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自己的故事论文范文资料 与让每一个公园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自己的故事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3-29

《让每一个公园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本文是一篇关于自己的故事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他成立了新生态工作室,为中国的公园设计创意解说系统,努力挖掘每一个景区独特的资源和情感意义,让公众重新认识那里的独特故事.

去某个景区游玩,本想回来写点啥,发现除拍了很多奇形怪状的山之外,并没有其他有“营养”的收获.很多人可能觉得没什么奇怪的,游玩嘛,就是随便耍耍,钱花了,吃够了,玩开心了,就行了.

但王原却说,这是假装在旅游,你真正了解这个景区的前世和今生吗,你真的在走近它、和它发生密切关系吗?为此,他成立了新生态工作室,为中国的公园设计创意解说系统,努力挖掘每一个景区独特的资源和情感意义,让公众重新认识那里的独特故事.他说,“解说”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有时候却能决定一个普通人认识一块土地的深度和广度.

让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十几年前,王原在复旦大学读硕士,跟随他的硕士生导师到黄山进行迎客松研究考察,进行了一次零距离接触.由于可以去抚摸、感受它,他很兴奋,同时也很迷茫,因为不知道迎客松的故事和他有什么关系.8年前,他在美国伯克利大学做访问学者,第一次去优仙美地,沿着陡峭的山壁爬上了山顶,风景非常的优美,但遗憾也在他心中挥之不去:“我不了解它,我不知道我和它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直到2015年4月份,王原在世界自然基金会雍博士的引荐下,认识了两个对他影响颇深的人:苏州湿地站的冯育青站长和台湾永续游憩工作室的郭育任老师.在接触和交流中,王原知道了“解说系统规划”,它可以让人知道——原来一个公园或景点的历史、生态变化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但在国内,“解说系统规划”仍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

2015年暑假,已是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的王原趁假期去贵州的溶洞游玩,洞内装饰了五彩射灯,导游指点人们顺着某个特殊的角度观看石笋、溶芽,“你看那个像不像猪八戒?看出来了没有!”其实这时候,王原心里更想了解的是一个溶洞的石笋、溶芽在漫长的岁月里究竟如何演化的.

后来,一个朋友从日本回来,顺便谈起他在游日本富士山溶洞的经历.访客需要提前预约,以便控制人数.进入溶洞后每人配备一个探头,在黑暗中观察溶洞.导游会告诉你每一个石钟乳是如何变化的,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什么关系.这位朋友用了数小时才看完,回来后对刘原感慨地说:“我相信在那之后,我的脑子里不会出现‘千姿百态’这样的形容词.”

由此,王原对“解说系统规划”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跃跃欲试,想知道在解说系统规划中的公园或景点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2015年,恰逢主席访美,国家发改委与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签署了《关于开展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国家公园”一下子成为热词.这股造园热同样影响了地方政府,很多地方都在大力进行造园.但建这么多公园到底是为了什么?那些国家公园如何才能述说自己的故事?

王原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新生态工作室,目标是专注于生态栖息地的解说服务,构建公众与自然的连结.“我们想创造一套创意性的解说系统,让游客重新认识生态目的地的资源和故事,让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将访客、情感、记忆转化为生态目的地的独有财富.”

让“水乡”变得可触摸

工作室成立第一年,王原就接到了苏州同里水乡國家湿地公园的一个单子.

于是,王原的团队从众多的资料中找到了这片湿地的前世今生.他发现,解放前,血吸虫阴影下的湿地是片“禁区”.提到它,没有人会想到要保护,只有恐慌.之后全国开始“填”沼泽、种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同里的湿地几乎被全部填满,这又破坏了湿地的净化功能,洪灾泛滥随之而来.

获悉这些情况后王原心里有数了.在同里国家湿地公园的科普馆内,他特意把这段历史演变成故事进行了梳理.光有这些书面资料还不够,王原觉得,必须亲自去景区走一趟,才能感受到那些有生命力的东西.

他走进同里景区,乘坐景区的一种游船,他发现这种游船典型的江南风格,挂着红灯笼、船体也刷得古色古香.导游告诉大家如何移步换景,偶尔掺杂一些对自然的讲解.王原对导游的解说有点失望,干脆从景区退出来,走进了附近的村子.他遇到了当地的一位姓凌大爷,将他引到一户已经废弃的传统民居,里面还能看到竹制的各类生产生活资料.如今,大部分同里人已经拆掉了老房子,盖了新式洋楼.

凌大爷开着自家的船在村里兜了一圈,演示起自制的捕鱼工具“地笼”——一种鱼可以游进却不能轻易逃出的网兜.王原还在这里找到了村里造船的人家,回忆以前每条船下水的仪式,刷油、放鞭炮、祈福.

凭借这些细节,王原的团队在设计规划解说系统时把“水乡”这个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生动了.这算是为一片湿地和一个地方撰写了“乡村志”.

收到方案后,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对这些细节很感兴趣.他们觉得这些东西的确可以给旅游开辟新思路.就这样,王原完成了工作室首单任务.有了这个成功的先例,来找王原工作室的湿地公园陆陆续续多了起来.

目前,新生态团队已形成几项关键业务:解说系统规划和咨询服务,解说标识系统设计,面向公众的解说式环境教育活动,解说出版品设计及开发,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平台,自然解说自导式APP产品等.王原坚信,在团队努力下,公园将成为环境教学的“大讲堂”,每种类型的植物、动物、空气和水都会成为“活”的教材.

挖掘一座城市、一个公园属于自己的故事

2016年,除了湿地公园,王原还接到一个为贵阳黔灵动物园设计特展的单子.

30多年前,黔灵动物园是全国首个也是全球最大的华南虎人工繁殖基地.目前,全国城市动物园内80%的华南虎都是贵阳笼养华南虎的后裔.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里最后一只华南虎死亡了.很多人甚至不少本地人都不了解这段历史.

王原挖掘出1958~2016年华南虎和这座动物园的故事.六十年代园方从铜仁、威宁、毕节等地收购了12只野生华南虎,建立起人工繁殖基地.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共繁殖了24胎,产仔61只,其中33只被送往北京、上海、重庆、合肥、佳木斯、鞍山、大连、遵义等14个省市及朝鲜、苏丹等国的动物园饲养,“换回”了许多其他动物.

第一批人工繁育的华南虎威风凛凛,之后的几批却由于近亲繁殖不断退化,1983年,黔灵山动物园仅剩下6只华南虎.即便1993年园方为了改善繁育条件新建了狮虎馆,也没能改变颓势.到了2005年,人工繁育的华南虎竟然从这个最早的输出地消失了.王原记住了这段历史,并将它融入到特展中.

尽管王原为黔灵公园的特展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也付出了很多心血,但到最后王原自己觉得还不够完美,还有些地方显得简陋.但王原没有想到, 2016年国庆节黔灵山动物园重新开园那天,来看展的人却是人山人海.有一位中年人在对自己孩子说,当年他就是站在这里看老虎的.人们通过这次特展得以进入动物园的“后台”,参观当初华南虎的生存环境,虎舍、低矮的拱门、运输笼、洗澡台、方形食槽、污水排放口,以及地上存留的当初为了收集虎尿以制药的细槽.

这次展览让很多动物园开始反思自身的历史,怎么去寻找独特的故事激发游客的情怀,唤醒公众保护动物的意识.

目前,王原的工作室正在自己做一个平台,叫做“栖行”,这个平台围绕解说系统规划展开.在这个平台上有解说牌设计、APP产品、课程以及活动,可谓左手牵着公园,右手牵着游客,上下游则有不同领域的环保机构.

在工作中,王原也会碰到很多误解.有人觉得他是做标示牌的,有人觉得他是写导游词的,还有人觉得他是开发旅游线路的;当然有的也把他当作学者或者农民工.王原笑称,自己也还在摸索,“我觉得我们所做的是在挖掘一座城市、一个公园属于自己的故事.”

自己的故事论文参考资料:

商业故事杂志

商业故事期刊

家庭教育故事征文

编辑部的故事

故事大王杂志

故事杂志投稿

结论:让每一个公园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自己的故事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自己的故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