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城乡二元户籍论文范文资料 与再见,城乡二元户籍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城乡二元户籍范文 科目:论文题目 2024-04-10

《再见,城乡二元户籍》:本文关于城乡二元户籍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城乡二元户籍终于和人们说再见了.户籍制在中国有漫长的历史,但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却只有五十多年的时间,但这相对短暂的二元分割户籍却是户籍制的巅峰之作.

户籍制的历史,至少追溯到先秦.老百姓从作为贵族的附庸到成为国家的编户民,其编户齐民制度,就是户籍制的起源.这种制度可能和军事有关,但主要是一种征税派役的制度,所以说,户籍制和赋役制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户籍制在历史上主要起了两种作用.一种是为了禁止人们迁徙,一种是为了禁止人们改业.这两种功能,实际上主要是为了征税派役的方便.一个人,如果他可以到处流动,自由迁徙,今年在这个地方,明年又到另外一个地方,那么,给他派役会非常不便,他可以逃避本该他承担的种种差役.在货币经济不发达,交通运输落后的时候,老百姓对于国家的义务,首先就是亲自去承担差役的义务,其次才是给国家提供粮食布匹柴草等实物税收的义务.

事实上,那时国家经常遇到的最大挑战,正是老百姓大量逃亡造成的户籍混乱,服役人数减少.中国历史上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在国家稳定强大的时期,户口鼎盛,一派繁荣景象,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既不愁税收,也不愁赋役,要粮食有人交粮食,要劳役有人服劳役.因为有大量的纳税服役的百姓,所以摊派到大家的头上,人们纳税服役的负担相对较轻.而一旦国家衰落,国家对社会的管控力度下降,伴随而来的就是人口的逃亡,户口的减少.而相伴而来的就是服役纳税的人越来越少,国家把赋税摊派给未逃走的人,结果户籍人口的赋税任务不断加大.这又诱发更多的人逃亡.老百姓逃出国家户籍制度的管控,当然很多是直接逃走,逃到人烟稀少,深山老林或边疆地区谋生,但也可能是通过种种复杂的手段,将自己变成豪强大户的依附人口,将自己国家编户齐民的地位,改变为豪强大户的私人家丁,这种事情在中国兵荒马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常见.国家和豪强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争夺人口的较量.最后,国家通过授田、均田等等优惠方式,从豪强大户那里将人们争夺过来,使他们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为国家纳税服役.由于赋役沉重而迫使老百姓逃亡的事,在历史上一直存在,就算是唐朝初期那么鼎盛的时候,还有大量隐漏和在逃的人户,国家要发动大规模的括户行动,将他们找出来纳入国家编户齐民.直到清朝彻底地将劳役折变成银两,并将徭役摊派到土地里面之后,这种情况才有改观.而在进行此项改革之前的明朝,朱元璋通过残酷的手段打击农民逃亡,禁止农民迁徙,外出的人必须拿着一种叫做路引的介绍信,才能通过关卡.户籍制禁止人们自由迁徙,由来久远,影响恶劣.

历史上户籍制的另一重要功能,就是禁止人们改业.户籍制的“籍”,现在人们往往误以为是“籍贯”即出生地或祖上出生地,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古代的“籍贯”,“贯”指的就是今天所说的“籍贯”,而“籍”则指职业,记录职业身份的档案.古代一个人从事的职业,他对职业的选择,和今天是完全不一样的.今天人们从事什么职业,选择什么职业,往往是由于自己的特长,兴趣,或者市场的需要.但古代人们职业是由国家规定的,然后是世袭的,是不能由自己的兴趣去改变职业的.古代人们的职业划分的理由,不是由于市场的需求,而是由于他对国家所负的义务.每个人从事一种职业,这种职业首先是他为满足国家需要而对国家承担的一种义务.国家有多少需要,社会就划分出多少职业,这种职业划分,在元代曾经达到非常细密的程度,就连给政府招待宴客活动提供娱乐和侍寝服务的妓业,也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每种不同的职业就对应着一种特别的户籍,如农民是农户,工匠是匠户,煮盐的是灶户,种给皇家提供瓜果的是园户,给官府抬轿子的是轿户,给官府提供娱乐和皮肉服务的是乐户.各种不同户籍之间壁垒森严,不可改变.

这种针对皇家或官府需要而设定的职业以及附着其上的差役,作为一种负担,一开始可能就是不公平的,随着时光流失,社会变迁,不公平可能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想方设法改变职业,因而改变附着于职业之上的差役义务,也就是避重就轻,逃避徭役,就成为人们不懈的追求.但对于这种情况,国家是予以坚决禁止和严厉打击的.一个人想改变自己的职业和依附和职业之上的差役,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户籍”,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有些出身于军户的人,就是官做到朝廷宰相,甚至也无法改变家庭是军户的户籍性质.国家实行的是,“籍皆前定”,“役皆永充”的制度,改变户口性质是几乎不可能的.既然国家不允许改变,那么,人们往往用逃亡的办法予以解决.总之,中国的深山老林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大多数就是由这些反抗政府户籍制度的人完成的.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户籍制的大致情况.当然,古代户籍制在清朝实行摊丁入亩等等改革后,随着商品和货币经济发展,差役货币化以后,户籍制对于人们改变职业的禁令大为放宽,清朝甚至发布命令解除了一些贱籍,使一些永世不得翻身的贱民的户籍也得以改变.

户籍制度再次强势登上历史舞台,应该是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末.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当初城乡差距已经十分明显,农村无论经济条件还是其他机会都远比城市为差,农民进城成为一股热流.而当时中国以粮食为建设强大工业,支援世界革命以及换取黄金和外汇的唯一资源,国家需要农民必须在土地上为国家贡献尽可能多的粮食.农民流动进城并且改变职业不再从事农业,其效果正如历史上逃避徭役或者力求改变职业的情况一样,使国家得不到需要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新政权顺手就将历史上驾轻就熟的户籍制拿来为我所用.将户口划分为城乡二元,禁止农民进城,禁止农民改变职业,要求农民必须为国家生产粮食,无条件地依附于土地,就成为不二选的路径依赖.和历史上的户籍制一样,这种城乡二元的户籍制确实达到了禁止农民迁徙,禁止农民改变职业,将农民完全束缚在土地,为国家无偿生产粮食的最终目的.

当然,新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和历史上的户籍制还有一个巨大的不同.历史上的户籍制,只规定了不同户籍制下人们的不同义务,而新的户籍之下,则涉及到对不同户籍制度下不同权利的分配.为什么古代户籍制主要影响的是不同户籍制下人们的义务,而如今的户籍制不但影响到人们的义务,尤其还影响到人们的权利,形成权利壁垒?这是因为,古代社会国家作为汲取者,它拿到自己需要的部分财富之后,就不再过问其他.只要老百姓为国家尽了义务,国家不再过问社会财富的分配,再说,国家也不掌握很多社会财富.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掌握了全国绝大多数的生产资料,掌握了这些生产资料所生产的几乎全部产品,国家拥有了全国的资源和财富.国家不但要求不同户籍的居民为国家尽不同的义务,而且国家以其强大的权力,对这些资源和财富进行再分配.而再分配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户籍制.在国家资源和财富尚不足以让全体公民过上共产主义生活的时候,国家首先通过户籍制划出一块范围,即城市,在这个范围内实行有更好社会保障,有更好医疗条件,有更好教育设施等等的制度,这种制度是完全排斥农村户口的人染指的.因为农村人口众多,如果也要染指这样的福利,则国家根本无力负担.这就是国家将其掌握的资源和财富,以户籍为依据,进行强势再分配的巨大不公之所在.

目前,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已经废除,户籍壁垒终于打破.但这并不意味着户籍制从此寿终正寝.打通了城乡壁垒的户籍制下,国家不再禁止迁徙,也不再禁止改业,社会财富的分配也不再以人们的户籍性质作为依据.当然,户籍制还存在.迁徙自由尚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大城市因其掌握的巨大资源,成为人们的向往之地,但是大城市并不给你迁徙到它那儿的自由和权利.迁徙自由仍然止步于大城市的城门之前.

城乡二元户籍论文参考资料:

城乡建设杂志社

城乡规划论文

城乡规划杂志

城乡建设杂志

结论:再见,城乡二元户籍为关于本文可作为城乡二元户籍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城乡二元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