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马华论文范文资料 与花踪文学奖在马华文学场域象征资本的确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马华范文 科目:论文题目 2024-03-30

《花踪文学奖在马华文学场域象征资本的确立》:此文是一篇马华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 要:始于1991年每两年举办一次的“花踪文学奖”是马来西亚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最受关注的主流华文文学奖,更是马华文学生产及审美取向上一项不可忽略的公共认可机制.“花踪文学奖”主办方《星洲日报》以文化疗伤为起点,通过颇富国族寓意的文学奖命名、精制的华族文化结合文学盛典的颁奖礼及主办花踪讲座等系列文化包装,建构起花踪文学奖“文化传薪者”的形象;花踪文学奖同时挟《星洲日报》的影响力和传媒宣传之势,借力大众文化消费语境,通过文学奖与大众传媒相辅相成的路径,确立在马华文学权力场域中的象征资本.

关键词:花踪文学奖;马华文学场域;象征资本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8)2-0100-09

马华文学指“华裔马来西亚人在马来西亚境内或境外用华文书写的文学作品”,①其生产和消费的主体主要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根据2010年马来西亚统计局的人口普查,华裔人口逾639万人,华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4.6%,②马来西亚是除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地区以外唯一拥有小学、中学、大专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相应地,马华文学亦颇具规模.但同时马华文学被排斥在国家文化之外,没有成熟的社会及市场机制支持,非常受限.缺乏国家资源的挹注、作为少数族裔书写的“小文学”——马华文学实际上是一种纯民间运营模式.

就整体环境而言,时至今日,“马华文学的生存模式仍依赖副刊和文学奖”.③马华本地的文学奖主办单位均为民间机构,包括地方性与全国性的乡团、社团、校友会、作家协会、诗社以及其它文艺组织,所办过的文学奖不下30项,④多半因缺乏大众传媒的配合,以及征文的规模太小、奖金不高,没有形成“大奖”的气势与格局.⑤始于1991年举办的马来西亚“花踪文学奖”,是以大众传媒《星洲日报》的名义设立的文学奖项,两年一度的“花踪大戏”,以空前的规模和历时二十多年的努力,成长为大马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最受关注的主流华文文学奖.⑥花踪文学奖成为马华文学生产及审美取向上一项不可忽略的公共认可机制,尤其是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崛起以及马华文坛当下的文学生态都跟“花踪文学奖”密不可分.⑦“花踪”获奖作品大多成为马华文学的重要乃至经典作品,历届“花踪”作品几可视为一部微型的马华文学史.本文试图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作为切入点,对花踪文学奖的设立、品牌策划、运营等形制方面进行考察,解析花踪文学奖怎样确立其在马华文学场域的标杆性地位,为何及如何成为马华文学的象征资本?

一、命名:作为国族寓意符号的文学奖

1990年3月,《星洲日报》宣布即年起举办两年一届的“《星洲日报》文学奖”.从“星洲日报文学奖”到“花踪文学奖”经历了一个命名的过程.而命名从一开始就因文化名人的参与、媒体图文并茂的宣传造势而引人注目.

先是新加坡多元艺术大师陈瑞献为文学奖倾注心血创作以玫瑰与海鸥为意象的铜雕奖座,奖座命名为“花踪”.“花踪”与“华宗”谐音,象征“华人之所宗”,即华人所向往、崇仰的事物.⑧这使得该奖项具有了强烈的文化象征意义,文学奖正式易名为“花踪文学奖”.此后,这个抽象写意造型、具深刻寓意与美感的花鸟奖座成为“花踪文学奖”的标志性LOGO,“如今已成马华文学一个精致的象征”,⑨同时在使《星洲日报》的“花踪”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充盈着亲切又神圣的文化光晕.

其二,马来西亚文化创意人、重要文化活动推手陈再藩和著名音乐家陈徽崇共同为颁奖礼创作主题曲《花踪之歌》.黎紫书称《花踪之歌》为“另一件披在文学奖身上的霓裳羽衣”.⑩《花踪之歌》唱道:“飘洋便过了海,披荆就斩了棘;落地也生了根,静静开花,缓缓结果.海水到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花踪.”歌咏的其实是一段浓缩了的波澜壮阔的华人移民史.歌词最后呈现作为文学奖的“花踪”其强烈的文化内涵:“海水到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花踪.”《花踪之歌》一方面强调华人先辈的拓荒精神,另一方面强调的是华文文学/华人文化立足世界、花开满园的美丽憧憬.自花踪创办起,这一文化意念不断得到突出与强化,由马亚西亚著名华人书法家黄金炳题签的“海水到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花踪”,不仅成为每一届颁奖典礼美仑美奂的主题墙背景,《星洲日报》在大篇幅的花踪专题报道中亦反复以这一题签作为背景,同时也置于出版的各届别获奖作品及决审评语的结集——《花踪文汇》的扉页.在每一届的颁奖典礼上,《花踪之歌》主题曲均由大马著名华人高音歌唱家倾情演绎,其负载的厚重历史文化意涵随重复回环的旋律,随着作为大众媒介的《星洲日报》着意渲染而凝形固化下来.

考察花踪文学奖的“命名”,从花踪铜雕到作为“花踪之魂”的《花踪之歌》,{11}这些富有国族寓意的符号和语言,将“花踪”文学奖符号化、象征化,使“花踪”文学奖从诞生开始即披上文化的霓裳羽衣,浸染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在数不胜数的文学奖中,似乎没有哪一项文学大奖被有意识地赋予如此浓得化不开的民族文化情结,它甚至“成为民族道德的象征”.{12}

二、奥斯卡式颁奖礼:仪典·魅力·权威性

《星洲日报》将花踪颁奖礼打造成马华文坛的一大盛事.在颁奖礼的前一天,《星洲日报》即开始渲染气氛,在报纸重要版位以头条的形式刊发决审入围名单,并以“千树飞花,落谁家?”之类的标题,设置“花落谁家”的悬念和新闻效应,{13}激发大马华社对颁奖礼的紧张期待之情.

每一届的颁奖礼是花踪文学奖全程的“重头戏”或部分.同专门组成“花踪文学奖工委会”负责文学奖评审一样,《星洲日报》社组成专门的“颁奖典礼工委会”(或筹委会)精心策划称之为“赏花盛典”的颁奖典礼.兹以《星洲日报》所载第三届花踪文学奖颁奖礼的《节目表》为例:{14}

序幕 開花——千红未放夜先香

花踪故事

花踪之歌

花踪之舞

《星洲日报》社长拿督张晓卿致词

马华论文参考资料:

马哲论文

结论:花踪文学奖在马华文学场域象征资本的确立为适合不知如何写马华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马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