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深察名号论文范文资料 与深察名号本体建构逻辑进路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深察名号范文 科目:论文范文 2024-02-17

《深察名号本体建构逻辑进路》:本文关于深察名号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深察名号》通过从名上升到本体、把本体落实到礼、将人安顿给天的本体建构的逻辑进路,解决“天人之际”问题,达到理论的圆融和实践的成功.它把“名”作为天、人之间的纽带,这条纽带由“圣人”具体掌控,人的主客观矛盾通过“圣人”所说出的“名”在人自身中得以解决.它表明战国末已有融合端倪的先秦哲学实现了融合,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使儒学首次成为官方哲学,塑造了民族精神.解析《深察名号》本体建构的逻辑进路,有助于我们深入系统地把握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以及整个儒学史.

关键词:深察名号;本体;逻辑

中图分类类号:B2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11)02-0070-04

“名”是先秦哲学的重要概念.关于先秦的名学思想,儒家重*、墨家重形式逻辑、名家重“辩名析理”、法家重“循名督实”,不一而足,主要是在实然层面论“名”.孔子以“正名”思想作为创立儒学的切入点,荀子著有《正名》篇,“正名”思想是儒家的重要传统.而且,大凡改朝换代,“名”的问题往往凸显为社会问题.因此当汉武帝重新确立思想上层建筑时,儒家董仲舒著《深察名号》,接着先哲讲“正名”,承担起政治思想和哲学建构的时代重任.《深察名号》系统建构了“天人合一”的天本体论,集中体现了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是汉代儒学形成的关键著作.解析《深察名号》本体建构的逻辑进路,有助于我们深入系统地把握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以及整个儒学史.

一、从名上升到本体

董仲舒的“正名”思想离不开历史的机缘.从学脉上看,战国末年阴阳家邹衍将战国前期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天人感应”思想相糅合,形成了以“天人感应”思想为核心的“五德终始”的历史观.“天人感应”观念在春秋战国时已颇流行.如,孔子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洪范》和《月令》的中心思想就是“天人感应”.和邹衍同时或稍后的《易传》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上》),显示出战国末年儒家和阴阳五行家的融合.汉儒深化着这种融合.从现实政治来说,武帝伊始,黄老思想作为汉立朝以来所实行的思想上层建筑,已完成了“休养生息”的历史任务,有必要淡出政治舞台;国家的主要任务转变为以强化 集权来巩固、发展政权,思想上层建筑从“无为”转变成“有为”.武帝遂以“册问”“贤良”的方式准备建立新的思想上层建筑.在执行武帝第一道举“贤良”的命令时,丞相卫绾奏请罢去“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获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受到武帝的赏识而见用,儒学受到政治的青睐.

董仲舒的《深察名号》讲“正名”,旨在解决“天人之际”问题,是对超越的形上本体的追寻.他讲“名”,同于先哲的是,名反映实,实是名的内容.他说:“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以下相同出处略)“名者,大理之首章也.录其首章之意以窥其中之事,等”在董仲舒的视域里,这种名实关系只是表征着常识和经验世界的图景.他要超越这一实然的认识模式.

首先,他明确地在名和实之间置入“圣人”作为正确认识的 .他说:“名者,圣人之所以真物也,名之为言真也.”只有圣人才有资质正确认识事物,这就赋予真理以神圣的权威性.“民之号,取之瞑也”,百姓愚昧,自己无法直接获得真理.因此,百姓要获得真理,就只能求教于圣人.“圣人”指孔子和“王”(实为汉朝皇帝).需要指出的是,董仲舒并没有否认百姓直接联系认识对象,他只是强调:百姓要获得真理,就只能直接联系圣人、间接联系认识对象.他把认识主体区分为圣人和民,这种区分不仅是圣人教化说的理论前提,而且是为了把名的本体上溯到天创造必要条件.

其次,他将“名”的本体上溯到“天”.他说:“治天下之端,在审辨大;审辨大之端,在深察名号.”弄清事物的类别和纲领,是治理天下的逻辑起点;而深入考察“名”和“号”的内涵,则是弄清事物类别和纲领的逻辑起点.“名众于号,号其大全”.“名”、“号”异名同谓.董仲舒这样解释圣贤语录,是要为名号找到终极的根据.他说:“天地为名号之大义也.”“名则圣人所发天意.”这里的“天”包括天和地,指整个宇宙.名以天为终极根据,而且代表和表现天,即“名”以“天”为本体.董仲舒尊奉孔子,他的“天”和孔子的有相同的一面:天有最高意志以及能主宰一切的权威,但不直接发号施令.不同的是:“孔子所谓天.可以说是由主宰之天到自然之天的过渡形态”.董仲舒却认为:“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行而见其光.等故位尊而施仁,藏神而见光者,天之行也.”(《春秋繁露·离合根》)董仲舒的“天”是至上神之天和封建*之天、自然物质之天的统一体,既是宇宙的本原,又是万物的大全,所以才是宇宙的本体.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而我们可以说,在苏格拉底诞生之前的几十年间,孔子已经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了人的身边.董仲舒将“名”的本体从实然层面上溯到终极的“天”,则使人间的哲学和整个宇宙融为一体.

二、把本体落实到礼

接着,董仲舒把本体落实到礼.董仲舒曾将“礼”分疏为“三纲”的条目,后在《基义》中明确提出“三纲”这一概念及其内涵,在(《顺命》中赋予“三纲”以“受命”说.在《深察名号》里进一步说:“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礼”、“三纲”、“受命”都是“名”的具体形式,既然名的本体是天,那么礼的本体也是天.所以,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讲礼时就以天说礼,把本体落实到礼.

董仲舒通过分析天子、诸侯、大夫、士和民五种号及其所包含的名来说礼.他首先论述王君关系.董仲舒所说的“王”指“天子”、皇帝和后人常说的“君”,而他所说的“君”则指“诸侯”以及相当于后人所说的卿级重臣.他认为“王”、“君”两号各自有五个名,分别构成“王”号、“君”号系统.王对君具有天然的权威.如他论述王“号”说:“深察王‘号’之大意,其中有五科:皇科,方科,匡科,黄科,往科;合此五科以一言谓之王.王者皇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黄也,王者往也.是故王意不普大而皇,则道不能正直而方;道不能正直而方,则德不能匡运周遍;德不能匡运周遍,则美不能黄;美不能黄,则四方不能往;四方不能往,则不全于王.故曰:天覆无外,地载兼受.风行令而一其威,雨布施而均其德,王术之谓也.”董仲舒论礼的名号,兼论先秦儒家以来讨论的“经权”关系.他重视经的天意性,轻视权变的人为性,以此强化君臣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最高地位.他说:“用权于变,则失中适之宜.”这一点异于孟子.孟子重视“经”但不轻视“权”.孟子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

其次,论述王和大夫、士、民的关系.在礼的秩序中,地位仅低于王君关系的是这三种关系,其间

深察名号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深察名号本体建构逻辑进路为关于深察名号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深察名号是什么意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