识张天翼的夫人沈承宽,因而对老吴的研究特别留意.老吴参与合编的《张天翼研究资料》,是作家研究资料中编得很扎实的一本,对于我的史料研究颇多启发.隔了不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丛书”的编辑邀约我写《叶圣陶传》,而这时老吴为这部丛书写的《沙汀传》已经出版.《沙汀传》被推举为那部丛书中写得相当精彩的一本,我曾抱着“急用急学”的心情拜读过,因而对老吴睿智和严谨特别敬佩.至于老吴还能办行政,是不可多得的“双肩挑”,则是他从北大毕业到了现代文学馆,担任副馆长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的副主编、主编之后才发现的.

1992年春,老钱督促我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投稿.当时该丛刊的主编是杨犁先生和樊骏先生,副主编就是老吴和老钱.我正好有一篇现成的稿子《走向写实主义的蹒跚步履——叶圣陶文言小说漫评》,就按照老钱的指点寄给老吴了,文章刊登在《中 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3期,这是我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因为与樊骏先生也曾有过一面之缘,听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的文章他都会看,就给他写了一封信,请他对我的文章提提意见.他来信说:

我觉得文章写得不错,题目和角度都好,我特别赞赏的是一、利用日记中的材料来说明问题的做法;二、文字朴素、实在,读起来亲切——我的眼前常常浮现你那和蔼诚恳的面庞.一些论点也是站得住的.当然,按我个人的标准,觉得还可以多作些论说、发挥.如今这样点到即止,显得有些拘谨,不够有力、透彻.或许和那些作品都比较短小简单有关,即客观上受到一些限制.我赞同你这样踏踏实实地研究叶圣陶和其他问题.对于你的为人和你的工作,我一直是欣赏的.

这封信提振了我学习和写作的信心,我在感念樊骏先生的同时,对老钱和老吴也一直心存感激.

二、总能尝到属于老吴自己的“第一口的蜜”

这之后,我又给老吴寄过《开拓我国童话自己创作的路——叶圣陶童话集〈稻草人〉漫评》,发表在《中国现代文学丛刊》1994年第3期.这两篇文章拉近了我和老吴的感情,后来见面时总要聊几句.也就是那些琐琐碎碎的闲聊,让我看到老吴渊博而谦和的情怀,也知道了他的一些经历和往事.1959年,老吴从鞍山师范学校毕业后当起了中学语文老师,从初中一直教到高中三年级,一连教了十八年.由于课讲得好,文章写得好,引起上面的重视,获邀参与区市的教师进修培训工作,给区市老师们演讲示范,后来又晋升为所在学校管理教学方面的主任,协助校长主管语文、历史、地理三科的教学工作,成了当地颇有知名度的权威.可见老吴在进北大读硕之前就有了厚实的学术根基,好学不倦,精进不懈.

当中学老师最能锻炼人.现代作家中有一批名家都是当中学老师出身的,鲁迅、朱自清、叶圣陶、朱光潜、夏丏尊、丰子恺、冯至、李广田、陈望道、刘大白等都曾当过中学老师.中学语文侧重于理解和欣赏,理解和欣赏的前提是细读,从局部到整体,都要读出好处和滋味来,这就需要反复揣摩、来回碰撞、深入体味,发别人所未发.从老吴发表的一系列文章看,他对作品和作家的解读就像“蜂嘴的深入花心一样”,总能尝到属于他自己的“第一口的蜜”.皇皇巨著且不说,单是业余写的学术小品,就新意迭出,启人心智.例如1995年写的《封面女郎和学院脸孔》,谈阅读期刊要看封面,进而对海派、新感觉派、京派杂志的封面作了详尽而独到的评述.他说“封面是刊物的脸孔”,“从封面的变化,封面审美欣赏心理的历史变迁,可以测出一时代文学、文化的品类来”.在评述京派刊物的“封面”时说:京派刊物的封面朴素无华,一是出于要与封面“充满各色女郎的话题”、“一向花哨”的海派“对着干”;二是为了“保持‘五四’时代的副刊风味”,以便于“特别适合在大学的门房处发卖”;三是为了彰显京派的“纯正”和“高雅”.在介绍《文学杂志》封面画时说:

最有代表性的是朱光潜两次执编的《文学杂志》.这是在北方编就,却在上海由老牌的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那里什么样的印刷条件没有?但是1937年出的第一卷各期,都是朴拙的印刷体刊名,下画两条鱼吊着支笔,小得像个衬衫纽扣,但却是一个贵族般的徽记.抗战烽火一起,刊物停办,待复员后朱先生把它复刊,1947年后出版第二卷、第三卷,却一仍其旧,将老封面仅仅改了颜色照样使用,就好像没有这十年的间隔似的.①

老吴的这些“发现”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是一种“开拓”,过去从未有人注意过;对于读者说来则不失为是一种“导 读”.我们承接着老吴的“发现”去阅读和思考,就会有更多的收获.拿《文学杂志》的封面画来说:“朴拙的印刷体刊名,下画两条鱼吊着支笔”.细看这两条小鱼一条是浅红色的,另一条是天蓝色的,蜷曲着身子嘴对嘴紧紧地拥抱住一支倒立的毛笔,老吴把这个构图界定为是“小得像个衬衫纽扣”的“贵族般的徽记”.这话对于《文学杂志》的定位实在太精准太形象了.“笔”寓意“创作”和“文艺”;红蓝两色紧紧拥抱在一起的两条小鱼,可以理解为是不同主义和流派的作家.寓意为在“替中国新文艺开发出一个泱泱大国”的进程中,作家们完全可以携手并肩,苦乐相共,维持“公平交易”与“君子风度”,“让许多不同的学派思想同时在酝酿,骚动、生发,甚至于冲突斗争”,从而使“这伟大的时代”产生出“伟大的文艺”.紧紧拥抱在一起的两条小鱼说是“相濡以沫”也好,说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也好,都是对中国文艺界热忱的企盼和激励.假如我的这些理解还能成立,那可完全是“接着”老吴的话题往下说的,没有老吴的启发还不会想到这一层.

宁静致远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潜心专著宁静致远为关于宁静致远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宁静致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