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于阗壁画艺术论文范文资料 与重现于风沙下于阗壁画艺术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于阗壁画艺术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09

《重现于风沙下于阗壁画艺术》:该文是关于于阗壁画艺术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唐代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在绘画艺术领域里涌现出了为数众多的画师,其中,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称得起唐代画坛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的三位人物.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作品保留着六朝绘画的传统,可以称作“中原画派”尉迟乙僧的绘画作品,广义上代表着当时西域的画风,因其绘画艺术源于古代于阗画风,因此,可称之为“于阗画派”.千手千眼观音像壁画
唐代,泥质,长65.0厘米,宽54.0厘米
观音面相慈祥,额间另有一眼,现仅存头、胸和部分手臂.秀眉,眼睛细长微微上挑,长耳垂肩,佩戴莲花耳环,肩臂丰满圆润,头戴花鬘冠,系宝缯.有两圈头光,内圈为孔雀绿、外用朱红晕染.整体色彩典雅,线条刚柔有致,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的于阗佛教绘画特征.

一千多年前,昆仑山下的达玛沟绿洲不仅是一处佛教胜地,也是于阗画派的发祥地,这里曾经是唐代画坛“三杰”之一尉迟乙僧的故乡.如果达玛沟不被千年风沙沦没,坐在托普鲁克墩佛寺旁的草甸上欣赏壁画,那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感受.

2000年3月,当地牧羊人进沙漠捡拾柴禾,在策勒县达玛沟乡南部托普鲁克墩挖红柳根柴时发现了佛像,从而揭开了达玛沟南部区域佛教遗址考古发掘的序幕.2002年至2010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当地陆续发掘出了1号遗址(佛塔)、2号遗址(佛殿)和3号遗址(僧院).

于阗画派题材主要以佛教内容为主,兼顾地域风情.壁画中的《建国传说》《鼠壤坟传说》,均为于阗国传说故事,为别处所无.

壁画起样线条多采用曲线,注重轮廓线和局部面线的结合,纤细线条和粗线条因所绘景物大小不同有所区别.较大的主体轮廓线以铁线描摹为主;细部以“盘丝”表现圆弧或是曲卷的物体,如佛的项光、盘结环绕的圆形饰物.尤其是描绘女性的发髻,用笔细腻,丝缕分明.

晕染法体现画面物体的凹凸效果,大致分为两种常见的方法,一为沿勾线内色彩由淡而浓,达到“堆起绢素”的效应;二是沿勾线内施以浓彩,逐渐过渡到淡彩,使中心部位受光部分凸出.在晕染色彩上常采用纯色,背景底色和画面多为对比色.之外,晕染方法还包括:线条间隔表现凹凸的效果,主色调的统一,冷暖色的对比,光线明暗效果等.托普鲁克墩佛寺壁画中较多为平涂色彩,晕染以浅淡色为常见,反映出晕染法早期的特点.汉装行列供养人头像壁画
壁画中所绘供养人头像为中原汉人装束,头戴黑色幞头,身穿铁红底黑色团花图案圆领服饰.

于阗画风受印度佛教绘画的影响,但最终被于阗本土绘画风格所融合,形成和众不同的于阗画派.当然,这并不意味托普鲁克墩佛寺壁画艺术代表尉迟乙僧的绘画艺术水平,但却是于阗画派的基本风格.

托普鲁克墩佛寺壁画内容丰富,在整体上色彩的搭配统一和谐.如果将四壁画面连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可以说,这幅长度为7.4米的彩绘壁画,是迄今少见的具有整体壁画风格的佛教畫卷.

托普鲁克墩佛寺遗址坐北朝南,南北长2米,东西宽1.7米,建筑基址呈长方形.佛寺系木制框架结构,以隼卯衔合,四壁以木骨为架构,间有苇草,外敷草泥而成.墙壁上部残缺,现存高度1.38米,佛寺门位于南面墙壁的 .寺内有一泥塑主尊佛像紧贴于北墙壁,结跏趺坐于覆莲台上,莲台下为须弥座,须弥座基座以上三层阶台,阶台正面可见彩绘石绿色卷草纹.从佛像残损部位观察,佛像躯体、肢干以木骨、苇草制成胎心,以草泥塑形,再经细部雕塑而成.主尊佛像表层施以细腻的黏性壤土,其上均匀涂抹一层白色矿物质颜料,再以土红色颜料通彩佛像.

主尊佛像背后泥壁上绘有背光、项光,背光外缘为贴塑彩绘茛苕叶纹,向内依次分圈彩绘,所绘图案有细联珠纹、莲瓣纹等,色彩主调明显,过渡色彩匀净.

主尊佛像背后的墙壁上有彩绘立佛两尊,分别在主尊佛像左右两侧,左侧立佛跣足立于莲蓬之上,绘有三重身光,双足之间绘有一编结两个发髻的地神.在主尊佛像背光和左侧立佛背光之间绘有千佛.右侧立佛身着袈裟,面相圆满,大耳长垂,高肉髻,胸前有白毫,即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妙好”之喻.佛像壁画
长46.7厘米,宽31.4厘米
佛像目视下方,表情庄重慈祥,额间有白毫,弯眉,深眼窝,鼻梁挺拔,手施禅定印,身披白色通肩袈裟,白色头光,赭色身光.

托普鲁克墩佛寺东面墙壁的壁画上部已经残损,壁画布局以两尊立佛为主.北侧立佛的两侧各有一身菩萨.立佛下部为须弥座,跣足立于莲蓬垫上.立佛具身光,身着白色袈裟.北侧菩萨具三重项光,考古调查报告中对此身菩萨有一段文字表述十分详细:“菩萨面相清秀,身材苗条,细腰丰臀.发披于肩后,头戴花蔓冠,宝缯垂于胸前.裸上身,下身穿裙裤.颈下戴宝珠项圈,戴臂钏、手镯,背敷搭披巾,披巾一头向内绕左手臂两圈下垂,另一头向内绕右手臂一圈而下垂,再上搭于左手后下垂.手掌清瘦,指节纤巧,左手下垂搭披巾,托握一叵罗.右手上举胸前,似拈举一只莲花.菩萨身前和身后下侧空处点缀莲叶,身后空处绘两朵莲蕾.”这身菩萨像可能受6世纪末犍陀罗绘画艺术的影响,如菩萨头戴冠饰,上身不着衣,颈、背戴有饰品,一手持莲花,一手握叵罗或净瓶,这些在犍陀罗壁画中均有所见.但在壁画创作风格上并不尽同,包括画面的布局、色彩,对应的位置及关系都有所差异,这种倾向地域性的壁画风格或许也同时受到早期印度密教的影响.

于阗壁画艺术论文参考资料:

艺术科技杂志

艺术创想杂志

艺术导论论文

领导艺术论文

艺术期刊

艺术教育杂志

结论:重现于风沙下于阗壁画艺术为适合于阗壁画艺术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艺术壁画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