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林兆华论文范文资料 与大导林兆华渴望摘掉紧箍咒孙猴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林兆华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4-09

《大导林兆华渴望摘掉紧箍咒孙猴子》:本文关于林兆华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2016年10月13日,第四届乌镇戏剧节开幕式,80岁的林兆华被搀扶着走上舞台.按照传统,每次戏剧节都会邀请一位戏剧大师担任荣誉主席.前三届的荣誉主席分别是国际著名戏剧导演罗伯特·布鲁斯汀(Robert Brustein)、尤金尼奧·巴尔巴(Eugenio Barba)和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第四届是林兆华,中国当代戏剧界最重要的导演.

林兆华在戏剧圈被称为“大导”.至于为什么,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主持人黄磊和孟京辉递过话筒,赖声川在一旁充当现场英语翻译.林兆华开口:“我见了人多就不会说话.”黄磊说:“那您就夸我.”林兆华停顿了两秒,说:“你们俩(黄磊和孟京辉)相声说得挺好.”

两个月后,2016年12月14日下午,在北京朝阳公园附近一处公寓—林兆华的儿子林熙越公司所在地—《博客天下》记者再次见到林兆华.他穿一条宽松的灰色运动裤,红褐色的毛衣外裹着轻薄款黑色羽绒服,外面套一件深灰色抓绒衣,双手揣在口袋里.几天前,他导演的民俗喜剧《仲夏夜之梦》刚刚结束演出.

没等记者开口,林兆华率先发问:“我先访问访问你们,你们干吗访问我呀?”

排戏的人

“一个排戏的人.”这是林兆华荒芜两年半的微博上的自我介绍.

这个“排戏的人”是剧作家曹禺口中“时代的骄子”,是“戏剧艺术革新家”.在媒体和公众眼里,他是中国小剧场的开创者,是北京人艺的顶梁柱,是最受国际青睐的中国戏剧大师—尽管他自己并不认同“大师”的说法.

在排练场,林兆华从不正经坐着.他喜欢吃水果和零食,经常会嚼着香蕉、牛舌饼在剧场来回走动,看似不正经排戏,其实哪个演员表演有问题,他都知道—他会走到演员旁边,在耳旁悄悄说几句.

在林兆华工作室待过3年的演员闫楠告诉《博客天下》,“大导”不喜欢戏太像戏.有一次演员穿了新设计的服装上台,林兆华说这太“像模像样”,让演员把上衣和裤子换掉,随便换一件生活中穿的.“旁边不知谁说了一句,‘大导,人家设计师是认真设计的,你听听人家说的’.大导回答‘就不听话’.”

林兆华是个新潮的老头儿.他用最新款的iPhone7手机,读亮 封面的《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听交响乐,也听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的摇滚.

摄影师高原的影集《把青春唱完》中有一张照片,穿着浅色宽大衬衣和黑色肥腿裤的汪峰,在话剧《浮士德》的舞台现场演唱.那是1994年,23岁的汪峰还是 音乐学院学生,鲍家街43号乐队刚刚组建,风格前卫的林兆华选中他,为自己执导的这部实验性质的作品制作音乐.

“他现在成明星了?哎,他们火了,我们找他拉赞助去啊.”林兆华转向坐在旁边的林熙越.

钱,是林兆华这些年面临的一大障碍.2010年,他开始鼓捣“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希望以个人名义发起剧展,“请大家一起玩玩”,交流交流戏剧.被请来“一起玩玩”的,包括英国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波兰戏剧教父克里斯蒂安·陆帕、德国戏剧导演托马斯·奥斯特玛雅等

办邀请展每次都亏,往往是刚把前一年的钱还上,就马上开始筹备下一届.2013年干脆停办一届,2014年,因为得到天津大剧院的支持,邀请展从北京转至天津—但仍然在亏,2015年亏了近70万元.

身边人不愿把戏剧之外的琐事说给林兆华听,他偶然问起,知道亏了钱,赌气说要停办,还要解散工作室—但至少现在,一切都还在照常运转.2017年3月,邀请展办到第7届,俄罗斯导演列夫·朵金的戏剧作品《兄弟姐妹》将作为开幕大戏.

怪味豆

这显然不是林兆华第一次亏钱.

2012年,林兆华应邀参加香港艺术节,作品是《山海经传》.这部戏由70余名非专业话剧演员出演,融入华阴老腔、皮影戏、现代舞及贵州民间造像等传统元素,以民间艺人说书的形式贯穿中国远古神话体系,“用近乎游艺的方式演出,在剧场里造成赶庙会一样热闹的气氛”.

韩江是该剧投资人.他告诉《博客天下》,做这出戏之前预计到会亏,最终算下来,投进去240多万元,亏了160多万元.“没有林兆华,我可能不会留在这个舞台.”韩江这样解释此次合作的原因.

他说,《山海经传》是林兆华对梦想的实践,“在探索中国戏剧的出路—完全扎根中国民间艺术,打破表演程式,用传统方式建构新表演.”

上世纪80年代,不按套路出牌的人会联手,做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恰恰是不按套路写的剧本,给了我很大的挑战和刺激,逼着我去找不同于一般舞台的表现形式.”林兆华说.

1982年,基于编剧刘会远的故事写出的剧本《绝对信号》,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列火车尾部的车厢里,展现了失业青年黑子被车匪胁迫登车作案,从内心充满矛盾到同车匪决裂的过程.因为出现“失业青年”这个当时非常敏感的词,剧本没有通过.后来,林兆华把故事的主题解释成“拯救失足青年”,人艺艺委会才勉强放行.

《绝对信号》的演出被安排在人艺一楼的小排练厅,没有对外宣传.当时还是《北京晚报》记者的过士行现场看了这部戏.他向《博客天下》回忆,舞台上没做景,只是用灯光箱当车底,钉了个梯子,放了一张小桌、三把椅子,中间还有个工具箱.舞台上没有追光,林兆华就用装着5节电池的大手电筒自己打光.

落幕后,全场一片寂静,半天没有人说话.老演员田冲率先表态:“北京人喜欢吃一种铁蚕豆,甜酥蹦豆,四川有一种怪味豆.我们就把这部戏当怪味豆吃,其实也不错.”

不久,应观众要求,这部戏被安排在人艺三楼宴会厅演出,一连演了159场.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中国的先锋戏剧诞生了”.

那年,林兆华46岁.

林兆华论文参考资料:

意林投稿要求

意林杂志怎么样

意林期刊

意林杂志

意林杂志订阅

意林投稿

结论:大导林兆华渴望摘掉紧箍咒孙猴子为关于林兆华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林兆华戏剧工作室 招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