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摸着石头过河论文范文资料 与中国基金会走出去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摸着石头过河范文 科目:开题报告 2024-03-10

《中国基金会走出去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本论文为您写摸着石头过河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严格意义上全面“走出去”的中国基金会目前还没有,绝大多数仅在一两个层面实现了零的突破

陆波:世界未来基金会理事兼秘书长、非营利组织管理博士

中国公益慈善“走出去”

到了不同的阶段

《中国慈善家》:你在《善行天下》一书里把基金会“走出去”分为五个层面,资金、人员、项目、机构、品牌,目前国内实现五个层面全都走出去的基金会有哪些?

陆波:根据我的研究,严格意义上真正做到这五个层面全都走出去的基金会目前还没有,绝大多数仅在其中一两个层面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资金走出去相对容易,比如国外发生灾害,基金会捐款用于灾后救援;人员走出去主要指有常驻国外执行项目的工作人员,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都做到了这一点;“走出去”的项目涉及领域比较广泛,国际交流类像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年开展的国际青少年交流营项目,学术研究类像华民基金会在美国罗格斯大学设立的华民研究中心,扶贫类像中国扶贫基金会的“非洲之角旱灾”项目等;机构走出去方面,比如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2006年在英国伦敦成立了分支机构“中国儿童慈善”,2015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缅甸设立了第一家海外办公室.

最能体现基金会成熟度的是品牌“走出去”,中国到今天为止,在公益慈善领域,还没有一个品牌在世界上叫得响.我在《善行天下》这本书里也列了几个基金会走出去的品牌项目,比如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母婴平安”项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希望工程走进非洲”项目,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的中缅、中苏、中蒙“友好光明行”项目等,这些项目都做得不错,相对形成了品牌,但是距离品牌深入人心还有一定距离.

《中国慈善家》:你如何评价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走出去”?

陆波:在我国的基金会中,在“走出去”方面,他们处于领先水平.中国扶贫基金会“走出去”的意识很早,2007年就提出了国际化战略,是我国提出这一战略最早的基金会.在执行方面也很坚定,他们的工作人员给我讲过,几年前捐助海外救灾时也接到过指责甚至谩骂的电话,认为国内的救灾都没做好,不该把钱捐给国外,他们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依然坚持“走出去”.

另外,我觉得他们这两年厚积薄发,国外办事处做的项目比较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深入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这是很难的.比如基金会有一个项目是在尼泊尔给当地群众做健康培训,其中一个环节是用15分钟时间教他们怎么洗手.之前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了解到当地人总是生病,寿命不长,我猜他们可能研究过洗手问题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通过观察,找到痛点,然后做出针对性的设计,这个案例我印象很深.我认为这种项目意味着中国公益慈善“走出去”到了一个不同的阶段,以往“钱到、人到”基本就可以了,现在还做到了“心到”.

《中国慈善家》:如何评估一个基金会“走出去”的能力?

陆波:除了在资金、人员、项目、机构、品牌五个层面都实现了“走出去”之外,我认为还有两个能力要素:第一是资金规模,第二是时间长度.

资金规模是指在国外投入的善款总量,这是一个实践指标,代表了募款能力、项目能力、人才储备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时间长度是指在国外运营的时间.

有一个说法是从企业界学来的,叫“走出去、留下来、沉进去”.实际上有三个阶段,“走出去”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要看能不能留下来,有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优秀的人才维持项目的运转.第三步叫沉进去,就是看项目是否能够深入人心,得到当地人的认可,收获好的效果.

勇于尝试的基金会太少了

《中国慈善家》:你认为中国基金会“走出去”目前处于什么阶段和水平?

陆波:根据我在两年前做的一项调查,我国基金会在“走出去”方面处于初级阶段的探索和尝试期,基本上处于“四无”状态:无固定经费来源、无固定项目、无当地雇员、无固定办公场所.说得形象一点,如果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分别对应小学、中学、大学,那么我们目前就是小学一年级水平.

2004年6月《基金会管理条例》实施后,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为代表的一批公募基金会和以华民慈善基金会、成美慈善基金会为代表的一批非公募基金会开始走出国门,在海外开展公益慈善项目,但它们所开展的基本上是跨境发展的尝试性行为,投入资源不多,项目期限不长,也没有全面、长期的战略规划.

近两年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没有质的飞跃.

《中国慈善家》:这样的“四无”状态会持久吗?

陆波:“四无状态”是一个必然阶段.其实“四无状态”归结到一点,就是缺乏资金.没有资金才舍不得租办公场所,开不出有竞争力的薪酬,没法制定长期的项目计划和目标,没有长期的项目规划就无法找到长期的当地合作伙伴.所以“四无”的根结是缺资金.缺资金的根结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信心不足,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所以可能就看不长远,准备也不充分.

整体来说,这是必然要经历的,先“摸着石头过河”,然后再进入一个有信心的阶段.所以不要把这个阶段看得那么灰暗,中国已经有了这么多基金会“走出去”或者在尝试“走出去”,尽管目前比较初级,但是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来看待未来的发展.

《中国慈善家》:中国基金会要真正“走出去”,挑战和障碍主要有哪些?

陆波:首先,国际舆论方面,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某些西方媒体散布“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对我们不利;其次,国内舆论方面,尽管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今非昔比,但是国内仍然有大量的落后地区和困难群体需要帮助,大量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海外开展公益活动,容易引起国内公众和媒体的质疑;第三,法律法规缺位带来挑战,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涉及非营利组织(含基金会)参和国际事务、设立分支机构方面的法规,这让基金会“走出去”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或者导致行政成本过高;第四,人才短缺,中国基金会行业现有员工基数本来就少,有能力参和国际事务的人就更少,从数量到质量都难以承载“走出去”的历史使命.

摸着石头过河论文参考资料:

河洛文化论文

关于河洛文化的论文

结论:中国基金会走出去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为关于对写作摸着石头过河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中国摸着石头过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