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偏好荒诞人论文范文资料 与我骨子里就是个偏好荒诞人(创作)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偏好荒诞人范文 科目:论文目录 2024-04-07

《我骨子里就是个偏好荒诞人(创作)》:本文是一篇关于偏好荒诞人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很多评论家和读者都指出我小说的“荒诞性、神秘性”.但我写作时从没去思考过荒诞,也没刻意去探讨人内心的隐秘.只是觉得那样创作很顺手,很过瘾.从长篇小说《王痞子的 》到中篇小说《错乱》《洞的消失》《达达失踪》《挖宝》《去吧,罗西》等等,都体现了我个人创作的喜好,也形成了一个时期的“风格”.我通过夸张变形探寻变形的社会、人性的本质以及人们内心隐秘的创伤.那几年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到我这里,我都能将其“扭曲”打碎,正面题材反过来写,温暖主题浇塑成冰柱.总之是一脑子批判,一肚子怒火.我有个教中文的亲戚调侃我说:“我怎么从你的小说中就看不到光亮和温情?你作品里就没几个好人.”当时我只是一笑,没有在意.我身边也有朋友说:“你的小说我看不懂.”我同样也没在意.

几年前的样子,有位作家善意提醒我说:“你的小说好多地方用力过猛.”我回想了一下,我写作过程中的确有意无意将人物推到极致,迫使他们没有抵抗的余地.用力过猛,就像抓坏蛋,不小心弄死了对方,失掉活口 获取线索抓大鱼的机会.还比如炒菜,火力太大,将菜炒焦炒煳了.从那时候开始,我尽量掌握好用力分寸,将人物和细节弄得稍“柔和”些,收敛起内心的“凶猛”,甚至停下来给人物以出路.效果的确好多了,曾经“大扫荡”扫掉的东西逐渐凸显出来,我的小说获得了新生命.但是习惯成自然,当我不注意不强调的时候,我过猛的力量时不时会使出来.我琢磨了一段时间,我尝试用写实主义写法来抵消一部分荒谬风格的力量.多次写作后,效果也比较明显.我甚至喜欢上了写实主义.我接着写了一批很写实的小说.

也许我骨子里就是个偏好“荒诞”的人,写一段时间现实主义题材后,腻了,还是觉得荒诞性更过瘾,更能满足自己创作需求.又回过头来写“荒唐”事件.写一段时间“荒唐”題材,又腻了.我在原谅自己“朝三暮四”后发现,我需要在“荒诞”和“写实”间来回倒腾转换,这是我的“宿命”.一年之中我发表的小说,两种“风格”同时存在.2017年我发表的小说中,《红岩》第一期的《大雁楼》、《山花》第九期的《第九座山》、《广西文学》第十二期的《金色蘑菇》等是“荒诞”小说,而《当代》第四期的《抓捕路霸江自善》、《解放军文艺》第二期的《田野》、《民族文学》第八期的《重返梅山》等等又是非常写实的现实主义作品.再比如,2018年,《红岩》第一期刊发的《神鼻》、《青年作家》第一期的《秘密计划》仍然是有荒诞成分的作品,而同样于第一期刊发在《作品》的《血丝玉镯》则是现实主义作品.我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地将作品分类:荒诞作品归为 A面,现实主义小说称作 B面,装扮成有文化的“两面性”.

我写作喜欢“批次”,一口气写两三篇,然后再回头修改,再一批投出去.所以容易出现扎堆刊发的现象.对于我这种“不良”习惯,还望广大读者给予原谅.

下面我想谈谈《滇池》本期刊发的三个短篇.

不难看出,《高倍望远镜》《陌生来电》《地下》有 A面和 B面成分,尽管不是那么典型.三个短篇中《地下》最早写成.当时就想写一个中篇,想写写埋在地下的苦难,通过出生即死的婴儿写一对小夫妻农民工在城里的挣扎和困苦.不知为啥,中魔似的,才写到三千多字,突然就没话可写了,感觉原来的设想已经完成.放下来等了段时间,一家城区内刊约稿,我投过去.刊出来后,广西师大文学院一位老师对我说:“《地下》短小的篇幅包含了中篇的容量.”听后,我经不住笑了.我原本就是用来写中篇的嘛.但也有读者说了,“这是中篇小说的题材,你写成短篇真是可惜了.”关于三四千字的小说,目前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因为篇幅太小,许多刊物都不愿接收.让我兴奋的是,《滇池》很大度地接纳了它.同样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上海文学》第一期搞了个短篇小说特辑,篇幅都在四千字以内,最短的才两千字.按我的创作习惯一口气就能写过三四千字的,为啥《地下》只写到三千多字就结束了呢?我仔细回忆后想起来,当时我正在重读鲁迅、孙犁、汪曾祺的小说,这几位代表性作家作品篇幅都不长.这就是答案.

《陌生来电》原名《我出狱了,快来接我》,责编包倬建议改成现在这个名字,改后挺好的.2015年杜鹃花开时节,我跟几位朋友去郊县高山上赏花.我们跟随当地向导从山路爬行,我们不时行进在那边还没修好就废弃的公路上,公路已杂草丛生,洪水冲毁.返回走的也是同一条道.我们快下到山脚时,一辆越野车冲上来了.我们告诉他们,向前无路.对方不听,继续向前.太阳落山,我们在返回城里路上,其中一位朋友说:“你们猜那辆越野车结局会怎么样?”我们都没回答.有好几处,任何车都过不去的,包括坦克.多日之后,甚至两个月后,这个朋友有一天还在提起:“你们猜那辆越野车结局会怎么样?”这一下触动了我的灵感.一个陌生的来电使叶万勇多了一份牵挂,并且欲罢不能.打电话的陌生人是谁?不管是谁,既然他已出狱,就已成为社会正常人的一分子.他一定很孤独,需要关怀需要温暖.叶万勇两次去寻找陌生人未果,他的举动似乎“反常”怪异,自作多情.但在我看来,他的举动叫人感动.这个世界就是因为有对他处的关注、对不相干人的关怀,才有大爱才有温暖.小说最后,叶万勇跟太太偶遇亲眼见到他固执开着越野车上山的人.“也不知道后来那辆越野车怎么样了?”一个中年妇女说,“前面根本就没有了路啊.”叶万勇寻陌生人未果,他仍然有成就感.这个成就感就是:爱他人爱世界.《陌生来电》是个温暖型小说.这两三年我写过好几个温暖型小说,想改变一下我在一些读者心中的“坏形象”.《陌生来电》不到五千字,同样有着不轻易被刊物接纳的命运.有两回我分别跟两家刊物编辑说,我投给你一个三五千字的小说行吗?对方客气地说,你给我万字小说或者中篇吧.虽然不是全部,但一些刊物在有意无意地拒绝小篇幅的小说.这大概也是近十年来短小说不繁荣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篇幅短小的小说特别难写.看过鲁迅汪曾祺孙犁他们

的作品后,我只有一个念头:放弃写作,你不是这块料.

写作路上总会出现许多意外和有趣的事.下笔写《高倍望远镜》前,我准备写另外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我早两年就在“灵感笔记”里记下.这个故事是什么呢?上世纪 90年代初,桂林朱紫巷发生一起灭门案,二十七八年了,至今仍未破,成为悬案.据 部门人说,硬是没有找到有价值的线索.这个当年震惊桂林城的大案,如今不提及许多市民都忘记.但是,有那么三五个市民不仅没忘还时常在一起讨论.他们非 人员,却业余侦破二十七八年.我想以他们为原型写一个小说,但一直没找到好的突破口.我设想过主人公是目击者,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寻找那个凶手;也设想过他是目击者,却不报告 ,自己接近凶手,观看凶手的日常生活;还设想过,主人公就是一个关注此案并且私下寻找线索而不能自拔的普通市民.三种故事我都没有特别的突破口.当我选择好奇并且略为变态地“观看凶手日常生活”这个故事,打开电脑敲键盘时,一瞬间改变主意,写了一个几乎没有完整构思过的《高倍望远镜》,这太神奇了.《高倍望远镜》写得特别顺利,人物故事潮水般向我涌来,我不得不专心迎接.这个故事很明晰,抢银行者逍遥法外最终成为“精神病”,目击者被当做嫌疑在看守所待了三十年.故事很荒唐,我想从这个荒唐的故事中看见人性里不能逾越的地方.

作家都不太爱谈自己的小说,自己要表达的东西都隐藏其中了,再谈就是多余.我期望读者能读出跟我想法不一样的东西来.

责任编辑 包倬

偏好荒诞人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我骨子里就是个偏好荒诞人(创作)为关于本文可作为偏好荒诞人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荒诞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