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新闻传播论文范文资料 与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新闻传播范文 科目:期末论文 2024-03-12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此文是一篇新闻传播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 要]“融媒体”时代到来,传媒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也面临着全新的考验.在快速更迭的传媒变革背景下,如何结合高校和媒体的优势,探索新闻传播学高端人才的产学对接路径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提升传媒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优化媒体队伍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闻传播 专业硕士 路径 重构

2010年,我国设立了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学位(Master of Journali and Communication,简称 MJC),次年开始招生.与传统的新闻传播学学术硕士不同,专业硕士更侧重专业实践和应用,目标是为新闻传播行业培养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本文拟从实务界视角,对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培养的产学对接路径的重构提出建议.

立足融合互通,创新课程设置

培养专业型硕士是国内外新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术型硕士学位与应用型硕士学位进行严格区分,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已成为惯例.

如美国的新闻硕士教育,包括“职业型”和“研究型”两种,其中,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被称之为“职业型”教育的典范.作为世界第一所新闻学院,密苏里新闻学院独创了著名的“密苏里方法”(The Missourian Method)——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新闻,成功地将课堂教育与新闻实践结合起来.学校拥有真正的日报和商业电视台和电台,教师在其中承担编辑工作;学生在这里获得第一份工作;也在这里犯下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错误[1],被誉为世界上最具创意的新闻学院之一.该校新闻传播硕士课程设计中,约三分之一比例为基础理论课程,三分之二则是针对各专业领域的特色训练.学生在完成必修的4门核心理论课之外,可以在33种方向中选择任意方向学习专业技能.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程在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外,还增进了学生的知识融合[2].

对比我国现状,西安交通大学2014年对我国24所招收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校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国内多数学校的专业必修课主要由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实务、媒介管理、网络与新媒体研究、广播电视新闻等常规课程组成,仅中部、东部的部分高校开设了传媒预警、媒介与性别、公共演讲等新兴热点课程;在对这些学校的专业选修课数量进行统计后也发现,有10 所高校仅安排不足10 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3].

这种学科设置,造成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教育同质化严重,专业型硕士偏离了本应鲜明的专业特色.

笔者认为,导致同质化的原因之一,在于不少高校未能认识并发挥好自身的研究特色,进行跨学科融合.笔者在所就职媒体经过多年观察后发现,媒体大量需求的,往往不是新闻学院科班“流水线”出产的学生,而是熟悉财经、法律、外语、体育、科技、农业等专业领域的人才.虽然,不少高校的主打特色正是上述专业,但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上却片面地偏重“大而全”,导致媒体需求与高校供给的“两张皮”现象.如果将学科特色与新闻传播专硕培养相结合,不仅可以向媒体有的放矢地输送优秀人才,甚至有可能外延出不少具备独创性和竞争力的新闻传播细分门类.

已有一些高校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将该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培养,与学校经济、法学方面的特长紧密结合,已形成以经济新闻、法制新闻为主要特色的科研和教学格局.如经济新闻报道与策划方向,开设有经济学前沿专题研究、财经媒体与实务前沿等课程;法制新闻报道与策划方向则包括法制新闻报道研究、法学前沿专题研究以及法制媒体与实务前沿等.此外,在公共专业课方面,还开设了大数据新闻研究等前沿课程[4].

因此,建议在学科设置上,应多发挥高校自身的传统优势,以发散思维创新课程设置,甚至可以打破现有的院系行政管理体制,在教师管理上更加精细化,鼓励教师跨系、跨学院甚至跨校教学,并出台相关政策予以鼓励,将学校的学科优势充分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优势.

补足实践短板,强化校媒联合

与法律、金融、应用统计、工程管理等学科专业硕士一样,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亦有非常明显的应用型特征.不过,除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少数不适宜应届本科毕业生就读的专业外,其他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设置的专业学位,基本上都对应届毕业生敞开大门.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本科生在就读前缺乏的实践经历,必须在攻读学位过程中得以弥补.

如何补齐这个短板?在西安交通大学调研的24 所高校中,有 18 所对研究生实践时间的要求为“不少于 6个月”,一所要求“不少于 10个月”,仅有两所要求为“1年”,另有 3所高校的实践时间要求不足 4个月[5].这反映我国多数高校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小,实践教学的要求偏低,未能凸显该学位的培养重点.

这种传统培养方案的实施,使得学生缺少与现实媒体的沟通,导致毕业生无法“招来即用”,直接增加了毕业后的工作难度.

近几年,笔者所在媒体接收了不少来自各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实习生,其中硕士生不在少数.据观察,不少学生理论功底扎实,也有学习热情,但因接触基层过少,从实践中得来的观察与思考能力还较欠缺,相对本科生而言,写作水平也鲜见质的提升.从新闻发现能力来看,很少有能自主发掘社会热点并撰写深度报道.在一些新媒体领域,学生所掌握的业务课程内容与实际情况出现明显断层,学生未毕业已落后.

这充分说明,新闻传播学专硕培养的实践短板亟待修补.否则,传统媒体要转型找不到方向,学界却固步自封;媒体形式层出不穷,但对其学术研究却游离于核心.

此背景下,各高校也进行了一些探索.目前一个普遍作法是吸收来自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师资结构.然而,囿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多数高校双导师制无法保质保量地严格执行师资配备,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互利机制.学校在选择聘请校外导师时,往往会过多考虑行政级别,这些导师本身是优秀的业界精英,但由于承担大量行政工作,也无力抽出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实践辅导,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大多还是校内导师唱主角.实践教学由于缺乏督导监督机制,本来学制就较短(一般是两年),实习期往往又与找工作相冲突,导致实习流于形式.

新闻传播论文参考资料:

新闻传播杂志

新闻传播杂志社

新闻传播期刊

新闻和传播杂志

新闻投稿网站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

结论: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为适合不知如何写新闻传播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新闻传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