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荀子礼义论文范文资料 与荀子礼义之统和统类心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荀子礼义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3-22

《荀子礼义之统和统类心》: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荀子礼义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港台新儒家尤其是牟宗三先生肯定了荀子的礼义之统对客观精神的表现,称其为“新外王的极致”,然而批评他基于人性恶而视礼义之统出于人为,因此丧失了仁心大本,容易被极端功利化使用而走向法家.然而,从整全的视角重新审视荀子的心性论说,可以看到荀子论述的重点是能知通统类的统类心而非性恶.性恶论说是为了推演圣王尽伦尽制的政治哲学,即体现为具有时间和历史维度的礼义之统,而统类心才是礼义之统能够建立的内心根基.在情和礼的关系上,虽然荀子承认礼义出自圣人的人为,然而它是基于“称情而立文”的原则将人情导于礼之中道的人道,而并非纯粹外在化的工具.

关键词:新儒家;荀子;礼义之统;性恶;统类心

作者简介:王凯歌,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儒家哲学.袁刚,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 100871)

中图分类号:B22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7)01-0005-14

一、牟宗三对荀子礼义之统的评判

牟宗三先生指出,荀子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由“知统类”“一制度”以建立“外王之极致”的“礼义之统”.他指出,外王的建立不能仅仅依靠圣君贤相的德慧的妙用和大圣贤恻怛的悲怀,而必须依赖组织社会人群的礼义法度,也就是百王累积的“礼义之统”.荀子极为重视礼义之统,将“礼”视为法律的来源和依据,“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劝学篇》下文未标明出处的篇章都来自《荀子》.),“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王制篇》).

简而言之,“礼义之统”就是以类通、以理贯而统而一之、连而贯之而累积的百王的治道.即便是在“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儒效篇》)的情况下,圣王也可以知通统类.牟宗三先生指出,这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如此庄严规整的治道,并称其为客观精神的表现,即“重现实之组织,重礼义之统,重分重义”牟宗三:《名家和荀子》,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年,第134页.“礼宪是构造社会人群之法式,将散漫而无分义之人群稳固而贞定之,使之结成一客观之存在.”牟宗三:《名家和荀子》,第134页.x

牟宗三先生认为只强调客观精神还不行,它还必须以绝对精神(天地精神)为本,才能不失其内在的绝对价值.所谓绝对精神就是由孔子创发并由孟子发扬光大的仁义内在的道德理性.

客观精神和天地精神相辅相成,“客观精神不彰显,则仁教扩不出,而其所欣趣之天地情神亦不过一副清凉散”.牟宗三:《名家和荀子》,第135页.“客观者即内在之仁义(道德理性)之客观化于历史文化、国家政治而为集团之形成且由此集团以实现之也.”牟宗三:《名家和荀子》,第134页.孟子发挥性善之义,点醒了仁义的本源,为孔子的仁教确立了内在根基,从而透显出绝对精神,才能万物皆备于我,和天地同流.而荀子极重客观精神,然而他视礼义之统为人为而非天性所出,遂造成“本原不足,则客观精神即提不住而无根.礼义之统不能拉进来植根于性善,则流于义外”牟宗三:《名家和荀子》,第135页.

概括而言,牟先生对荀子的礼义之统的批评在于三个方面:首先,荀子倡导的性恶说摧毁了仁义道德内在于人性的根基,使得他通过礼义之统构建的外王缺乏心性的本源,“礼义亦成空头的无安顿的外在物”牟宗三:《名家和荀子》,第132页.第二,荀子隆礼义而杀诗书,重视“义”和“分”而忽视“仁”,从而丢失了儒家“由具体的悱恻之情而深悟天心天理之为宇宙人生之大本”,此大本即为“仁心”,体现在“仁者,人也”的道德践履之中.第三,荀子讲天人相分和“天生人成”,强调自然之天,而非道德性命之天.天和性都成为 的被治的,性是恶的,要被圣王矫正,天命也要被制而用之.“自孔孟言,礼义法度皆由天出,即皆自性分中出,而气质人欲非所谓天也.自荀子言,礼义法度皆由人为,返而治诸天,气质人欲皆天也.”牟宗三:《名家和荀子》,第144页.遂使礼义法度只具备功利的价值,落于现实处,就容易被刻薄者利用,所以荀子的两个后学都转而成为法家,礼义法度的客观精神就被法家极端功利化的使用所摧毁.

本文重新检讨牟宗三先生对荀子礼义之统的批判,指出礼义之统的心性论根基并非所谓的“性恶”,而是“知通统类”的统类心.性恶论并非荀子论述重点,它只是为了在逻辑上推导出圣王的化性起伪和制礼义起法度.在情和礼的关系上,虽然荀子承认礼义出自圣人的人为,然而它是本于人情并将其导于礼之中道的人道,而并非纯粹外在化的工具.

二、礼义之分和知通统类

首先,我们要明确荀子所谓的礼义之统的内涵以及他如此强调礼义之统的原因.这要涉及两方面的讨论:第一,礼义的内涵及其必要性;第二,礼义何以成其为“统”,也就是制定、整理礼义的原则和依据,即荀子的“知通统类”思想.

从荀子对礼义的来源和作用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礼义对于政治社群的必要性: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论篇》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王制篇》荀子认为礼义起源于人类结成群体生活对秩序的要求.人类能够驱使牛马为其所用的原因在于“能群”,然而群居如果沒有“分”就会陷入纷乱争斗,所以正是“礼义之分”使得人类结成群体而不乱,相安无事,各安其分.相较于孔孟以恭敬和辞让言礼,荀子则以“分”言礼,礼义的功用在于“明分”,即确定“度量分界”,以避免群体的纷争.另一方面,礼的功用还在于“养”,满足人类的基本欲求,先王实行礼治的目的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在于“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然而养人并不是要平均地满足人的 ,而是要“按着‘礼义之分’,由贤能技职所形成的分位之不同,而各予以和个人分位相称的待遇”.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上海:上海书店,2004年,第299页.所以荀子说,“养天下之本”在于“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王制篇》),这就是所谓的“维齐非齐”(《王制篇》).

荀子礼义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荀子礼义之统和统类心为关于本文可作为荀子礼义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荀子隆礼至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