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审慎论文范文资料 与中国金融审慎监管改革的走向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审慎范文 科目:论文模板 2024-03-23

《中国金融审慎监管改革的走向》: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审慎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资产管理业务的影子银行特质

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以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第一个重要文件.之所以选择资产管理业务(简称“资管业务”),与其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和规模不断攀升紧密相关.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7年末,资管业务总规模已达百万亿元.资管业务的创新发展,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增强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优化社会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改革前分业监管模式下,不可避免地对资管业务走向产生了负面影响.

我国分业监管模式于2003年建立, 契合了当时金融业发展的需要.但随着金融业的混业发展,分业监管的弊端逐渐暴露.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由三个职能部门分别监管且互不隶属,出于各业发展的现实和利益诉求,各业监管的规则和标准并不一致,这就留下了监管缝隙.在信贷政策趋紧时,金融机构势必利用监管缝隙进行监管套利.分业监管模式下,金融市场和信息被各监管机构分割,金融机构为了规避日趋严格的监管政策,跨行业、跨市场的多层嵌套产品应运而生,风险底数难以测量,信息分割导致监管无力.分业监管模式下,各金融监管部门重发展而轻监管,宏观审慎监管不足,致使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形成规模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积累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影子银行的概念最早在美国出现,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日益受到各国重视, 诸多学者认为影子银行是导致金融危機发生的诱因之一.什么是影子银行?纽约联邦储蓄银行将其定义为进行期限、信用和流动性转换交易业务,但不受最后贷款人制度的支持,亦没有公共部门的信用担保的金融*机构.金融稳定理事会认为影子银行是排除常规银行系统之外的非信用*.中国人民银行将其定义为从事金融*活动,具有与传统银行类似的信用、期限或流动性转换功能,但是未受《巴塞尔协议Ⅲ》或同等监管程度约束的实体或准实体.由定义可知,影子银行具备商业银行具有的信用转换、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三大功能.但与商业银行通过吸收活期存款同时发放贷款不同,影子银行以金融脱媒和去中心化的表现形态完成信用*功能.金融脱媒指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资金的供给通过一些新的机构或新的手段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输送到需求单位,这意味着资金从商业银行的流出,存款和贷款去商业银行化.去中心化指改变以商业银行为中心的融资情况,在金融市场创造出更多的投资组合和融资途径,使得资金融通方式分散化进行.

从影子银行的概念和特征反过来审视资管业务,可以一窥其特质.从最终贷款人和最终借款人角度考察,个人、企业和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通过商业银行表外发行的理财产品,以资管业务的形式,提供给大型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地方国有企业、房地产商和中小企业等.通过提供相对较高的收益,加之普遍存在刚性兑付, 资管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存款的替代储蓄工具,资管产品的发行人将承担信用、期限以及流动性风险,符合信用转换、期限转换以及流动性转换的特征,因此,资管业务可视为一种信用*.最终贷款人的资金直接进入资管业务,并流向最终借款人,完成了金融脱媒化.资管业务具有多种业务类型,如商业银行就有自主投资管理、购买其他金融机构产品、借助其他金融机构投资和委外业务四种类型,资金融通方式去中心化.因此,既是信用*, 又符合金融脱媒化和去中心化的特征,大部分的资管业务属于影子银行的组成部分.

资管业务的影子银行化是我国分业监管的弊端造成的.分业监管模式下,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制定的监管标准不一且互不相通,而资管业务涉及多个行业、多种领域和多个监管机构,监管冲突与缝隙难以避免,使得资管业务采用多层嵌套方式规避监管或者进行监管套利.随着实践的发展,资管业务的类型越来越多,合作模式也越来越多,两相交织之下,资管业务日益复杂,而监管机构限于对实践认知的滞后,难以分辨,无法利用现有的监管规则进行监管,更无法进行穿透式的监管.另外,资管业务是近些年出现的新生事物,并未受到诸如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采取的系统监管和相同的监管力度.因此,综合作用下,资管业务的影子银行化无法避免.对此带来的巨大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改革势在必行.

资管新规中的审慎监管框架

金融危机以后,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只专注于微观审慎监管是不够的,必须把审慎监管提高到宏观层面.各国学者也从系统性、逆周期、影子银行等方面研究防范金融风险的积累和传播,并一致认为应该将宏观审慎监管职能明确赋予某一决策机构,确定其政策目标和权力.由此,各主要经济体纷纷改革国内金融监管体制,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美国在财政部构建了跨部门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负责宏观审慎监管,成员包括财政部、各微观监管机构和金融研究办公室.英国建立了由银行主导的审慎监管框架,英格兰银行内部新设立审慎监管局和金融行为局负责微观审慎监管,成立金融政策委员会来负责宏观审慎管理.欧盟成立了欧洲系统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宏观审慎监管,协调欧洲银行管理局、欧洲保险和职业养老金管理局、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三大微观审慎监管机构实施宏观审慎政策,2012年建立单一监管机制,由欧洲银行负责监管整个欧洲银行业.

十九大提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8年期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获得审议通过,确立了“一委(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一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新的金融监管框架.金融委负责重大问题的统筹和协调,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 负责拟定行业重要法律法规草案和宏观审慎管理,银保监会和证监会作为两大微观审慎监管机构,在统一的监管标准下,分别负责银行、保险、信托行业和证券、基金、期货行业的微观审慎监管,维护金融机构稳健运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在新的框架下,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结合的程度更加紧密,也有助于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

审慎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中国金融审慎监管改革的走向为适合审慎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审慎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