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穿山甲论文范文资料 与穿山甲消亡背后的贪、嗔、痴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穿山甲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09

《穿山甲消亡背后的贪、嗔、痴》:本论文主要论述了穿山甲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我们探究中国穿山甲这样一个物种消亡的可能性,探究这个事件背后的世道人心.能够发现,最可怕的饥饿也不会毁灭任何物种,而即便是轻描淡写的贪欲与虚荣,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当人类意识中狭隘与妄想被激发出来,它将展现席卷一切美好的杀伤力.

中国大陆已无野生穿山甲

早在2014年7月31日,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穿山甲专家组宣布,中华穿山甲在IUCN红色名录里正式评定为“极危”级(CR).事实上,自1994年起,所有种类的穿山甲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ETS公约》)附录Ⅱ,被认为是全球受到非法贸易威胁最严重的哺乳类动物之一.2016年10月初,CIETS缔约国大会通过“所有八种穿山甲物种提升至附录Ⅰ”的提案.这意味着,全球穿山甲得到最高级别保护,禁止一切国际贸易.

在立法与呼吁步履蹒跚,迟迟而来的时候,我们或许不能不承认:现在,中国的穿山甲已经灭绝了.

当媒体记者们想就穿山甲做采访时,尴尬地发现,国内几乎没有相关的专科学者.近年国内已经罕有野外穿山甲观测报告,即使是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都是过去的旧洞.学界很少有人做穿山甲研究了——野外种群之少,甚至支撑不起一个科研队伍了.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工程师曾岩说:“大陆的野生穿山甲基本上没有了.把中国穿山甲这个物种评为‘极危’,就是因为现在基本上找不到了,可以被认为是商业性灭绝,已经无法支撑商业利用.20世纪60年代至2004年,中国境内的中华穿山甲数量减少了89%到94%,这些年我们去各个保护区调研,已经都找不到观测记录了.”

曾岩表示,南方的很多自然保护区这些年都没有观测到穿山甲了,现在的保护区里都有红外自动摄像机,但几乎都没有拍到野外活体的记录.我们认识的很多自然爱好者也在问我们,哪里能拍到野生穿山甲,我们其实也不知道.像北京我们只知道顺义的野生动物救助中心有一只,还是从餐桌上解救下来的.

我们在华南西南做调查,询问当地林业部门,有人说当地有啊,数量很多.但再追问,上一次看到野生的都是10年20年前的事了.人们总觉得穿山甲离自己很近,可山上的洞都是旧洞.一些餐馆里也能吃到穿山甲肉,但那都是过来的.

据国家林业局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全国曾经对野生穿山甲进行详尽普查,评估数量61000只.现在过去了二十多年,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野生动物研究学者表示,全国的野生穿山甲应该不超过两万只.两万只野生穿山甲分布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意味着“一只雄性和另外一只雌性邂逅的几率,接近零.”

2016年12月,中国科学院野外调查专家组在江西、湖南进行两年之久的调查后,最终,他们告诉记者:“很遗憾地说,没有发现任何穿山甲.无论是兽痕还是粪便,甚至是访问调查,我们也没能再找到在这些地区哪怕还有一只野生穿山甲活着的任何证据.”

人工养殖穿山甲?

事实是,严肃的、可信的文献记录,都不支持穿山甲能够通过人工养殖的方式进行保护,更不要说商业化应用.

大陆能找到最早关于穿山甲圈養的文献是顾文仪等(1983)报道上海动物园饲养中华穿山甲的情况,该文作者在当时就指出拒食、人工饲料不合适导致的胃肠道疾病和肺炎是圈养穿山甲的主要死因.

其后陆续有对中华穿山甲食性、人工饲料及饲养管理、出生幼仔及出生时间、栏舍设计、野外救助和放归、孕期及孕期血液生化指标、消化道解剖和消化功能分析、疾病的报道.

另有一篇整理中华穿山甲已知圈养“繁殖”记录的论文,文中指出从1984至2011年间,仅有20例圈养条件下产仔的记录,其中又只有5例是在圈养条件下自然(其中有3例是在台北动物园).其余15例都是野外怀孕后,在圈养条件下生产.而这20例当中,只诞生了13只活的幼仔(含台北动物园的3例).

根据上面所列的文献,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从广州动物园70年始饲养算起,到2011年这4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大陆仅有2例中华穿山甲在圈养条件下自然并产仔的繁殖记录.

偏夜行性的穿山甲生性谨慎,对温度变化很敏感,食性高度特化,导致胃肠道相对也较为脆弱,一胎多只产一仔.对1995至2004年间救治失败的62例中华穿山甲尸检发现,72.5%的个体有肺炎症状,67.7%的表现出消化道病变,而占总数51.6%的个体兼具肺炎和消化道病变.圈养陌生环境、人为干扰和人工提供的不恰当食物的刺激,被认为是引起消化道溃疡,并进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分子为了牟取更多暴利,往往会给穿山甲强行灌胃增重.这种本身就会造成损伤,也是执法部门查获活体穿山甲往往后续救治成功率低的重要因素.

看到这里,如果还对规模化养殖能救穿山甲还抱有幻想,那就很不切实际了.

但是奇怪的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竟然还有大量的关于投资、加盟穿山甲养殖场的报道,也有一些公信力可疑的刊物刊登了一些成功大量繁殖穿山甲的论文——要不就是语焉不详,要么就是“查无实据”.

中医能背这个黑锅吗

有些人认为,中医在中华穿山甲濒危乃至灭绝的事件中,起到了“始作俑者”的作用.事实上,中医将穿山甲列入药用,也有相当长的历史演变.

最早的时候,汉末陶弘景《名医别录》这样记录穿山甲:下品,微寒,主治五邪,惊啼悲伤,烧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方寸匕,疗蚁瘘.陶弘景的意思是,穿山甲有毒,不可以长久服用.比较确切的医学作用是用于治疗“蚁瘘”.

所谓蚁瘘,即现在所说的“痈肿疮疔”.现在的医学已经明确,痈肿是一种细菌感染,致病菌为金葡萄球菌,治疗也有明确的方案.但古人对此缺乏认识,提出了相对臆想的理论.认为这种形态的痈肿疮疖病因是因食品中混有蚁精气所致.陶弘景记录,“鲮鲤,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因接而食之.此物食蚁,故治蚁瘘.”这是癔想出来的疗法,先是癔想疮疖由饭中误食蚁所致,又因为穿山甲食蚂蚁,所以治之.

穿山甲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穿山甲消亡背后的贪、嗔、痴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穿山甲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穿山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