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读秀论文范文资料 与读秀网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述评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读秀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1-17

《读秀网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述评》:这篇读秀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新世纪以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文章以读秀网书名中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问题进行梳理,以期推动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读秀网;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2-0033-05

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硕果累累,就研究综述而言,成果层出不穷,但基本上都是以中国期刊网上的论文为分析对象进行研究,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著作的研究严重不足.笔者在此以书名中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为分析对象,分析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现状,同时对国内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

一、国内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现状分析

笔者以读秀网书名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进行精确搜索,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共计207本.具体情况如下(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读秀网中,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最早可追溯到1994年,此后一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从2003年以来,国内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稳中猛进,发展迅速.2003年党号召要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纪念诞辰110周年,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与往年相比,呈双倍增长态势.2004年下发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文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宣布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及所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二级学科.至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焦点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名的著作也呈双位数增长.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上下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理论成果的活动,国内外学术界再次掀起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名的著作创下历史新高,从2008年至今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名的著作不断增加.

国内学术界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内在规律等基本问题进行挖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时代化等重要关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贡献与历史局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理论体系、前沿问题等进行深度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同时,学术界关于各个时期、重要会议、重大事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著作,硕果累累.就书名中包含各个重要时期、重要会议、重大历史事件的学术著作而言,具体情况如下表(表2):

国外学者着重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基本规律、学术范式、研究特点等,对国内学者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

其中,国内学者的代表性著作有: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党史出版社,2006)、成龙《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龚育之和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等等.

二、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研究

在读秀网的著作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科学内涵、历史进程等基本问题.具体情况见下表(表3):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问题研究

要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首要的问题就必须探讨马克思主义这一西方文化是如何传入中国,进而如何传播开来,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的.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最早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的是在1898年夏以英国李提摩太为主要代表的外国传教士.传入中国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三条,即英法、日本和俄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大致有三个阶段:“辛亥革命前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零星式传播阶段等中国成立前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结合式传播阶段.”[1]25学术界围绕传播的起点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洋务运动说.张静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最早可追溯到洋务运动时期.” [2]62二是十月革命说.张国宏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3]42三是五四运动说.曾德祥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在中国传播,首先得益于五四新文化运动.”[4]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不等于传播,所以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发端于1898外国传教士的活动;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需要其理论和实践主体,最早可追溯到中国成立以后.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研究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深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等问题,学术界对谁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存在分歧,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最早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以汪青松、柳国庆等为代表的大多数学术界同仁都秉持这一观点.笔者认为该观点是比较科学的.

同时,也有不同的看法,如倪德刚认为,“就中国化这一概念本身等1939年12月13日在我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5]7同时,李安增对当前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进行梳理,概括出四种观点.“一是说,其标志是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了精辟概括等四是李大钊说,其标志是李大钊在1919年8月给胡适的复信.”[6]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问题研究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理论工作者的某种特殊喜好,也不是中国的权宜之计,而是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必要,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慎用;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分必要.张静指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2]13,“是对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2]16.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学术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文化依据等视角进行不懈探索.其中,张静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价值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实现的主要依据.”[2]33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本性和解答中国问题的实践需要决定的.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研究

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探讨,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大致包括适合论、过程论、创新论等观点.

一是适合论.杨奎松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即中国的实际,并使之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7]二是过程论.汪青松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8]三是创新论.倪德刚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创新马克思主义.”[5]41四是特征论.张国宏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等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等多重内涵.”[3]14-15第五种是结合论.师吉金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9]第六种是内容论.王健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可以从“化”什么、怎么“化”、“化”成什么三个方面来理解[10].

读秀论文参考资料:

适合高中生读的杂志

读和写期刊

适合初中生读的杂志

杂志英语怎么读

读和写杂志

读写算杂志

结论:读秀网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述评为适合读秀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读秀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