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史篇公益教育论文范文资料 与史篇公益教育,小学生抓起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史篇公益教育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11

《史篇公益教育,小学生抓起》:这是一篇与史篇公益教育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说道,人的成长要经历三个教育阶段,第一阶段叫“入则孝,出则悌.”就是进门要孝顺爹妈,出门要友善兄弟,这是家庭教育;第二阶段叫“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就是言语谨慎,泛爱大众,心中亲近仁义道德,这是社会教育;第三阶段叫“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如果前两件事情都做好了,还有余力,就念点书吧.

上述孔老夫子说的三句话,可能应该算我国最早的公益教育典范了.那么我们现在的公益教育现状如何呢?就这个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意和传播研究院公益教育研究项目主任史篇.

史篇主任笑着说:“我们现在的公益教育和孔老夫子说的正好相反,而是如果有点力气的话,就先念书,然后再接受社会教育的修修补补.同时,我们的家庭教育也是非常薄弱的一个环节,这样培养出的孩子经不起风雨,难以自立,更不用说追求幸福了.所以孔老夫子认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步走是非常有道理的.家庭是孩子感受到爱并且学会爱他人的初级场所,孩子们在家庭教育中可以懂得一个人成长、生存的需要,也就是被爱和给予,也就是爱的关系.学校教育可以使孩子们对亲人之爱转化为大爱,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爱祖国,学习为公众的利益做事情的常识,培养一种精神和意识,修炼给予的能力,从而树立一种使命感.而社会教育则给孩子们提供了完成使命的平台,在完成使命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再提高给予的能力,提高给予的能力可能要通过提高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学习能力、领导能力、服务能力去实现,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孩子自主学习的过程.”

史篇主任介绍说,在提出公益教育之前,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和传播研究院公益教育研究项目组就公益教育实施的三个利益相关方(学校、社区、家庭)中的各个群体(学生、教师、社区居委会、家长),进行了访谈及问卷调研.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项目组对北京市11所小学的学校领导、一线教师以及部分学生、家长、3个社区就公益活动的开展现状、参和现状以及存在的障碍和困难等进行了预调研,在此基础上于2011年5月、6月、2012年5月分别对北京市海淀区36所小学和207个社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的目的在于了解小学生公益实践现状以及公益实践机会的提供状况(主要的提供方包括学校和社区).

经过对大量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公益教育研究项目组发现孩子们对于他人或事物的责任感仍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亲疏关系差序格局:90.9%的孩子认为自己对父母负有责任;61.7%的孩子认为自己对家人的朋友或者邻居负有责任,仅有13.2%的孩子认为自己对陌生人负有责任.本次调查还发现,有70.9%的小学生认为“帮助父母做家务”就是公益,45.3%的小学生认为“帮助好朋友做值日”就是公益,还有3.5%的学生认为“把作业借给同学抄”是公益.界定公益的一个很重要的维度是“利他”,利他不是建立在和个体具有特殊关系的基础之上,而是基于普遍关系,公益实践的受益者除了自己以外,包括不特定的“他人”.从这一点来看,目前小学生对于公益的认知需要进一步启蒙.调查的第三大发现是,目前的小学生能够清晰地辨析出符号性、仪式性的公益实践,比如89%的孩子认为捐款捐物是公益活动.但是只有58.3%小学生认为“在公交车上给陌生人让座”是公益活动.

关于学校、社区、家庭为孩子们提供参和公益实践的情况和限制,公益教育研究项目组发现:社区的青少年公益实践基本上以活动形式开展,没有制度化的机会供给平台.组织方式以社区为主,以社区的便利为前提,而不是以学生的需要为主.学生只有在社区组织这些活动时才有机会参和.对于学校来说,课程、教材、专门师资的缺乏也是目前公益教育的一大障碍.虽然有和此相关的课程,比如综合实践课、品德课,但“小升初”、“中考”的压力使得学习成绩仍是学校、老师、家长关注的焦点,主科老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用在学生其他素养的教育方面.升学考试之外的相关课程和活动在升学压力下经常为其它学科挤压,成为边缘课程.同时由于专业师资的缺乏,某些在优质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公益教育的课程或活动中,由于缺乏指定教材或教师教学技能原因或学校主要应付考试的原因,在实际教学中有唯知识的取向,活动形式较为单一,较缺乏新意,基本还是停留在诸如演讲赛、辩论会、文艺演出或特定节假日参观名胜古迹等传统实践活动,缺乏学生的主动参和和思考.最重要的是,学校、社区、家庭缺乏有效的互动.在本次调研发现,仅有15.5%的社区和周围学校交流较多,74.2%的社区和周围学校只是偶尔或极少交流,还有10.3%的社区从不和周围学校交流.家长对这些活动的参和也极其有限.同样,社区也很少进去到学校中,难以成为学校公益教育的有效参和者.

史篇主任说:“值得欣慰的是,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教师、社区工作者还是家长,对于公益教育的重要性认同度极高,这为实施公益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条件.”

记者获悉,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和传播研究院公益教育研究项目组,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拿出了研究成果——《小学公益实践教程》丛书.该丛书是当前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研究的新探索,突破了以往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形式,遵循了让学生从做中学的认知规律,也是对新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力图开拓一种纪实性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该丛书为教师创造性探究教学提供一个范本,促使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束缚,变灌输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性.

史篇主任介绍,公益教育项目组已经历四年有余的研究和探索,在北京市5个不同的城区的5所不同类型的小学,抽取了一至六年级共计41个班级(学生2400名,教师45名)进行《小学公益实践教程》预试点,并且配套教师专业培训、社区工作者专业培训以及家长家庭教育交流等活动.经过一年多的课程督导和跟踪,最终前测、后测效果对比评估,表明学生在公益意识、公益行为能力以及公益价值观等均有显著提升.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学生参和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例如六年级学生针对盲人出行困难,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存在阻碍的公共问题开展“关爱盲人,关注导盲犬”的公益活动.学生们通过体验视力残障人群的生活、采访视力障碍人士陈燕、公交车司机、教师、乘客等搜集材料、意见,制定行动计划、表演舞台剧并向市政交通管理部门递交倡议书,积极改善视力残障人士的出行状况.由于学生们的长期的、持续性的倡导实践努力,今年5月1日,《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明确视力残障者可携带导盲犬进站乘车.

学生们通过新媒体倡导改善公共事务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例如四年级学生关于“少放烟花炮竹,还北京蓝天”的短信倡议得到全校师生的大力支持,2013年大年初一的《北京日报》对此举进行了特别报道.此外,参观场馆、景点义务讲解员、递交社区公共设施修缮建议书等等主题公益活动无不体现出学生改善身边公共事务的参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学习兴趣、共情情感、组织能力、自信心等综合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公益教育研究项目组目前已经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选取了代表性城市建立实验区,今年10月31日—11月1日,公益教育研究项目第一个实验区落地甘肃省兰州市,召开《小学公益实践教程》兰州实验区启动仪式,拉开了《小学公益实践教程》在中国西部城市推广的序幕.11月10日,《小学公益实践教程》在北京燕山地区召开课程实施启动仪式,近万名学生和数百名教师将参和到课程实施中.对于学生公益意识、公益行为能力以及公益价值观等监测、评估还将持续,为建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提供依据.

史篇主任说:“公益教育正是引导学生通过参和公益实践活动满足自己不同层次的需要以达到幸福感,同时也要关注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及其幸福,这样的幸福才是最高境界的幸福.我们项目组在社区、家庭方面的公益教育教程正在完善中,不久即将面向社会推出.”

史篇公益教育论文参考资料:

地理教育期刊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艺术教育杂志

廉洁教育论文

国家级教育类期刊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结论:史篇公益教育,小学生抓起为关于史篇公益教育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公益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