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人中论文范文资料 与战争背景下小追风筝人中家园主题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人中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3-06

《战争背景下小追风筝人中家园主题》:此文是一篇人中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内容摘 要: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是当代美国少数族裔作家的杰出代表,其作品多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战乱背景下阿富汗人民百转千回的命运,刻画人物在家园离散和重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成长和救赎.小说《追风筝的人》(2003年)是胡赛尼的处女作,集中反映了作者文学创作的主题思想.本文从小说蕴涵的家园主题出发,分析战争背景下男主人公阿米尔在家园离散和重建的过程中体现的人性思考和人道抉择.

关键词:卡勒德·胡赛尼 《追风筝的人》 战争 家园主题 人性思考

一、引言

当代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 1965-)目前已出版三部长篇小说且广受好评,其作品多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战乱背景下阿富汗人民流离失所的生活遭遇以及百转千回的生活轨迹,从而细腻地刻画出人物在家园离散和重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成长和救赎.小说《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2003)是胡赛尼的处女作,集中反映了作者文学创作的思想主题,伴随着时而闪现的过去家园记忆,该小说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阿米尔长达二十多年的家园离散和家园重建之历程.《追风筝的人》一经出版便广受关注,连续两年入围纽约时报畅销书之列;同时,该小说也备受国内外文学研究学者的青睐.首先,就国内研究而言,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出共有426篇以该小说为研究主题的论文,研究方向和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比如小说的主题研究,包括成长主题(张国龙、陈晖,2007)、救赎主题(武惠娟,2011)、身份认同主题(李争、张秀丽,2013)等;运用荣格原型理论解读人物心理(林芊芊,2009)等;小说意象(王建荣,2009)、人物形象(李静,2009)及人物关系(曽万泉、尚晓进,2013)、作者叙事策略(郁雪颖,2011)、作者的底层书写(洪治纲,2007)、移民文学(潘苏悦,2014)等角度.另外,就国外研究而言,通过谷歌学术搜索引擎,共有5篇关于该小说的论文,涵盖多文化主题(Agnello,2009)、社会*责任(Kurilah,2009)、移民文学(Edwards,2009)、小说寓言式解读(Jefferess,2009)、美国读者接受情况(Aubry,2009)等方面.本文聚焦小说的家园主题,分析战争背景下男主人公阿米尔在家园离散和家园重建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人性思考和人道抉择,为中国读者更深刻地思考小说主题的形而上性提供新路径.

二、家园记忆:人性的自由追逐

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关系发展变化是推动小说故事发展的一条主线,历经主仆尊卑、战乱分离和亲情联结三个主要阶段.阿米尔的人性之自由追逐体现在他儿时和仆人哈桑共同的家园记忆之中,此时双方处于主仆尊卑阶段.

就表面而言,双方为主仆关系,后证实为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但就种族政治而言,阿米尔和哈桑分属阿富汗内部的普什图族人和哈扎拉族人,由此构成了阿富汗人民的共同家园,所以阿米尔和哈桑间的关系变化同时也折射出阿富汗近三十年来的社会发展变化.小说曾提及到:“等 哈桑是哈扎拉人,有典型的蒙古人种外貌等学校的教材对他们语焉不详,仅仅提到过他们的祖先.有一天,我在爸爸的书房翻阅他的东西,发现有本妈妈留下的旧历史书等我吹去蒙在书上的尘灰,那天晚上偷偷将它带上床,吃惊地发现里面关于哈扎拉人地故事竟然写了满满一章等我从中读到自己的族人——普什图人曾经迫害和剥削哈扎拉人.它提到19世纪时,哈扎拉人曾试图反抗普什图人,但普什图人‘以罄竹难书的暴行镇压了他们’.书中说我的族人对哈扎拉人妄加杀戮,迫使他们离乡背井,烧焚他们的家园,贩售他们的女人.书中认为,普什图人压迫哈扎拉人的原因,部分是由于前者是逊尼派穆斯林,而后者是什叶派.那本书记载着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那些事情我的老师从未提及,爸爸也缄口不谈(胡赛尼,2006:9).”根据上述引文,阿富汗人民内部由于宗教价值观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宗教派别,阿米尔和哈桑分属普什图族和哈扎拉族,信仰不同的宗教派别思想,双方冲突不断,由于历史发展渊源,普什图族和哈扎拉族之间也长期处于尊卑关系的状态,普什图人一直对哈扎拉人嗤之以鼻,引文中阿米尔找到的那本旧书上积满了灰尘,表明很少有人会去翻阅那本书,正是因为如此,很少有人会谈论书中所提及的那段历史,甚至学校的教材也寥寥数语,阿米尔只能偷偷地进行阅读.因此,在阿富汗种族社会的背景之下,阿米尔和哈桑间主要是主仆尊卑的关系.即便阿米尔和哈桑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但双方拥有儿时共同的美好家园记忆:“我的整个童年,似乎就是和哈桑一起度过的某个懒洋洋的悠长夏日,我们在爸爸院子里那些交错的树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玩 和强盗,玩牛仔和印第安人,折磨昆虫等这带给我们无和伦比的快乐(胡赛尼,2006:25).”由上述引文可知,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阿富汗,即便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历史遗留下来的尊卑问题,由于当时社会远离战争纷乱,阿富汗的孩子们可在这片土地上嬉戏玩耍,共同构建美好的家园记忆,人性得以实现自由的追逐.

三、家园离散:人性的徘徊探索

阿米尔的人性之徘徊探索体现在他对哈桑的矛盾态度之中,此时双方处于战乱分离阶段.早在阿富汗战火纷飞之前,阿米尔和哈桑之间逐渐走向陌路,家园逐渐产生分离,阿富汗随后也长期处于战争骚乱之中.

阿米尔和哈桑虽拥有共同的童年记忆,但终究因为种族和主仆的尊卑,阿米尔对哈桑的态度也一直处在矛盾当中:“可是他并非我的朋友!我几乎冲口说出.我真的想过这个问题吗?当然没有,我没有想过.我对哈桑很好,就像对待朋友,甚至还要更好,像是兄弟.但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何以每逢爸爸的朋友带着他们的孩子来拜访,我玩游戏的时候从来没喊上哈桑?为什么我只有在身边没有其他人的时候才和哈桑玩耍(胡赛尼,2006:41)?”由此可知,一方面,阿米尔对哈桑很好,但并未真正把哈桑当成朋友;另一方面,阿米尔喜欢和哈桑一起玩耍,但仅限于他们俩人之间.同时,正是由于阿米尔对哈桑一直以来的矛盾态度,终酿成斗风筝比赛后哈桑的悲痛遭遇,而斗风筝比赛正是双方走向陌路的分水岭,曾经的共同家园也开始出现裂痕.比赛后,哈桑在替阿米尔捡回风筝的途中受到阿塞夫一伙人的欺侮,阿米尔一人在小巷里思绪徘徊,一面“咬着拳头,咬得很紧”,表明阿米尔对哈桑的同情和对阿塞夫一伙人的愤恨;另一面,阿米尔最后选择了逃避,因为哈桑“只是个哈扎拉人”(胡赛尼,2006:77).事件过后,阿米尔继续选择逃避,避免和哈桑碰面,矛盾态度依旧:“有一部分的我渴望有人醒来听我诉说,以便我可以不再背负着这个谎言度日等我明白这是个下在我身上的咒语,终此一生,我将背负着这个谎言(胡赛尼,2006:85).”显然,阿米尔一方面明白自己不应抛弃哈桑,另一面以自身利益為重,即使终生背负谎言.此时的阿米尔,人性尚处于徘徊探索之中,和日俱增的压力迫使阿米尔走向极端,他认为必须迫使他和哈桑之间有一个离开,压力才能得以释放.最后,在哈桑离开的那天,阿米尔也意识到“和生俱来的那种熟悉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胡赛尼,2006:106).阿米尔和哈桑曾经熟悉的家园记忆已成过去,曾经熟悉的共同家园也不复存在,哈桑走后不久,阿富汗开始了近三十年的战争纷乱和家园离散,阿米尔和父亲从此逃离家园、赴美安家.

人中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战争背景下小追风筝人中家园主题为适合人中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掐人中有什么作用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